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MTF一樣,"散景"也一樣是個很多人有興趣但也有很多錯誤觀念被誤傳的課題
我想很值得拿出來討論
為免繼續以訛傳訛,生硬的學術文章仍然是重要的基礎
以下重點整理自Dr. Nasse的"Depth of field and Bokeh"
http://www.zeiss.com/c12567a8003b8b6f/embedtitelintern/cln_35_bokeh_en/$file/cln35_bokeh_en.pdf
內容很詳細但也一如以往不好讀
我在這裡簡單整理一些結論
影響散景的因素:
1. 照片片幅
2. 焦距
3. 光圈值
4. 物距
5. 被攝物和背景/前景的距離
6. 被攝物的外型特性
7. 光圈開口形狀
8. 鏡頭的像差
9. 背景/前景的亮度
10. 顏色
光圈開口形狀
大多數人都知道光圈開口形狀會影響點光源在散景的呈現
但這影響在點光源距離焦平面越遠時才較明顯
若只是稍微脫焦時點光源看起來仍會是近乎圓形
另外非點狀物的散景也不太會受光圈開口形狀影響,因為會互相重疊而只剩一部分輪廓
散景的二線性強弱主要和球面修差修正特性相關
球面像差修正不足則二線性不明顯,修正過度則二線性強
但球面像差的修正在焦前焦後是相對的
即焦後修正不足則焦前就是修正過度,所以無法同時優化焦前和焦後
且既然球面像差是主要因素,我們即可推知
1. 散景二線性可能隨著光圈值和物距而有明顯變化
2. 小光圈鏡頭通常散景較低二線性也較穩定(因為球面像差好處理)
既然大多數人都不喜歡二線性散景,為何我們還是常在多數鏡頭看到?
1. 球面像差修正不足會直接影響合焦的影像品質
2. 球面像差修正不足會造成焦點偏移(focus shift)
光學並非我專業,如有錯誤還望各位不吝指教
roachc wrote:
但是把『片幅』列為散景第一個因素,
個人不太認同,
因為片幅因素是「果」,不是『因』!
當年的「最大模糊圓」常數隨著片幅而變,
係因為「都放大成相同大小 8"X10" 的相片」來比較,
不同片幅其放大倍數不同,
才會產生「最大模糊圓常數隨著片幅而變」這個結果出來...(恕刪)
原文Picture format,我相信博士要表達的是跟片幅以及影像尺寸有關係,如果只跟印出來的尺寸有關係,那麼他應該會用size這個字眼,看完全文應該會接受我的看法,在同文章中(或者博士其他的文章)都會看到用format這個字眼來表達片幅大小,這邊他用Picture的主要因素可能是,不管是Sensor Format或者是Film Format都可一體適用
仔細看文章
Reducing the size of the film format therefore reduces the depth of
field by the crop factor.
減少底片大小,會因為裁切因素而減少景深(所以本來以為不是散景的部分就變散景了)
持相反意見請找博士。
inunu wrote:
有說法是實線和虛線越近會越柔和
但背後的道理小弟實在想不通...(恕刪)
他有在其他地方提到一件事情

這兩個鏡頭哪一個比較好?
如果看懂了就知道為何實線跟虛線靠不靠近跟散景沒啥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