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已刪)-勿點- iPhone 攝影時代 | 計算攝影之簡易說明

誰說攝影一定要包含後製,你當瑪格農那些人是甚麼咖小

買富士的人就是貪底片色調貪不用後製,這不就又互相矛盾

手機修圖然後號稱攝影師的也是修圖,差別在於一個是自動一個是手動而已,本質上還不是一樣,最大差別是手機的修圖調整可控性非常低,甚至是不可控

一張好照片不是修過圖的才叫好照片,說白了就是因為你覺得單眼拍出來的顏色不滿意才要修圖,不是會修圖才叫會攝影好不好,真是本末倒置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就是因為大量照片要修圖太麻煩又有門檻所以手機才會進步到現在這樣,80%的人要的是一張可以用的照片,而不是要100%都要人工修圖處理的照片

很會修圖是吧,要不要我丟一張ZF5的RAW給你看你能修到甚麼程度

說白了,修圖厲害的有種就不要用PS的NEURAL FILTER與任何動用AI的PLUGIN

我以前的主管告訴我,大家要的是好看討喜的顏色,不是準確的顏色,但是目前多數單眼連做到要和肉眼看到的接近都還有一段路

中山北路婚紗攝影喔,廢話,那個不修圖不會被新人幹到爆才有鬼
yuxian
其實很多婚紗照最後都在床底下也不會掛出來,問過大部分都是覺得因為修過頭覺得不真實,看久了覺得蠻假的乾脆收起來
ponsayboss
基本上我也拍過時裝,顏色必須非常精準,燈具也必須用電筒穩定色溫,我拍照不調色的,只調反差,白平衡,照你追求自然的標準,你那張iphone 15的天空,太艷,太藍,動態範圍太好,反而不自然
Wahaha214 wrote:
誰說攝影一定要包含後...(恕刪)

攝影就是包含後製
但不代表攝影一定要後製

不然你當瑪格農那些人是甚麼咖小
紀實攝影需要後製嗎?

所以你認為攝影不包含後製?

你當朗靜山是什麼咖小?
你連他的程度萬分之一都不到
你在大放厥詞什麼?

請用腦發言,以免貽笑大方

樓主還懂後製
你什麼鬼都不懂就別裝逼了

去旁邊玩沙啦

Wahaha214 wrote:
一張好照片不是修過圖的才叫好照片,說白了就是因為你覺得單眼拍出來的顏色不滿意才要修圖,不是會修圖才叫會攝影好不好,真是本末倒置...(恕刪)


別無知了
學校攝影課就是教相機操作,暗房,後製
你才在本末倒置
誰說修圖是顏色不滿意才修?
修圖只有調色喔
去上攝影基礎課再來好嗎?

不然和程度差的人討論
真的很累

Wahaha214 wrote:
說白了,修圖厲害的有種就不要用PS的NEURAL FILTER與任何動用AI的PLUGIN...(恕刪)

我那些後製程度低落的照片
如果你看不出來我只有調整反差,對比,白平衡
壓根沒有調色,根本用不到PS
那你真的誤會大了

手機目前的問題在於
夜晚自動調整動態範圍的效果
還遠遠不如m43手動調反差效果
更別說全幅了

就像

Iphone 15頭髮,臉部,細節層次全部消失
天空太藍(當然是主觀看法)太豔
整片雲整個也變成不自然的淺藍色

當然不可否認
Iphone一代比一代還要進步是不可否認的
所以樓主每年都會去比較歷代iphone
夜晚人像暗部細節的進步
由此可知
大家都把手機動態範圍能力當作指標

