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覺得很奇怪的問題!觀於M43片幅狀況。

我是一路從˙dc m43 apsc FF 玩過來的

入手順序大愾就是以上狀況

m43有它的優點也有缺點

鏡頭小巧 光圈全開就是可用畫質 25/1.4那顆 拍出來真的很好 但是普遍性的出現一個問題

就是m43的旅遊鏡頭拍出來的畫質 除了新出的那管12-35 真的都不怎樣

換成是nex 鏡頭就無法做得又小又好

16MM那顆 評價一直很差

好的鏡頭 又無法作小顆 雖然nex+24蔡 拍出來非常優異

但是個人還是賣出去了

玩到後來 還是回到FF~~有點繞了一大圈 浪費了一堆錢的感覺

尤其m43的鏡頭 幾乎全買了 從練超傷


chiaruwu wrote:
我是一路從˙dc m...(恕刪)


有時候,繞這一圈的路程是必須的
因為我看過更多直上的人

結果拍沒幾回就嫌重放棄帶出門了

那個被朋友鼓吹直上單眼的女性友人
D90拍沒幾次,連腳架都直上碳腳,還不是最終擱家裡生灰
甚至回頭去買了GRD3,她覺得這才是真正適合她的好機

對繞了一圈的人來說,沒直上單眼是個錯誤

但對於被勸敗直上的人,勉強買了不合用的器材
“直上”反而才是條冤枉路...

夢與理想的實現者 wrote:
有時候,繞這一圈的路...(恕刪)


我想 男生女生因該有很大差別

男生對畫質及銳利度的要求 好像一直以來都比女生還要 要求的多

像是公司同事 我是絕對不會推大單眼給他們

一來重量無法負荷 一來包包也放不下 除非真的玩到非常專業的 才會跟他們說更多

不過 m43的產品 推薦給周遭的女性朋友 每個都用個很開心

小巧 畫質好 任一機種的m43配上20/1.7 真的是最佳的隨身組合

我還沒看過有任何一台 目前可以超過上續組合的cp值


作手... wrote:
而我納悶的就是,這幾年已經技術成熟了,為何還不把m43的戰線全拉到apsc,
是因為鏡頭包袱嗎?
...(恕刪)


我覺得APSC才是累贅,過度時期的產品。

C,N 用戶有點閒錢,十之八九.上了全幅更不會想回頭用APSC

那些APSC的鏡頭,你都不覺的是過度時期的產品嗎?就算能轉接,多數人也不會想這麼做。

平價全幅(比較便宜)的NIKON D600也出來,你都不覺得有反光鏡APSC的生存空間又更是壓縮了嗎?

M4/3可是很多有了全幅的人,再玩的第二台相機,要選一臺兼具輕便畫質夠用,鏡頭群夠多,現在反而M4/3才是不二選擇。(E-P1剛上市其中一個切入點就是你的第二台相機)

雖然說今年APSC的無反,也開始學乖把鏡頭做小了,但3大廠能不能把已經被M4/3竊取的市場給挖回來,還是個未知數。

chiaruwu wrote:
玩到後來 還是回到FF~~有點繞了一大圈 浪費了一堆錢的感覺

尤其m43的鏡頭 幾乎全買了 從練超傷...(恕刪)


我想...過幾年你還是會再繞一次
這次則是由ff繞到小片幅...
可以再請問一件事嗎?

像NEX 系列

為什麼不直接用A卡口

還要另外開發一個E卡口

我覺得A跟E大小並沒有差很多

直上不是讓消費者至少可以

"無痛的選擇原本就擁有的鏡頭無反光鏡相機嗎?"

而不用大費周章的去透過一個轉接環

然後又要自動對蕉變手動的....

我在想,既然可以透過原廠貴森林的轉接環達成自動對焦的功能

沒理由會有什麼技術上的困難,還需要獨立開發一個E卡口

如果無反光鏡的後進者CANON,出一個可直上原本鏡頭群的無反光鏡的機身

我想~這應該會打趴4/3 ,NEX 吧!!!

請高手幫我解決這幾個月的疑問~~~~????

echoesvet wrote:
我覺得APSC才是累...(恕刪)


哪算過渡時期產品?APSC本來就算一種市場其中一項區隔,

不到2萬就可以買到高畫質的單眼,如果市場都全都是FF,

那以後玩單眼不都是準備個5~10萬?

我覺得APS-H還比較像過渡時期產品。

夢與理想的實現者 wrote:
一句話,就是SIZE...(恕刪)


大大說的好,不理解很多人不把輕量化的技術和意義算到成本裡

埋頭就說m43貴的要死

我很願意花更多錢拿到更小的體積,在成相品質上卻差沒有很多的照相機

不然誰願意和家人朋友出門玩還要背個大相機重的要命,還被要求東照西照
(光是我的舊相機43系統e500+松徠1450大奶就很頭痛了)

因為很清楚自己的需求,所以系統小型化非常有興趣,完全不會考慮大系統..

除了可樂標那種價,我很願意為小型化付錢


(說真的,E500和曾入手兩週的30也是"DSLR",EM5的操縱根本一樣...還有雙轉盤,根本快沒所謂操縱劣勢)

santuarycmo wrote:
可以再請問一件事嗎?...(恕刪)


你可以比較看看 A接環的 24F20Z(重量:約 555g) 和 E接環的24F1.8Z的重量大小.(重量:約 225g)

比4/3片幅小就不談;

系統片幅趨勢 不是作大就是作小
要高畫質 當然片幅越大越好
要整個系統小型化
自然是小片幅好作
所以我估計未來就是走M型化
如果照這樣
要被淘汰應該是中間大小的產品....
從S N C 冬季狂打FF戰可以嗅出來....


只要是CCD前面掛有低通濾波+紅外濾波
厚厚一疊玻璃都會有邊邊角角斜射光問題
鏡頭越廣角 片幅越大 問題越嚴重
除非以後CCD都沒低通濾波 鏡頭前後面加IR濾波
不然只有拉長鏡後距 這樣系統小不下來

所以小型化優勢 就偏到小片幅系統了
基本上 就是全部東西按比例縮小...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