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 v.s D90
我覺得兩者是可以相輔相成的
雖然說,我是覺得比較長時間的生活紀錄
應該還是DV方便
不過如果要搞獨立製片,需要使用淺景深來創作某個鏡頭
那就使用D90吧
剩下的可以使用DV,對於學生族群來講,花費可以說減低不少
反正最後剪片的時候剪好就行
其實我一直覺得
影片拍攝,運鏡和剪片比起畫質來講重要很多(當然,上面網友提到的光影也很重要)
畫質我覺得只要有到達基本畫質就行(我承認,DV就可以滿足我了)
畢竟影片是會動的
所以我覺得不如靜態的相片,那麼需要吹毛求疵
運鏡和剪片此時才是影響影片呈現的最大因素
不過,比較麻煩的是D90的影片格式是motion jpeg
好像沒有太多影片剪輯格式支援?
不太確定,我自己是沒剪過motion jpeg的片子
這點可能是比較需要注意的
畢竟如果需要轉檔成剪接軟體吃的格式
除了花時間,畫質也容易降低
https://www.bagusintl.com/
stranger0429提到後製時電腦配備的高要求,這的確是我忽略掉的一點,原本我以為輸出格式同樣是1080x24p,消費型小片幅HDV跟大片幅專業機型對於後製的要求應該是類似的,都是處理每秒24張1920x1080的動畫嘛,不過我忽略掉高階數位攝影機使用的編碼格式是不同於消費型HDV的,尤其是在bit rate方面,一般消費型HDV的流量(bit rate)大都不會超過25Mbps,不過高階數位攝影機的流量動輒50-100Mbps的,對電腦的運算能力及儲存系統都是很大的考驗,不過D90的MJPEG是720p的,我想目前的多核心電腦應該還應付得來。
至於sci提到motion JPEG與H.264或是MPEG2等常用的影片壓縮格式有所不同,這點當然也會造成輸出結果的差異,motion JPEG已經是很老舊的格式了,記得多年前Matrox G400電視子卡的錄影格式就是480p的motion JPEG,基本上它可以看作是將一張張JPEG串起來的影片檔(全部都是I-frame),色彩資訊可以是用R'G'B'(4:4:4)儲存,也可以像H.264/MPEG2一樣,用YCbCr來做chroma subsampling(4:2:0),如果用RGB儲存,那對於色彩資訊的保存是比chroma subsampling後的YCbCr要來得完整的,motion JPEG的壞處就是壓縮率太差了,沒有當代codec使用的一些先進的場景變換預測演算法,好處就是容易編輯,畢竟都是一張張分開的照片嘛!
對於後製而言,motion JPEG跟H.264那個好呢? 這是非常複雜的問題,我認為主要還是要看流量以及採用chroma subsampling的格式,D90目前這方面的規格都還未明朗,等九月中發表後再看看囉。
Blog: http://www.drzyx.com
相簿: http://www.flickr.com/photos/zhiyixie
Pictual quality and ergonomics beats DOF. Hands down.
If I win a lottery, I may venture into video-shooting. It's so much more than just a camera.
EOS 40D+BG-EN3/350D/17-40 f4L/70-200 f4L IS/50 f1.8/18-55 f5.6/MacBook&ThinkPad
不管你拿的家用級的HDV或是幾百萬級的專業機種
光是有HD的解析度是無法滿足電影後制的需求
當下傳統的底片都還是處於無可動搖的地位
D90的出現開啟的是數位電影的更多的可能性
雖然說不用太期待D90攝影功能表現出來的品質
至少想到今後專業級的設備會"更貼近"傳統底片
光是這點就夠感動的了
SONY跟CANON做不到原因遠多過不肯作
NIKON這一出手確實的振奮了許多專業用戶的人心
不能AF對焦或是收音只單聲道根本不是重點
"這些市面上的家用HDV就可以作的很好了"
重點是它們並不能帶來拍攝"傳統電影般的感動"
而D90開啟了這個"可能性"
要拍出一部素質好的影片有太多的因素是在攝影器材的事之外
也決不會因為有一部平民的攝影器材變的容易或輕鬆
要說D90是畫時代產品的確太過
但數位電影的發展上頭這的確是重要的一次出擊
將來後續各家在這領域的發展是值得期待的
期待未來的機種可以作到10bit或12bit高寬容度色域的攝影
提供個人電影的創作者更高的自由度與更多的表現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