然而即便到了iphone 15
夜晚高反差環境
暗部細節還是不如m43手動拉反差

或許下一代ai可以辦到吧
如果辦得到,大家就賣單眼吧
別和體力過意不去
yuxian
iPhone跟X-S20的RAW檔1:1對比我在這串文裡面有po了
zephyr624
30年的攝影前輩的觀念是否還是只停留在底片時代?真拍了30年了也該有包容不同意見的素養,前面都說了可以當成是樓主的自言自語,就算你不認同,也不需要窮追猛打吧...
又一個進我黑名單了,他倒是跟我沒衝突,不過抓著一個點窮追猛打然後又報自己的工作是在幹嘛的,這種人我不會想跟他有交集
這就好像我身為一個職業駕駛,我直接炮說你們這些開自用車的都是路不熟反應慢又技術差的三寶,多累積點實際道路駕駛時數再來跟我嘴一樣…這種屁話完全得不到別人的尊重與認同,只會讓人覺得不想好好討論你就滾就好了

他一直反覆PO你的那張對比照,我覺得這張就很好的體現出了一般人的視角跟攝影人的視角…99%的一般人要的就是拍得到,他們沒有概念也不需要知道怎麼拍得好,更別提怎樣修得好還是按快門前怎樣把佈光弄得好
但這不意味著手機沒有選擇權,首先iPhone在拍照畫質上早就不是手機當中的首選這已經是常識,再來手機你願意用手動你還是可以手動(安卓陣營原廠標配)…反而相機呢?在你身為攝影人的認知中它就只剩那套SOP,你沒有任何可以輕鬆哪怕只是一點點的餘地
如果不回家開電腦修圖就什麼都不是,嘴完別人會不會拍就算了還要接著嘴別人會不會修,最後再來嘴一句你技術差不會用…那遭到主流市場遺棄就是必然,因為手機早就做到讓電腦從很多人的生活必需品清單中移除了…至少在我的生活圈看到的就是這樣,電腦已經淪為一個遊戲平台,我身邊還在砸錢搞電腦的人沒一個不是只為了打遊戲的,如此而已
退一萬步來講好了,手機廠一直在壓低拍照的門檻、壓榨手機這種載體能夠提供的實用性,相機廠在幹嘛?除了專業化沒第二條路,自己玩死自己罷了

還是那句話,不是所有人都用照片的畫質來決定照片的價值
也還是那句話,先說你還會不會回家每天沒事開電腦,相機的優勢都在電腦上
我也懶得管他是職業病還是職業屌的了,反正道不同不相為謀,先鎖再說
而且我始終搞不懂,我會不會拍、會不會認真好好修圖,到底跟我想輕鬆拍生活記錄有啥衝突?從頭到尾沒人叫相機廠捨棄PASM+PSLR,反倒是一直有人覺得、反覆強調相機就該知道怎麼用PASM+PSLR,鬼打牆罷了…我從來不認為同年分的手機拍照的畫質會贏過相機,我始終都只聚焦在一個點:相機廠如果能像手機廠這樣盡一切可能的發展光學硬體與演算軟體,相機的畫質到底會飛到什麼境界去?
就講一個就好:現在手機的1倍主鏡已經完全替代掉實體2倍鏡,而且硬生生的就是能變出比1倍鏡拍攝後原圖裁切更多的細節…這種技術如果相機也有,那你自己想想你的鏡頭群可以降低多少負擔?
Wahaha214
我的打工就是拍照,那我算不算職業攝影師?? 而且誰規定要把最好的照片PO在這?? 那也不是義務,然後說M43拉會比手機好救,手機沒拍RAW後期要再處理就是輸,還是那句話,看有沒本事調ZF5的RAW啦
Wahaha214
我不知道他有沒認真看過單眼拍的用HSL拉一拉造成失真斷階的狀況(還是RAW喔),我就是發現這問題後來都不敢拉太多
攝影就是包含後製?? 好啦,拿即可拍的都不是在攝影,拿拍立得的也不是在攝影,如果荒木經惟拍的也沒後製,那他算不算在攝影??

