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教一個老問題, 拍團體照的排面應該要平/弧/半圓形, 拍起來才會最清楚?


big.cheng wrote:
請教一個老問題, 拍...(恕刪)


個人的猜測是
拍團體照,大部分應該會用廣角鏡,f8-f11景深應該夠涵蓋,即使是非弧狀排列
如果旁邊的人不夠清楚,有可能是鏡頭的邊緣成相比較差一點,中間/邊緣的成相品質,好像高階的鏡頭也都會特別去調校(強調)這個部份

只是個人的猜測啦...

big.cheng wrote:
請教一個老問題, 拍...(恕刪)


f8~f11,一般標準鏡,只要不要超過5排,應該可以全部人臉清晰,

不用特地說要弧形還是橫的。

big.cheng wrote:
請教一個老問題, 拍...(恕刪)

從物理上來說

清晰區(也就是落在景深中的物距)是以鏡頭為中心的一個曲面

但就像你說的,感光區偏偏是平面

也就是說,即使所有人都配合清晰區的排成完美曲面,成像還是會變成有人準焦有人模糊

所以重點不是對象站成曲面還是平面,只要你的景深不夠深,平面站法或曲面站法通通都可能會有人在景深之外

以上是從理論上來判斷,有錯請指正。

結論--縮光圈-->想辦法在明亮處拍照-->拉大ISO

big.cheng wrote:
請教一個老問題, 拍...(恕刪)


從實務看

你排的弧度是以什麼當基準?

以鏡頭成像清晰範圍的弧度為準?
那數據在那?

如果沒數據
那是靠「想像」去排出「一個不知以何為基準、也不知對不對」的弧度?
那不是很好笑?

即使有數據
那又如何確二者是相符的?

無法確認,那就是「想像大致一樣」就算數?

是這樣嗎?

黃杉 wrote:
感光區偏偏是平面
也就是說,即使所有人都配合清晰區的排成完美曲面,成像還是會變成有人準焦有人模糊




排成曲面增加縱深,更不利於前後全部納入景深. 而且左右兩端的人本來就比較容易被放大了,再站得靠近鏡頭,不得了,變得比中間的人大兩倍

big.cheng wrote:
請教一個老問題, 拍...(恕刪)



上腳架算好景深縮光圈才是王道
jenhoxen wrote:
排成曲面增加縱深,更不利於前後全部納入景深. 而且左右兩端的人本來就比較容易被放大了,再站得靠近鏡頭,不得了,變得比中間的人大兩倍


純理論探討

以前的老攝影師在拍畢業照時為何要排弧形站位

電影院的接收布幕為何會略帶弧形


我們就用電影院來做例子

真平面的膠捲,高強度光源,透過光學鏡頭,打在布幕上讓觀眾欣賞,自然要成像清晰,為何會要將布幕設計稍微弧度,就是要讓透過光學鏡頭無法避免的扭曲折射,為了能夠清楚聚焦在布幕上,配合鏡頭的影像成像所以設計稍帶弧度的布幕方便聚焦,以顯示最清晰的成像



把這光學路徑倒回去,布幕變成影像發光體,透過鏡頭接收後,打在真平面的膠捲上,理論,我是說理論,應該近乎清楚聚焦的平面,不管是現在的CMOS,還是以前的底片,應該都是如此



如果不利納入景深. 而且容易被放大這種說法為真的話,那電影院布幕應該以真平面來設計才對,可惜好像沒看過,而且這也有反證,小時候為酬神放的街頭電影,只能擺隨風搖動平面的電影布幕,一堆人聚集在看,就能很明顯看到四周有所謂的放大跟失焦現象,當然,我不清楚都市的人看過沒,把這酬神的電影布幕當成大型團體照的平面站位,相同光學路徑倒回去讓真平面的底片或CMOS接收,會有何效果我想大家應該知道我要形容的狀況吧,以上是我粗淺的想法

至於縮光圈能比較有清晰的影像,看圖吧



不過實務上的確無法判斷變形量,加上現代鏡頭科技為求近乎平面,中央圖像變型抑制效果良好,小的團體照就不用考慮這類問題,縮小光圈來因應吧,不知有其他的想法嗎?????






圖像部分引用自巨眼之門D.T. Tang之"基礎攝影光學理論"
重機喜好者

big.cheng wrote:
請教一個老問題, 拍...(恕刪)

目前 設計相機 所用的 理想對焦面, 都是平面, 而非弧面..

製造不可能零誤差, 嘛係耶想辦法 盡量接近 理想平面.

所以要排平的..


如果你為了這種誤差去排弧的, 啊你怎知誤差是多少?

沒抓出誤差量, 就去排弧的, 那很容易比排平的誤差更大, 反而弄巧成拙..

而且景物有前有後, 所以用縮小光圈 來加大景深, 卡實在啦..


也是有相機 採 弧面設計, 但那很少啦...
http://www.nphoto.net/news/2012-10/30/2c21f1506114aa3f.shtml

就是那個光 wrote:
純理論探討...(恕刪)


宅男乙 wrote:
目前 設計相機 所用...(恕刪)


多鏡片鏡頭的主要目的就是修正種種場曲,像差,變形,色散等現象, 讓準焦平面與CMOS能良好對應.
目前由廠商所提供的鏡頭品質數據主要就是MTF, 由空間頻率的調變來鑑定鏡頭的銳利度與反差

在大多數的情況, 廣角端的邊緣畫質往往較差, 例如canon 24-105/4.0


而團體照往往又是用廣角端居多, 所以邊緣成像不佳的問題就更為常見, 由上圖可以看出, 外緣的成像品質劇烈滑落.

實驗上, 略帶弧度的排列似乎能在邊緣處獲得較佳成像, 這是因為準焦平面的變形(場曲)和弧形隊伍較為符合. 以藍線(光圈8)來看, 其實不用全部帶弧形, 邊緣的人略為調整就有機會進入準焦區域.

但實務上, 還是建議將邊緣留給風景, 或縮光圈已獲得較佳的銳利度,以藍線(光圈8)為例,照片的3/4有相當好的品質,4/5應該也都可以接受, 邊緣場曲修正值對不同鏡頭及不同物距都可能有變化, 不易掌握.

另一方面, 廣角鏡頭邊緣往往有桶狀變形/枕狀變形的現象 (MTF上無法顯示), 此鏡頭極為明顯, 也不宜使用.

至於彎曲底片之類的設計, 往往必須搭配相對應的場曲補償鏡頭, 和數位相機鏡頭不盡相同.


問個我想很久的問題。。希望各位前輩賜教~~

請問對焦要用多點對焦還是單點對焦~~

用單眼拍東西時。。都用單點對焦。。。

可是主體是複數時呢。。。有時用單點對焦。。。都會對到離鏡頭近的那個物體~~

很困擾~~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