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tin0215 wrote:
可以請教 Canon 為什麼跟 LX3 (1/1.63 吋, 1010萬像素) 同時推出 G9 (1/1.7 吋, 1470萬像素)之後,
所推出的 G10 為什麼反而變成 1/1.7 吋, 1000萬像素?
這裡應該符合「感光原件大小差不多」,難道 Canon 不懂「提高畫素的同時 其實也等於是提高了畫質」?
同樣Size的CMOS,但是卻降低像素,最直接的聯想就是跟noise有關係
同樣Size之下,像素越密這Noise就越嚴重,所以更需要事後降躁處理,但是降躁處理又會碰到數學運算抹除問題
變成是很乾淨,但是就抹的越用力,不單單細節被抹掉,在後續還原上增加了更多原本沒有的資訊
所以Size沒增大之下,強力去拉像素密集度,就是靠更多數學去騙使用者,包括後來的A33/A55啥多框降躁,
說穿了也是數學的威能,但是跟實際狀況就可能越乖離。
(但消費者好像也很接受這抹很大的結果........................Maa.....青菜蘿蔔各有所好)
要提高像素最好方式還是加大CMOS,讓數學的影響盡可能少,不過...這又不太可能,畢竟成本啊XD
01會有一堆人高唱畫素不等於畫質,是有個大前提存在
那就是不能單方面畫素增長,卻降低了影響畫質的其他環節
這幾年高階DC畫素不增反減,正是反應此問題
因為DC的畫素密度已經過高,開始明顯影響到畫質其他環節
很多人都在反應,7D這世代機種的低iso不如過去10mp世代DSLR純淨
這或許在告訴我們,APSC片幅的畫素密度也已經發展到了開始有害其他環節的程度
sensor技術會進步,但進步的速度沒有比畫素增長得快
在進步到可以排除此問題之前,固守(甚至降低)現有畫素密度是較好的做法
畢竟對絕大多數人來說,10mp足已
需要10mp以上的人,有FF片幅可選
銀彈充足的話,甚至可選機背
應該限定某些變數
將其固定後再行討論其他變數會比較好
要不然大家東扯西扯的講等級他太多的東西都拿近來做比較
我想也不是好的討論方式
不要討論什麼景深.....那是縮圖沒辦法改變的變數
限定條件
35mm全片幅感光元件的相機與APS-C的相機,在同一顆鏡頭下比較
全片幅的相機如果只能拍攝到1000萬畫素
而APS-C卻能拍攝到1800萬畫素的時候
那麼當APS-C的1800萬畫素用最高縮圖技術縮圖至1000萬畫素時
哪個會呈現比較好的畫質
不要再討論什麼輸出大小的差異了....................根本就不是要討論這個
照片數位化的東西,每一點都是像素點,因此也只有記錄像素的忠實度精細程度而已,
像素一點還是只有一點,不會因為片幅大小而FF機種的像素比較小點...APS-C的像素比較大點
只是APS-C的紀錄方式每一格像素的紀錄沒辦法像FF機一樣這麼準確,多少在分色上存在著模糊地帶
所以才導致在100%大小下APS-C就是沒辦法跟FF一樣精細
但重點是數位化的檔案,都是一個像素一個像素在記錄顏色
像素的大小是一樣的!!!!!!!!!!!!!
了解以上狀況後
在回來討論差異性.......
其實打到這裡.............我只覺得縮圖程式的優劣會影響縮圖後的畫質記錄能力.....
若有演算能力非常強的程式,我認為高畫素的APS-C縮圖後畫質記錄能力不會輸給FF
紅塵紛紛情難了,風雲變幻醉一場
慢慢長途尋真我,千杯難倒一酒湘
癡心躊斷緞愁腸,豪情傲劍渡河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