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nsu wrote:
並不是一味為了求好畫質連低光源(瀑布)也要用最低ISO,只調光圈跟快門,
結果拍出來景物是都各有色彩明暗,唯獨水流瀑布一片死白失去細節,
請問這還能看嗎? 且用腳架、快門線怎麼還會曝光不足、手震問題?


低ISO如果會拍出「景物是都各有色彩明暗,唯獨水流瀑布一片死白失去細節」
換成較高的ISO難道就會變成「景物是都各有色彩明暗,水流瀑布一樣漂亮」?
我是Hiroyuki
唉~

所以說現在的攝影觀念真的很糟,以前玩攝影都會先去看攝影基礎的書。

明白什麼是光圈與快門,什麼樣的光圈快門組合會造就什麼樣的照片。

了解什麼是底片的感光度,也了解高感光度的底片出現的特性。

現在的人以為拿一台單眼相機就好像是高手一樣。



ひとりでも 傷ついた夢をとりもどすよ

roachc wrote:
PS2:
我瞭解自由人兄的意思,
實際拍照時,一定要把兩者合在一起考慮,
一方是「供給」,一方是「需求」,
但是在討論學理時,兩者是分開的。

我認為您的話應該更改為「在實際拍照時,GN 值跟 ISO 值是互相關連的」!


Roachc網友寫出我的想法了,畢竟筆談不容易表達真正的想法。
冼老師的觀念我也拜讀過,對於ISO掌握的是進光量的需求,而光圈快門掌握的是實際進光量的供給,這樣的道理也是絕對讚同。

GN在公式中的確沒有跟ISO有實際上的關連,但事實上GN值某方面來說也是在計算進光量的供給部份,所以會跟ISO有所關連!
也正因為ISO掌握的是進光量的需求,所以只要是跟實際上供給有關的,都必須額外考量它,這個是我的想法。
非必取而不出眾,非全勝而不交兵,緣是萬舉萬當,一戰而定!

selensu wrote:
"ISO的數值控制了進光量"--不對吧!

光圈孔大小及快門時間才是決定進光量的因素吧!


小弟少打了幾個字,所以字面的意義不完全正確,應該是"ISO的數值控制了進光量的需求"。

就像用水龍頭放水到水桶中一樣,水龍頭的開放的程度相當於光圈的大小,而放水的時間則等同於快門的速度。兩者決定了進水量(進光量)。
但究竟要多少水量(光量)才足夠,這個就是ISO在控制的了。
非必取而不出眾,非全勝而不交兵,緣是萬舉萬當,一戰而定!
自由人 wrote:
既然開冷氣設定到28度最節能,是不是直接讓冷氣廠商把調節溫度的功能拿掉,或是直接由冷氣幫您決定?
您能回答出這個問題,再來想想發這篇文章是否有意義。(恕刪)


這比喻還不錯,真希望樓主可以看到~~
此樓蓋到15頁最後還可以有很多篇理性又不錯的見解
除了在攝影基礎上長知識,也有一些文字描述上的邏輯可以學習


我想樓主也差不多該回來做個結論了~~
銀鹽集散地 http://momoko.ws/film blueghost'blog http://blueghost.net/blog
關於閃燈GN值跟iso的關係,有興趣的人,可以進行下面的實驗。
步驟如下
0.將相機連接閃燈後位置固定
1.相機M模式,光圈快門iso依現場測光設定。鏡頭焦段固定。
2.閃燈M模式,直打(無擴散片或其它柔光設備),請自定出力後固定不再調整。
3.將相機iso拉高或放低後,拍照並觸發閃燈,請用肉眼目測觀察閃光的亮度是否改變。
(照出的照片可先略過)

以上離題

自由人 wrote:
Roachc網友寫出...(恕刪)
我是攝影幼幼班
hiroyuki2243 wrote:
低ISO如果會拍出「...(恕刪)


問題出在各正確曝光值的快門時間...哪個是你想要的流水細節!

