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論~數位化的時代,為何還堅持選擇貴族徠卡?是否單純只是可樂標的虛榮心作祟?


bearsheep wrote:
nikon 45 a...(恕刪)


其實福頭好不好見仁見智!

我的感想是.....買過二次....但也是我買鏡頭經驗裡最後悔的兩次!

他沒那麼糟 解像力中上 顏色怪 冷調 清淡 暗角多了點,但不是每支鏡頭都這樣

相對leica當然便宜太多.....只能說物有所值 還不到超值!

現在要我選 我會把買服頭的預算集中 買一管leica就好...
flxchenn wrote:
如果 Leica 鏡...(恕刪)


我認為是有關係

輪廓的些微浮現,或許會讓背景的物體有更結實的成像
對於視覺上顏色的展現會有所依靠而更展現特色




只是因為變化很微妙
而且也不是單一參數式的變化

我舉的例子是稍為極端的兩個端點
前輩的圖是介於這兩端之間
稍為推論一下應該不難想像

Horology wrote:
F光圈的定義是焦距/...(恕刪)


這邊的講法根本錯誤,
單鏡片的焦距算法不能用在多透鏡祖上。
透鏡組的焦距是用等效節點換算的。


以下引用自巨門之眼前輩的文獻,對於光圈在多鏡片組的情況下有詳細的說明。

中間部份的影像使用鏡片中間的部份,而邊緣的影像則使用鏡片邊緣部份,在此情形下,最大光圈其實是指成像的中心點所使用的等效鏡片大小,並非前鏡片所有的面積,所以量測計算光圈並不能用前鏡片的直徑來計算,否則那些超廣角焦距可能才 20mm,前鏡片直徑卻常常超過 30-40mm,那豈不是超過 1.0 了,不貴死才怪,在技術上也幾乎不可能。而焦距越長,用前鏡片直徑的值來計算出來的光圈與實際值越接近,像一般 200/f4 的鏡頭,濾鏡口徑可能是 52mm,去掉邊緣的固定環,焦距除以前鏡片直徑算起來也差不多剛好是4。

以最大光圈值1.4的標準鏡而言,光圈的數值會標出:1.4、2、2.8、4、5.6、8、11、16、22 等,每兩個數字之差距稱為差一級,每一級之間的關係大約為 1.4 倍,焦距如果一定,那就表示鏡片開口直徑縮減為 1/1.4,此為直徑比,經平方換算為開口面積比則為 2 倍,所以每一級光圈之間的進光量,剛好是 2 倍或者是 1/2 倍的關係。如左圖就是某個鏡頭光圈在 5.6、8、11 的開口狀況。此處請注意【光圈值】與【光圈】是不同的,光圈值越大,光圈開口其實越小,反之亦然,所以要看清楚說的是【光圈】還是【光圈值】。

在攝影鏡頭光圈的實際的計算中,其實不是用焦距除以口徑,而是用像距除以開口口徑,在一般攝影時像距與焦距的值很接近,問題不大,但在微距攝影時,如果拍攝放大率為1:1,此時像距已經等於兩倍焦距,計算光圈時就差了一倍,已經是差了兩級。

此外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光圈值其實是進到感光面上光錐的夾角,角度越大,光圈值越小。如果採用這種說法,在說明邊角失光的問題上就更容易明白。


bearsheep wrote:
這邊的講法根本錯誤,...(恕刪)


看不懂你在講什麼,我根本沒說焦距要怎麼算,何來我的焦距算法錯誤?

我的相簿 http://www.flickr.com/photos/calatravayang
Horology wrote:
看不懂你在講什麼,我...(恕刪)


看一下我引言的最後一段句子吧.....
另外,你說的越好的鏡頭,景深內外差越明顯,也是錯的。
bearsheep wrote:
看一下我引言的最後一...(恕刪)


你說是另一種計算方式,也沒有錯,但不表示我的說法就是錯的


關於景深過渡,如果你認為我的說法有錯也歡迎你提出你的看法

我就借用Lenstip的測試照來當例子吧,看看下面三顆鏡頭的焦內外過渡

1. Otus 球面像差跟縱向色散都修正得很好


2. Sigma Art 球面像差很好,縱向色散稍差


3. Nikon 58/1.4G 球面像差跟縱向色散都明顯
我的相簿 http://www.flickr.com/photos/calatravayang
Horology wrote:
你說是另一種計算方式...(恕刪)


是啊!不過,問題在光圈值,其實本意就在定義實際進光量的大小啊!
看樣子你比的都是新鏡......新鏡的設計哲學不太一樣啊 =.=.....
而且就你引用的圖片,其實是sigma的散景糊掉的最快。
sigma的鏡頭以反差大著名。
bearsheep wrote:
是啊!不過,問題在光...(恕刪)


一般常用的F光圈才不是用進光量來定義
不管是我的說法或你引用來的說法,什麼時候提到進光量?
T光圈才是用進光量來定義的

不管設計的理念是什麼,反應在最後的成像上就顯現了像差修正的不同
如果你認為焦內外過渡的差異不是來自像差的修正差異,那請問是來自?

Otus無色散的範圍確實是最小的,在輕微色散的區域結束後馬上就進入明顯散景
相對來說Sigma Art的色散範圍超大,因而從合焦點到開始明顯散景的範圍就大了點
58G的差異就明顯得多,幾乎很難明確的說景深範圍到哪裡
我的相簿 http://www.flickr.com/photos/calatravayang
bearsheep wrote:
是啊!不過,問題在光圈值,其實本意就在定義實際進光量的大小啊!...(恕刪)

f值是焦長/光圈入瞳直徑長度比,並不是用來定義進光量的
定義進光量的是t值
不是f值
千萬別跟豬打架,這只會讓你變髒,卻讓豬樂在其中。
各位再看看對比照片, 都是 200mm 端拍的. 環境有風, 所以請注意在樹幹等比較固定的物件. 我觀察到的是 Leica 焦外成像細節比較多, 就像油畫對水彩畫. Nikon 到光圈 f8 也變成油畫.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