很會調色是吧? 來看看這張你有辦法救到怎樣程度,想要原始DNG的報上來,我傳到雲端硬碟給你下載練功

ACR沒有ZF5的PROFILE喔,要調這張並不容易



依照高通的文件,現在做到物件導向測光,分析照片有甚麼物件來做獨立曝光修正,這樣的結果很像是HDR,可是傳統攝影還停在安瑟亞當斯的ZONE SYSTEM,但是高通的處理方式完全不同,相機也只能做到矩陣測光,終究還是在計算平均值而已,使用人臉辨識對焦會對人臉做正確曝光如此而已

你要在PS裡面模擬高通的做法也可以,前提是你必須用ETTR手法(沒用這個高光你絕對救不回來,目前數位相機高光曝光超過2EV就沒救了),相機最好是ISO不變性的機種(可能有一堆人不知道啥是ISO不變性),然後動用一堆遮罩或是PS裡面的AI物體辨識功能來做,如果有一百張照片要處理你就做死
刪除
google "標題 + yuxian" 或 "yuxian.yy" 有非常完整評測
yuxian wrote:
R50畫質雖然比較好,我想很多人看得出來,


國外YT有人比較G92和R7,G92暗部保留的細節比較多,我是有點持懷疑態度,因為相關測試參數沒列出來,鏡頭也不是同一顆(也很難啦,因為沒有R轉M43,EF轉M43有但是FOV會改變)
.
google "標題 + yuxian" 或 "yuxian.yy" 有非常完整評測
yuxian wrote:
我也有用Canon R50 + 16mm拍,
(我還特別挑一張R50沒有糊的來比,因為很多張現場看不出來,但回家看都是糊的,R50很多都糊掉了


你這不就是強調自己不會拍嗎?
講畫質的部分只講設備不講參數, 這是笑話吧?
.
google "標題 + yuxian" 或 "yuxian.yy" 有非常完整評測
yuxian wrote:
我找到一篇對於iPhone...(恕刪)

Rolling Shutter在三顆相機模組上都有不錯的表現
13mm - 4.7ms
24mm - 5.3ms
77mm - 5ms


手機由於在極短時間內就拍攝好十幾張照片在管線內,所以其實都是走電子快門。就不需要討論機械快門了。
手機有做機械快門的少之又少,都是走電子快門。
走電子快門就不得不討論到Jello Effect (滾動快門造成的果凍效應)。

不過關於Rolling Shutter/Jello Effect
其實在iPhone上面討論很少。甚至乏人討論。

原因是非常輕微,甚至不易發現。感光元件小還是有其優勢。
隨手拿一張在高鐵行進間拍攝照片 (橫拍)~
(這是上一代iphone 14 pro拍攝的~ 改天有空再來測試iphone 15 pro改善狀況。)

(這是轉成Jpeg的原圖,可以點開來看大圖)
上一代iphone 14 pro滾動快門造成的果凍效應現象已經不太明顯。

反觀Z30大感光元件就會很明顯(這是2022年的機種,不算舊)
尼康z30夸张的4k果冻效应

而全域快門目前缺點應該很多人都知道了,動態範圍會下降。
但其實感光度也會受到影響。
全域快門感光元件的價錢反而是其次,手機廠是很願意花大錢在新技術上面的。
不太會使用的原因恐怕還是動態範圍下降造成的影響比較大。
畢竟原本的果凍效應狀況就不太明顯,一般使用者也很少發現。

當然全域快門還是可以解決動態範圍問題,技術上只是時間問題。但片幅也不能太小。
擴大片幅的狀況下,全域快門的動態範圍將可以擴得舒緩。
RED 發表全球首款大片幅全域快門電影攝錄機!
動態範圍為17檔的全域快門感光元件。我們可以來期待一下Nikon未來的新機了。
(目前Nikon Z9動態範圍為11.5檔,比起iPhone 15 pro的13.4檔還小,
也比全片幅 (14-15檔)該有的水準小)

不過這是大片幅的全域快門動態範圍,小片幅的全域快門感光元件動態範圍多半會更受限。

全域快門在做在小片幅上,動態範圍可能會更加不理想。
對手機而言意義不大。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