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後製「修圖」或是「調整」?一點認知方面的分享

照片只是一個物體而已

其實不具備任何意義

所謂的"意義" 是由人腦賦予的

一樣的東西 弄得像餿水 給豬吃

跟 弄得很精緻 當餐點 這物體的本質並沒有改變

所以相片也是 主要是看 拿到相片的這個人 想要甚麼

例如某人希望 把自己拍起來像 金城武 修了一大堆地方

但是最後 他滿意了 他覺得 這照片真棒 這就足夠了

有人崇尚自然 隨手拍拍 不構圖 不後製 但是他拿到照片的時候會失望嗎?

也不會吧

所以修圖 , 調整 ,還是後製

純粹看 拍攝者 與 拿到相片者 怎麼去思考而已
กิิิิิิิิิิิิิิิิิิิิ ก้้้้้้้้้้้้้้้้้้้้ ก็็็็็็็็็็็็็็็็็็็็
蠻有意思的話題
大概每個人心中對攝影都有自己的定義吧
婚姻一定是愛情的墳墓?
出了相機就一定是一張照片的終點?

wie0109 wrote:
常聽到有些人說:「我都是原圖直出,不後製。」

相機裡面已經有白平衡, 色彩調控等, 都是對顏色, 對比... 等各種表現特性的調節與修改
但相機也不懂拍攝情況, 也不知道攝影師追求的是什麼, 提供出來的控制範圍和幅度都相當有限
我看不出因為每張圖的情景不同, 要求更細膩的調節與掌控有什麼錯
這話聽了我也不會覺得這人有多厲害, 反而覺得他對自己作品的要求不過如此而已

最近電視上也常聽到有人說:「我就是因為把她肚子搞大才娶她的。」
我知道這是兩回事, 但聽起來感受卻十分接近
人家肚子都給你搞大了, 不負責還算是個人嗎?!
(如果你看著一個女生每天挺著大肚子上下班, 還不時嘔吐, 你會罵得比我更兇旱)
這話聽了我不會認為他多負責, 反而會覺得這人的道德標準不過如此而已

ppwa wrote:
最後,希望大家多分享漂亮照片,只是在標題上請仔細考慮一下,且務必在內容附加說明有經過後製這樣是比較合理的分享,說真的,分享美麗的照片有必要宣稱器材嗎?但是經過後製的照片真的比較需要跟大眾特別說明吧

我覺得沒必要強調器材, 它只是第一步而已
後面怎麼把想要的感覺放進去的過程還很長
就像去義大利玩你會強調是坐高鐵然後接泊車到機場的嗎...

我喜歡參考其他人拍照的設備, 設定等, 所以自己也通常保留這些資訊
老實說看到一張花了幾十萬塊設備才能拍得出來的照片並不會覺得如何
但是看到其他人用類似的東西卻能憑自己的巧思和手法呈現出驚豔的畫面, 會想去仿效和學習

elf0724 wrote:
依著自己的想法去完成一張影像創作及表達
那麼所謂的前製與後製其實都不是那重要了

是呀, 至於後製的定義我也不怎麼認同
只要是相機內部處理的就不算後製?
例如廣角鏡或其他鏡頭拍出來的變形效果不算後製吧?
如果是像機身內建消除變形效果算不算後製?
那麼拿一張 85mm 拍出來的照片在相機裡去做魚眼變形呢, 又算不算後製?
不覺得這很像小學時候玩躲避球在吵誰死誰犯規一樣嗎...

