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不留紙本只存電腦 未來恐消失

如果是以典藏做考量,那也許您的說法有點對,但若是個人保存考量,那我是覺得目前的數位儲存方式已經足夠。因為個人的資料大約只有對自己這一代或頂多下一代有意義,再久一點的子孫,除非真的有心在考古,不然對他們根本沒感覺。
其實硬碟機真的要壞到完全讀不出來,除非是用強大的外力去做破壞,不然現在都有技術可以將碟片取下,一軌一軌讀出資料。小的就曾遇上這種事情,把硬碟送去這種資料救援公司,花了十幾K把資料幾乎全數救回。
所以真要做典藏,數位儲存也不見得就不行。而且是動用國家資源在做的,更可以用更好的環境條件來保存。

chowencheng wrote:
我會整理照片後,挑...(恕刪)硬碟機不防水的特性,經不起一次水災。
硬碟機也不防靜電,一次大規模靜電釋放,電子產品(含硬碟)全掛。

您提到的損壞情形應該是硬碟機上控制板的電子元件損壞,以致沒法操作碟片及磁頭讀取資料,碟片上的資料應該還是在。
如果真要讀取,現在有專業的資料救援公司可以救回。所以嚴格來講資料並沒有消失。
mockingbird99 wrote:
我自己有作歷史研究...(恕刪)

就以資料保存來看,數位反而比實體更容易保存,
照片會發黃,底片會發霉,兩者都會遺失,
反而是數位檔經年品質不變,且備份更為容易..

就成了了解那個時代很好的素材。

從前許多資料,一個火災水災就全部沒了,
影音資料更甚,
現在的數位資料,100年後,還是數位資料,
後面研究的人再也不需「忽然」找到什麼檔案,
或是翻遍滿倉庫的紙本來找尋某些資料..

可能不會再因為整理倉庫或舊物,偶然發現祖父的泛黃照片

如果硬碟裏就有一堆永不蛻色的相片檔,
幾張泛黃照片又有啥意義???
人難免各有偏好,但有理無理要自己判斷。

1.數位照片不管螢幕顯示或沖洗紙本,都可隨科技進步與時俱進,原始色彩始終無損地被保留。一旦換用紙本取代,這機會就消失了。

2.想像一下:保存一張數位照片與一張紙本照片,每隔10年都重新沖洗一次,100年之後、一千年之後會如何?

3.天災人禍、人為疏失..導致照片消失,這無關數位或紙本,機會基本一樣。但數位照片與紙本相片,保存空間與成本平均單價相差多少?搬運成本呢?

4.既然紙本保存好處多,現在,就是正在進行式,怎會有許多老照片要求"數位修復"?怎不繼續"紙本修復"?

又例如前面網友的論點:
2015-07-28 20:51 by meridian wrote: #120
舉例來說中世紀的繪畫都還可以在博物館找到原圖, 電腦的東西放個幾百年肯定無法讀取了...(恕刪)

1.中古世紀畫作共有多少?名畫幾張是被保存下來了,但那些如同我們身為小老百姓的消遣作品,有幾張被保存下來?

2.博物館裡保存100張名畫,每年預算要花多少?用這種等級的保護規格,同樣的預算、人員與空間,可以保存多少張數位作品?可以多久更新一次儲存介面設備、包括檔案格式與時俱進的轉換?

還有,最該擔心這類問題的,應該是像NASA、MicroSoft、Apple、ADOBE、各國太空、醫學、氣象、國防..研究,這類"財大無限、資料量嚇死人"的機構人員才是,我們小老百姓在介面更新、檔案格式這方面,就"撿他們剩菜"應該就夠了。

不管如何,數位保存與紙本保存、或兩者兼具的選擇權,始終在自己手上。

meridian wrote:
我本就不覺得電腦儲...(恕刪)

你難道不會備份?備份不管要放多久都不是問題
也許以後跟本就沒有「電力」這種東西了
也沒有電池
也沒有螢幕這種東西可以輸出

子孫也許拿到一顆硬碟或usb或光碟
然後他也許他很強,知道這是硬碟或usb或光碟
但他可能要花天文數字的金額,才能解碼









iris.tw wrote:
也許以後跟本就沒有...(恕刪)


當你不把舊設備的資料複製(轉檔)到新設備上,其實你就已經選擇删除資料!

