TVBS〈獨家〉「底片」熱再燒市場稀少!價漲4成

底片機逆襲的火把點燃了,剩下的就請各位朋友多拍,多分享,愈來愈多人拍,底片就會便宜回來,愈多人看到底片機拍出來照片的好,就會引發更多人把防潮箱裡的寶貝拿出來,愈多人拍,底片以比較合理的價格出現的時間就會縮短。


別遲疑了,問問你老爸老媽爺爺奶奶,叔叔伯伯阿姨嬸嬸,說不定你不必花太多錢買數位,反而真正享受到拍照的樂趣喔~~~祝你好運,A到親戚朋友的相機啊~~

覺得底片最讓我喜歡的地方除了最後成像的品質以外還有很多~~

63F回覆

拍底片,是一種攝影的態度,一種悠閒,一種慢活,一種優雅,一種專注,一種審慎。

沒有心存僥倖的心態,每一張片子,都是在看似慢條斯理卻又專注而聚精會神的情況下悉心完成發想、觀察、預想、測光、構圖、確認、按下快門;這是很多跟我一樣,比較不熟練還在學習的朋友心有戚戚焉的拍攝過程。

一旦熟練了,不管是手動鏡加Av(AF)模式,還是全部手動模式都可以流暢地進行,那時候可以玩街拍,相信很多朋友也熱愛此道。

想更近一步涉略更深層次的朋友可能會嘗試拍攝各種題材,熟練各種不同場合的拍攝模式,不但能藉機增進自己的功力,更能找出自己喜歡的攝影風格,很多人到最後只喜歡拍一種題材,有些人則是什麼都拍,這時候數位相機蠻好用的,因為數位相機可以更即時地協助你累積經驗,但是對很多老手而言,卻寧願相信更優異、更精確的測光系統--測光錶,加上自己的琢磨判斷,往往也能將各種細節處理得很好。

不管你喜歡哪種題材,或採用哪種媒材或者設備,最需要的還是好的意念,獨特的想法,適當的場景,合適的採光、佈光、補光,對的時間(人)、運氣,加上耐心,才會有機會看看能不能矇到一張不錯的作品。

說到這裡,我想問問很多朋友,你還記得這些感覺嘛?數位攝影很方便,但是熱愛攝影的你是不是常常感到力不從心?


73F回覆

坦白說,過去五年,我換了三部數位單眼,拍到沒有感覺。。。所以重新拾起斑駁的SLR/TLR/RF喔~哈哈,開心!
Numb...I am tired of walking in your shoes! 歌詞~~~




202F回覆

日新月異的資訊技術總是帶給人們驚奇也辦隨著一定程度的成就感,但也往往隱藏著許多變數與陷阱。
數位攝影(數位化底片),聽起來好像自己是主宰,但事實上有兩個重點被忽略了,一個是軟體版權的尊重,另一個是隱藏成本。

數位攝影,尤其是DSLR,在最終影像呈現之前,必須面對的除了器材、鏡頭的直接成本,接著就是間接的周邊、軟、硬體隱藏成本,如果要追求高品質影像,這部份的成本就會被大幅拉高,除非你只使用一機一鏡(使用原廠提供軟體),如果使用第三方軟體,成本十分驚人。

從RAW轉檔、螢幕校正、影像校正、影像調整、影像處理、影像管理、資料儲存、資料備份、軟硬體升級在在都是成本,而且成本與軟體採用數量俱增,而每隔一陣子就要整個系統更新一次的軟硬體成本更是可觀。

就算軟體全面免費升級,整體成本還是非常高,如果以這個角度出發,攤提成本非常可觀,ROI分析,如果拍攝次數不多,假設拍攝同樣張數,成本相比可能相對比較高。

另一個重點,拍底片,乍看是比較沒辦法主宰自己的影像,但事實上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卻是一種~~~對專業高度信任與尊重的表現,同時也避開非法軟體的濫觴。

把部分影像的標準化處理流程交給可以信任的沖、放、印商家,除了以合理的成本取得標準、專業的服務之外(在某種角度上來說,是把專業成本轉嫁給沖、放、印商家),也能確保你的攝影流程有一個標準參數,現代人都很忙,如果只是要追求一定的品質,不必把日子過得這麼辛苦,這不是bitter-sweet的真義。

相比過去,資訊產業在影像這方面的努力不少,但是變得很快,但在無法全盤理解影像領域的的一般消費者來說,霧薩薩。。。
啊,原來這也要收錢喔,盜拷的?管他的BSA又抓不到我,先用了在說,反正我的影像又沒留下fingerprint...真的嘛?

資訊處理,一定有index、有meta、有tags、有很多檔頭記錄資料都能暴露你的處理流程所用過的軟體,外掛,在專家眼理,你認為一手包辦的影像,其實有泰半的流程是在不知情或者刻意忽略的前提下,產出這一幅令人讚嘆的作品。。。說到這裡,就導出觀念與態度的問題了:

這樣的影像,不是我不喜歡,很方便,也很好看,但是除了技術分析之外,還有很多想法與空間可以想一想,這樣的態度,是不是少了一分尊重?





