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inasi wrote:
光圈縮小時可以提升照片的銳利度,
由於衍射现象(台灣應該是講繞射吧)的關係,
使用小光圈反而容易讓解析度變差。
請問究竟是哪一種理論才是對的呢?
兩個現象都存在
鏡頭的功能是聚焦成像, 但聚焦不可能完美, 總會有一定程度的誤差
在最大光圈, 開孔相當大, 繞射的影響極小
此時縮一兩級的光圈可以減少最外圍不一致的部份
讓成像的點更小, 更清析, 更銳利
但光圈越縮, 繞射影響也越大
小到一定程度後那效果更是飆升
就像某一股原來的大股東突然全部做空
大家越看越不對, 股價狂跌一樣
放一點可以刺激買氣, 但全放誰敢買...
個人積分: 87, 不能再高了 www.flickr.com/photos/inunu
各位大大不好意思,這麼久才回覆,小弟過年前都比較忙,所以到最近才有時間回覆。
感謝各位大大熱心的回覆,我將對各位大大回覆的理解總結一下。
首先,之所以問這個問題,並非是學術研究,純粹是想理解一下為何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
想說能否做為以後拍照時的參考。
而對於此問題,藉由各位的回覆,我的理解如下(有些是直接借用各位大大說的話):
『各個鏡頭由於構造及特性的不同(例如鏡片組的組成、光圈葉片的數量及形狀、鏡頭鍍膜等),
導致在不同光圈下,"成像品質"(這個名詞應該會比銳利度好)可能會有所差異(也有的鏡頭差異不大)。
也因為不可能每支鏡頭構造一樣,所以光圈開放程度對成像品質的影響需實際上去做比較才有辦法得知。』
『鏡頭的功能是聚焦成像, 但聚焦不可能完美, 總會有一定程度的誤差』
『在最大光圈,可以最大幅度降低繞射的影響,
但相對地也會讓最外圈聚焦不一致的光線影響到成像品質,
從inunu大附的圖來看,最外圈的光線偏離焦點最為嚴重,
所以這時縮一兩級的光圈可以減少最外圍不一致的部份,
讓成像的點更小, 更清析, 更銳利。
而光圈縮至極小時,繞射現象會最為嚴重,但實際的影響還要是看鏡頭,
所以可以拍攝時可以先忽略不計,等出現時再來調整。』
雖然理論上,為獲取該鏡頭最佳的成像品質,要將光圈維持在某個範圍下來進行拍攝(例如F5.6~8),
但實際的拍攝,其場景跟題材非常多樣化,要一直維持該範圍拍攝是非常辛苦的。
而且,每支鏡頭在各級光圈表現下也不同,
為獲取該鏡頭最佳成像品質的光圈範圍也需實際測試過(雖然也可藉此瞭解該鏡頭的特性),
這部分也需花時間,導致變成:
拍攝前→需花時間來測試鏡頭。
拍攝中→為維持該段光圈,且要兼顧曝光及快門等品質,需花費極大心力來調整。
以上部分,若不是以此為職業或者畫質狂人,應該會瘋掉吧...(如果是我就可能會瘋掉)
拍照應該是要快樂的,其實並沒有必要為要求最極致的成像品質而把自己累死,那就本末倒置。
與其花費心力去在光圈上來追求畫質,導致拍攝綁手綁腳,
還不如去精進構圖及曝光等讓自己在各種場景都能拍出滿意照片的技巧還來得有意義。
當然瞭解鏡頭的特性,對自己在拍照上還是有幫助,但切勿鑽牛角尖,快樂拍照還是比較重要的。
以上是我至此的理解,如果錯誤的地方,也再麻煩各位大大訂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