就算以後不用電,那些未來的人還是可以輕輕鬆讀到古代人的資料!!
現在就担心這個議題好像跟担心世界末日一樣,
如果出現全世界突然間沒電了或不可抗拒因素導致無法讀取硬碟時,
代表事態嚴重到你連備份都沒時間了!
那會是九成五以上的人都會一起面臨到的問題,
而不是你我少數人會遇到而已~

況且萬一不幸遇到這種從未發生過的超級劇變,
屆時就算能存活下來都有一堆生活上與經濟上諸多問題去煩惱了,
應該不會有多餘時間或餘力去思考相片問題才是~
但這機率又有多少?

即便是"電腦硬碟這些儲存設備在未來恐消失"的議題假設成立,
代表未來科技文明會發展到將現有硬碟淘汰,
那麼依過去人類文明的發展經驗來說,
也會有充裕的時間來應變的!!
例如備份到雲端或其它備份儲存方式,
到時再來應對即可,
何須現在担心來放?!

個人認為:
你我該担心的是平常若沒養成重要資料及相片異地備份或上傳雲端的習慣時(包括網路相簿),
突然硬碟掛點或水火災、遭竊等不可預期災害導致資料不見,
這樣的担心與憂慮反而是較實際的!!

至於紙本,
我個人近年是習慣會將出國旅遊照或重要相片洗成4x6,
畢竟看沖洗出來的相片那種感覺是不一樣的...
而且洗4x6一張才3元,
又不用像以前還要另加沖底片費用,
像我近5年每年出國1次,
每次回國整理完後去沖洗從不超過1千元,
比起旅費和數萬元的相機來說,
真的算小錢啦!!
像我這麼摳門,
買器材都左思右量才下手+儘量用到不能用再買新的,
但對於防潮箱和洗相片的錢是讓我覺得不應該去省的小錢!

mr.獅;:彘 wrote:
https://tw...(恕刪)

真的
印出來真的比較保險
之前硬碟壞了
眼淚都流出來了
這篇主要想表達的主題是所謂因科技進步而導致檔案格式的取代與交替

以現今圖形儲存最主流的jpeg格式,一、兩百年後是否這個檔案格式還存不存在的確值得一提

但我們無法預測百年後的事情,個人電腦PC發展的歷史也僅50個年頭而已,jpeg檔案格式的發展更只有20年

對於影像紀錄的歷史傳承而言,譬如說美軍1945年在硫磺島那張很有名的照片好了,那我們現今能不能用純數位的方式,保存一張照片的內容保存50年、100年以上,給未來的子孫作回顧與紀念呢?




至於大家最常遇見的儲存媒介和備份問題,其實都不是問題,資料備份有所謂的同步備份(鏡像備份)與異地備份等幾種伺服器級常使用的備份方式,對一般使用者而言,只是懂不懂原理,以及願不願意花費那個成本而已

講到雲端,其實雲端只是把檔案放到另一個地方的電腦主機中而已,他是一種有效的異地備份,但絕對不會是最主要的備份方式

免費的雲端服務其實保障性很低,因為主機不是你所能掌控的,業者是否願意長期提供服務,或是突然間就關閉伺服器、跳電、火災、地震,在家裡用硬碟保存檔案擔心會發生的事,雲端主機也都會發生,只是說對於資訊業而言,他們對於保存數位檔案的知識與資源比較專業與豐富而已

檔案備份的基本觀念就是風險管理中的一句話:「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雲端就只是另一個籃子罷了




總之放心吧,在擁有巨量資料的資訊業還沒為這件事頭痛之前,攝影業煩惱這個只是庸人自擾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6)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