以下節TVBS錄文自報導。。。歡迎看到電視報導的來補充喔~


現在幾乎是人人一台數位相機,「底片」這個名詞似乎是越來越遙遠,即使是台北市漢口街一帶相機街,也僅存一家店還有大冰箱擺著底片來賣,物以稀為貴,價格也因此比過去貴了3-4成;儘管如此,網路上卻有一群人號召起來,不想浪費底片地亂按快門,重拾對攝影的熱情。

打開相機蓋放進底片,又轉、又扳的,好多準備動作,這種底片相機沒被淘汰,反而吹起一陣復古風,還有這種正正方方的機型,要玩家把相機拿出來並不難,問題是這些底片哪裡買?記者:「請問一下有沒有賣底片?」相機器材業者:「沒有喔。」記者:「沒有喔。」

記者:「老闆,有沒有賣底片?」相機器材業者:「沒有囉。」記者:「為什麼沒有?」相機器材業者:「現在都數位的啊。」

整條相機街只有這家,還有這麼大的冰箱裝底片來賣,在沒有數位相機時,這2款底片才45元和90元,現在卻要60元,甚至破百,一般底片至少漲3成,更專業的正片至少漲4成,甚至貴1倍的都有,每按一次快門的花費只有更高。

底片相機愛好者林國仁:「其實底片它有非常非常多的可能性可以做,只是大家在數位時代下,就漸漸被遺忘掉。」

玩攝影就知道,數位和底片差別在哪?不想讓底片消失,去年6月網路號召同好,成員快速成長到3千人,頭一次辦攝影展,互相分享作品以外,也希望更多人加入行列,而底片或許就不會再水漲船高。


不好意思,補張圖比較不會單調~~



我韃韃的馬蹄 是美麗的錯誤 我 不是歸人 只是個過客
當我想攝影還必須要靠借的日子中,家人的單眼就是我下手的目標 

人生第一台單眼是 25 年前的 Pentax A-3 Date (吃底片、快門壞掉,但手指戳一戳就好了..
底片機=樂透彩,買完後要等開獎。
數位機=刮刮樂,馬上刮馬上對獎。

底片機=買時便宜、拍時很貴。
數位機=買時很貴、拍時很省。

現今網路發達
多數人又有部落格
所以底片機使用率在未來
還是偏低
haytt wrote:
底片機逆襲的火把點燃...(恕刪)


其實負片還是買的到!!!

那些貴的都是正片(幻燈片)或是黑白底片!!!

話說我家冰箱還有幾捲過期的正片~~~~
Flickr → http://www.flickr.com/photos/kinomoto41/c
white0122 wrote:
底片機=樂透彩,買完...(恕刪)


使用底片機有個好處,因為底片有限,所以它會強迫你不得不去思考你的照片要怎麼拍

有點像是狙擊手,一槍至少要幹掉一個人
挖過一台百麗機械單眼 (英文是Peri 什麼的五個字母 抱歉真的忘了 當時的日本小廠 現在沒在做相機了)
拿起來感覺不錯 比FM2好拿一點 FM2好重 右側又是平的 反而不好拿

全機械的感覺 好棒 本人也是復古風愛好者 喜愛全手動 喜愛傳統

真想撿一台老單眼來用 只是說數位都拍不好了 還來搞底片 下場更慘
現在底片也不便宜 沖片也要錢 沖出來的品質也不知道可不可以信賴
外加老相機 測光系統也不知道精不精準 不精準的話 再加上本人兩光的測光能力 拍出來應該一片慘爆

用底片機 久了也會怕啊 我的數位系統僅一台Olympus的E-420
看底片機的觀景窗 再來用E-420 還真的怕自己會不習慣420的觀景窗
有一種去電影院看電影完 再回家看電視的那種感覺

所以底片機不敢用太久
我的感覺是...

底片已經由大眾市場變成小眾,大家在怎麼拍還是不可能回到當年底片乃唯一王道的榮景,所以也就不要想著去給他用力拍到便宜。用力拍用力買只會搞到底片缺貨,漲價然後開始物以稀為貴。

當開始到達物以稀為貴的時候,就會有額外一群庸俗者跑來搶,以為買了底片,拍底片就是時髦,氣質,復古,王道等等集眾多優點於一身的行為...


個人覺得,拍底片是有讓人慎重思考的好處沒錯。但是拍數位也沒有阻止人慎重思考,仔細取景啊。最終一切還是在於個人,不好好取景,不管拿啥拍也是枉然...


話說我也是從小學時候開始拿老爸的FM2... 偶家早期還沒有傻瓜相機,哈哈...
鬼塚櫻吉 wrote:
其實負片還是買的到!...(恕刪)

漲三四成的確實是負片,正片的話有些都漲了快一倍
haytt wrote:
底片機逆襲的火把點燃...(恕刪)


想到我姨丈...以前底片都是整箱整箱的買

聽我阿姨說 這些年經過數位的衝擊....已經不拍了

XD 據說還有很多還在他家冰箱繼續冷凍
頭貼吃熱狗也不行 =.= 就算民主被綁架,我還是...要繼續保持幽默....^Q^
為了環保
能少用底片機改用數位相機是有幫助的
不說相片紙的消耗
(國際紙漿價格飆漲是近期的新聞...)
單以沖洗底片的藥水毒性來說
減少這類有毒廢棄物的產生對大家都有好處的
但是不可否認的
底片拍出來有數位相機無可取代之處
但是如果只為了復古風潮
那大可不必鼓吹大家回去使用底片機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4)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