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倒沒想過這個問題會有人問
簡單來說
防手振功能可以有效降低幾級的安全快門這回事
基本上是沒有絕對的
舉個例子
假設我在同樣的焦段,第n級的快門會產生手振的情形(問題在於人)
基本上在所拍攝出來的畫面通常都會沒那麼精準,因為這個攝影者的手部晃動頻率已經超過了快門的時間;
而如果啟動了防手振機制,同樣的攝影者在同樣的焦段下就可以有效增加拍攝成功率
原本這位攝影者在第n級快門就容易產生手振,啟動防手振後,就能夠讓攝影者在第n+2級的快門還不會有手振的情形
(+多少是看防手振系統的功力)
原因就是防手振系統能夠適時的"抵消"攝影者的手部晃動情形
所以說,別再相信購物台裡頭跳來跳去的防手振功能了....
但是大家可能都沒有注意過的一點是,在相當緩慢的快門時間下
其防手振系統都是有可能會失效的!!
攝影用的是心,而不是器材。
-- [http://p.pro.club.tw/]
blackeyecat wrote:
我也想問這個問題.....(恕刪)
樓主講的對!
不管是快門級數的觀念還是VR的意義,都是樓主的正確
1.已經很多網友提了,防手振的意義建立在安全快門的經驗下,
每個人的安全快門依據自己的技巧與鏡頭焦距而有不同。
別講那種什麼模擬多少快門那種混淆別人的說法,
1/60防手振三級就是只1/8還有可能得到穩定影像的意義,
不是什麼1/8模擬1/60,看都看不懂!
2.廠商宣稱的防手振幾級僅僅是參考用,所以才有測試數據說,大約幾%的成功率這種東西出來。
3.別再把快門級數跟相機設定的一小格搞錯啦!
之前有人硬要爭一大格是快門增減一半,一小格是快門增減1/3,
那我問你,如果你將EV增減訂為1/2,相機一樣是一小格,快門增減卻不是1/3。
大燕麥片吃起來都黏黏稠稠、沒有味道:(

<廣角鏡是否需要防振>
防手振技術也不是一兩天了,去年出的nikon 14-24mm 2.8, 24-70mm 2.8皆沒有防手震
可是新的kit鏡如 Canon, Nikon 18-55卻都有防手震, 甚至較Canon 17-55 2.8都加入防手震的技術
防震會降畫質,廣角端因為視角大,所以些微震動看不出來,小弟有個問題
原廠防手震3級,4級是怎麼算出來的,是用防振動的秒數(固定時間)例如可防震1/10秒,那四級便是1/200
對於200mm的鏡頭來說就是四級,但是對20mm的鏡頭來說是一級(1/10秒),還是20mm的鏡頭四級(0.8秒)
(ps剛剛有看到板友回答1/6sec以下都差不多)
是否有大大可以提供廣角端防震的比較圖嗎?感激不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