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景深應該就只有焦距、物距、光圈大小有所影響,大片幅只是讓小片幅景深外的散景容納更多。

舉例 :
同鏡頭同焦段、同光圈大小、同物距、同鏡後距拍正面人像 : 不同片幅、同長寬比例、同像素量、同像點大小進行比較
因三要素相同,故假設景深同樣範圍為鼻尖到耳多:

1.由於小片幅感光元件面積小,透過同鏡頭只能感光半身的視角(等於下方大感件的裁切狀態)。
2.由於大片幅感光元件面積大,透過同鏡頭可以感光全身的視角。

故兩片幅的清晰比模糊的比例分別舉例成為 :

小片幅為 1:5 (1為鼻尖到耳多所佔的清晰面積,5為此外的散景面積)
大片幅為 1:10 (1為鼻尖到耳多所佔的清晰面積,10為如上的散景面積5,再加上額外大片幅多出的面積5)

以上情況,以大片幅在景深三要素下,可以縮小清晰處於總面積下的比例,達到清晰主體更小,散景面積更大的視覺效果。



但由於
1.觀賞距離
2.數位縮圖處理技術,沖洗情況
3.觀賞距離下的圖片大小
4.以上之環境的模糊圓大小與像點解析力

會影響視覺對景深的判斷幅度
所以也應一併考量~

我用想的來以訛傳訛啦~
我的基礎功 隨手拍出喜歡的照片^^
好文章,借收藏~

辛苦版大與各版友的說明

真是受益非淺呀!!!
roachc wrote:
意即:
本來(未裁減)在放大後的相片上還是清楚的點(在景深內),
會因為底片裁小了,
必須用更大的倍數來放大成相同大小的相片,
以致於本來清楚的點因放大更大而模糊掉(在景深外)了
這就是博士的意思:因為裁切因素而減少景深

理想上焦外的點都是模糊的, 沒有清楚的點
清楚只是相對於某個標準來說清楚, 就是最大模糊圓
而最大模糊圓因為後端放大倍率而有影響 (片幅影響)

當然, 如果要自己定義1:1觀賞, 消去這個因素, 景深自然一樣
但是小弟認為, 放大成相同大小照片觀賞比較合理

其實放大倍率影響景深的概念, 小弟覺得就跟手震是一樣的
放的越大, 越容易看出些許模糊, 景深越淺
放的越小, 越難看出些微模糊, 景深越深

小弟的理解是:
人眼能分辨最小的圓大小 -> 感光元件上的圓大小 -> 透過鏡頭成像 -> 在某個範圍內景象的點光源擴散不超過感光元件上的圓大小 (就是景深)

景深就是這一連串的長度轉換過程.
景深的討論在原文的前半部花了更多的篇幅去討論
我同意原作者認為討論散景前應先了解景深的基本觀念
但單純討論散景的"品質"時其實跟景深是沒有直接相關的
繼續把重點放在景深的部分樓就又歪了,請各位高抬貴手
有興趣可另起一樓繼續討論
我的相簿 http://www.flickr.com/photos/calatravayang
fake802 wrote:
這兩個鏡頭哪一個比較好?
如果看懂了就知道為何實線跟虛線靠不靠近跟散景沒啥關係

小弟只看得出前者在整個畫面的表現上盡量想保持一致
而後者則針對畫面中央的對比與解析進行強化
我會比較偏好前者
後者感覺光圈全開, 不該糊的地方也自己糊了...

如果真要硬頭皮看圖說故事
實線和虛線相差太多的區域
頂多暗示這些部份散景形狀可能會是橢圓或貓眼, 而非正圓
可能看起來不太美

但至於內部光線怎麼分布, 二線性嚴不嚴重
小弟還看不出來, 可能要去佛堂開個眼再來試試...

雖然我覺得問題的根源, 是有人在 MTF 的中文解說裡放了這行字
"實線與虛線越接近,其散景較自然、好看,而不會呈撕裂狀。"
難道撕裂狀 = 橢圓形的意思? 不會吧, 中文這麼差還去翻譯...
個人積分: 87, 不能再高了 www.flickr.com/photos/inunu
inunu wrote:
小弟只看得出前者在整...(恕刪)


兩張MTF都是同一顆鏡頭,只不過右邊那張是離對焦點0.05mm所測得的數據
這個例子是在說明焦點差一點點就會讓MTF差很多
也就是說不可能拿MTF來解釋散景(就是我說的拿合焦的資訊來解釋非合焦區的特性)

MTF的兩條線不重合也跟光點圓不圓沒有關係(那是口徑蝕)
我的相簿 http://www.flickr.com/photos/calatravayang
散景跟景深是不同的一回事....
散景的重點是模糊的部分,
景深的重點是清楚的部分.
inunu wrote:
小弟只看得出前者在...(恕刪)

偶然看到這篇,來回應一下
MTF的實線跟虛線是測量方式的不同
首先看MTF的單位,通常是10、20、30、40lpmm
以40來說,縱軸的意思就是在當1mm內有40條線的時候,這顆鏡頭可以看清楚幾%的線
橫軸是鏡頭從中央點0,漸漸往外走,這樣可以看邊緣是否跟中央差距很大
通常40lpmm中央能做到80%就是頂級鏡頭了
當然另一個需要考量的問題是MTF僅是理論數字,沒有考量玻璃品質
這也是為什麼APS鏡頭有的MTF衝很高,還是看起來不銳利,原因就在於玻璃品質不夠好

回到實線跟虛線的問題
既然要在1mm內畫40條線來測銳利度,那怎麼畫就有兩種方法
一種是畫40個同心圓
一種是對角線切過去畫40條(講白了是40條橫線)

總之,鏡頭有兩種銳利度可以測(兩種畫線方式),而這兩線很接近是否代表散景很好,這點我不敢肯定
以上就我知道的部分跟大家討論一下
耳機:STAX 009S 相機:Leica Q2 手錶:AP 15300ST
leaf428 wrote:
偶然看到這篇,來回...(恕刪)


理論計算的MTF之所以跟實際拍攝的結果有落差
一是無法製造出理想鏡頭,例如材料不完美或組裝誤差等
另一個也很重要就是沒考慮繞射效應,才會拿出一堆快畫到100%的圖表

還是要實際用鏡頭測試出來的數據比較有參考價值
我的相簿 http://www.flickr.com/photos/calatravayang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