醬子有懂我的意思嗎?

ps...我拍瀑布有使用黑卡...

阿比透咖啡 wrote:
唉~

所以說現在的...(恕刪)



自由人 wrote:
小弟少打了幾個字,所...(恕刪)


真的少幾個字有差
selensu wrote:
光圈、快門、ISO--這三項用來決定曝光值,然而在相同的曝光值下,
光圈、快門、ISO三項設定的不同組合可以營造出多種不同感覺...
而因各種拍攝場景的不同來設定合適的組合...
並不是一味為了求好畫質連低光源(瀑布)也要用最低ISO,只調光圈跟快門,
結果拍出來景物是都各有色彩明暗,唯獨水流瀑布一片死白失去細節,
請問這還能看嗎? 且用腳架、快門線怎麼還會曝光不足、手震問題?


selensu wrote:
問題出在各正確曝光值的快門時間...哪個是你想要的流水細節!
醬子有懂我的意思嗎?
ps...我拍瀑布有使用黑卡...


黑卡...
我懂你的意思,快門時間太長瀑布會沒有流動的細節
不過也沒有人說「一定」得用最低ISO吧...
對於畫面的取捨,是攝影者的判斷
(你的瀑布有幾張拍的很不錯呢)

自動ISO要怎麼替人判斷?(這是回應主題的)
我是Hiroyuki
selensu wrote:

"要能拍得到、或好的構圖"...這解讀也不對~這用P模式就好了~

而且我也沒有說都不要用低ISO吧!這要看場景條件來因應...

我是指先求所要畫面(感覺),再求畫質,畫質再怎麼好,拍壞的畫面,

也只是DELETE鍵下待宰罷了~

光圈、快門、ISO--這三項用來決定曝光值,然而在相同的曝光值下,

光圈、快門、ISO三項設定的不同組合可以營造出多種不同感覺...

而因各種拍攝場景的不同來設定合適的組合...

並不是一味為了求好畫質連低光源(瀑布)也要用最低ISO,只調光圈跟快門,

結果拍出來景物是都各有色彩明暗,唯獨水流瀑布一片死白失去細節,

請問這還能看嗎? 且用腳架、快門線怎麼還會曝光不足、手震問題?
...(恕刪)


小弟是針對您
最早前的發言
為何多數人要用低iso來追求好的畫質

所以才回您
低iso並不是好畫質的毒票房

同文中
小弟也發表個人小小意見
追求好的畫面
用AUTO ISO不見得一定有
而低ISO也不是追求好畫質的毒票房

或許...我們在雞同鴨講呢

PS:
這讓人想到,之前某大大的文章
國產車的價格便宜,容易讓國民在五到十年就有換車潮
建議國內只賣國產車,以刺激內需
後續也看到有人回文
為何有人總是追求進口車,來力求更好的汽車駕駛安全
後來該文似乎是砲聲隆隆,最後被回收了

該文也讓小弟想到
當然不可否認,這樣確實比較容易刺激內需
但有錢人剩下的錢可能會拿去買別的東西
也不見得會在國產車上多做消費

能聯結的相關聯想:
進口車固然安全,但好的駕駛習慣是更勝於車子的主被動安全
同樣的想法應用在這篇的討論
似乎也有異曲同工之處

blue.ghost wrote:
我想樓主也差不多該回來做個結論了~~


個人覺得樓主已經有結論了,看看現在的文章標題已被修改成"ISO自動的討論"而不是原本充滿爭議的標題,就可以得知。
只是最後是否會回本文,將自己得到的結論陳述一遍,那就不得而知了。

其實就算原先發的文章有謬誤,大方承認錯誤並不是什麼困難的事。
小弟先前回的文中有部份錯誤的地方被網友們糾正,但至少對小弟而言,承認它,再修正它,總比各方網友不斷臆測自已的想法來得有意義些。
非必取而不出眾,非全勝而不交兵,緣是萬舉萬當,一戰而定!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6)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