有人崇尚自然 隨手拍拍 不構圖 不後製 但是他拿到照片的時候會失望嗎?
也不會吧

不會呀. 很多照片是用來觸發自己回憶用的, 就這麼簡單

當然這些東西拿去觸發別人的回憶可能就觸發不到...
偶爾可以看到一些自信滿滿的貼了幾張隨手拍要大家用力批評
結果還真的被用力鞭到不是摔鍵盤砍帳號就是不敢再上來...

raguna wrote:
另外所謂的大師也不是一個景就拍這麼一張,大師的能耐就是把底片與相紙當衛生紙一樣的使用


最好都是這樣啦

這一張
作者只拍了一張 因為拍完光線就變了
你知道這張讓他賺了多少錢嗎?
前前後後洗了750張來賣
最貴的賣到七萬多美金
(現在市價還不只這個數字)
他拍照大多用8"x10"底片
早期都是玻璃乾版 後來才有三醋酸纖維酯底片
你覺得他一次出門要帶多少張「衛生紙」?
Colles的窩:摳攝影CoFoTo http://www.cofoto.tw/
我的看法比較簡單
看對於影像,你在乎的是最後影像的結果
還是影像發生的過程

如果是前者,不論是按快門還是後製,都只是過程之一,最終的目的都是獲得一張自己滿意的影像

如果是後者,攝影和後制是兩件不一樣的事,兩者可以完全無關,也可以完全相同

因為,那只是影像產生的方法不同而已,就看你用什麼角度去看,自然會有不同的答案。

ftenthirty wrote:
不管是「修圖」或是「調整」
例如RAW檔
不需要動很多手腳
稍微拉個曲線.增加飽和度或是對比之類的
尤其像是夕陽.日出這種照片
往往可以「調整」得比現場真實的還要漂亮
如果別人(朋友)看到照片
說好漂亮.你拍得真好
這個時候會高興的心安理得嗎
(小弟個人都會滿心虛的)


同樣一位大師
這一張:

不讀他寫的暗房教學書「The Print」
你根本不知道他在暗房動了多少手腳
即使是暗房老手如他也要花掉大半天
也賣了不少張
現在誰能用六萬美金就買到算他會砍
Colles的窩:摳攝影CoFoTo http://www.cofoto.tw/
提供以上兩張照片的作者Ansel Adams的說法供參考:
底片是樂譜
印相如同演奏音樂

相同的底片
不同的時間 不同的心情
放出來的照片不一樣

數位暗房不過是把沖放時的調整全部改用電腦自己做
全程自己處理自己負責
難道沖放師的調整就不是強迫性的後製?
如果那麼在乎「原汁原味」
莫札特貝多芬等大師的作品直接照樂譜用電子樂器模擬輸出就對了
這種音樂你聽得下去嗎?
Colles的窩:摳攝影CoFoTo http://www.cofoto.tw/
應該沒什麼後不後製的問題, 基本上拍成黑白照片就是一種後製了, 正常世界哪會是黑白的?

應該說後製就是一種"創作", 廣義的說"後不後製"不如說"創不創作"來的巧妙XD
不管是物理性的底片還是數位化的CMOS, 捕捉到的影像都是廣義的經過後製的.
拍完一張相片已經等於是完成一個創作, 有沒有下工夫去讓這張相片有更多感覺, 那是拍攝者的選擇.
Colles wrote:
最好都是這樣啦這一張...(恕刪)

750張相紙已經超過一包衛生紙了呦
再說這750張也只是有賣出去的數量,要產出這750張作品是否又多洗了更多的失敗品?
你問我他會帶多少張衛生紙我可以跟你說他能帶多少張就帶多少張,一般人拍照絕不會有這種想法
光是以前用膠捲的年代也是只會說帶足夠就可以了,但大師則會想盡辦法多帶一些
僅就我的認知裡面
只要是把影像作色彩、明暗、對比作修正的
通通統稱為「調整」
但是,要把不屬於該圖中的東西加進去,或者把其中的某些物品去掉
那就叫做「修圖」
出了泥坑進了索尼,喜愛拍貓
Colles wrote:
提供以上兩張照片的作者Ansel Adams的說法供參考:
底片是樂譜
印相如同演奏音樂

說得好~不過演奏音樂前要先學會看譜。

拍好照片即是學會看譜,
而後製便是依譜演奏音樂。
心情不同,同樣的譜也會演奏出不同的音樂。
無名相簿 http://www.wretch.cc/album/c8631506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