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主提供一張建築海報,就是以文字引導觀眾的例子。如果沒有文字,這是一張四平八穩的室內照,平衡感與光線的處理很好,但是不易留下深刻的印象,因為主題並不明顯;然而加上文字後,觀眾會以「家」或「購屋」的角度來看,於是主題、觀眾的角度與立場就變得清晰,作品在「設計」上的優秀性就非常突出。然而純就影像本身而言,「四平八穩但印象不深」的感受是依然存在。
就「加入原本沒有的元素,不論是文字或是其他的東西,就應該被歸類為平面設計的一種」而言,這樣的看法可能會出現些許定義上的模糊地帶。例如
1. 反差、色調之類的後製:
我認為可以算是攝影。因為這一類的改變,必須參考原始的影像才行,底片或數位皆然。由於不是「無中生有」,因此我覺得是攝影而非設計。
2. 相同的文字加在影像中或影像之外:
後者指的當然就是有標題的作品。同樣使用文字引導觀眾的思緒,這兩者相同嗎?這其實是讓我難以回答的模糊地帶,但是我還是傾向於認為兩者不同。原因在於加在影像中的文字屬於無中生有的元素。「有標題的作品」是「標題」與「作品」分開表達,作品不應該在隱藏標題之後從傑出變為平凡;而「文字加在影像中」則是文字也是影像的一部分,除了無中生有,也有可能如樓主所提供的建築海報,少了文字就沒那麼傑出。
3. 郎靜山的集錦照相算是「攝影」或是「設計」?
以那個攝影科技與暗房技術遠不如今日的時代,雖然帶有相當多無中生有的成分,但我認為是利用暗房、非常有創意的「藝術」。但是今日暗房技術已經非常容易,因此類似的作品我會認為是設計,就像利用電腦合成許多圖片是一樣的道理。
4. 重複曝光是「攝影」或是「設計」?
這跟利用電腦合成許多圖片是很類似的。但不同的是,重複曝光是同一台相機在同一張底片(檔案)重複對「真實的」不同影像曝光,而電腦合成則否。因此重複曝光應該算是「攝影」。
5. 那…用同一台相機拍的許多照片再用電腦疊在一起呢?
好像是現代版的集錦照相,應該算是設計;但是又像是麻煩版的重覆曝光…應該也算攝影…我昏了~
到頭來,其實也是青菜蘿蔔各有所好了。我承認我不喜歡加文字,因為我希望能拍出像Ansel Adams一樣不用文字囉嗦的好作品。
有人問Eric Clapton,既然已經是吉他之神了,為什麼還要跟B. B. King一起彈吉他?他回答,「我不過是炫技的第一高手,但是B. B. King彈一個音就能催人落淚呀!」
這或許可以當作區分「攝影」或是「設計」的參考。
攝影的領域,主要是利用設備把光影記錄下來的一個行為。
照片只經過曝光調整就直接輸出的作品,可以被稱為"狹義的攝影"。
而後進行的任何後製動作,疊圖、重複曝光、乃至於集錦攝影,這些東西如果最終呈現的結果是一張照片,我們應
稱之為 "影像創作"。
但是加上文字、圖像等等,就算是進入了 "平面設計" (Graphic Design) 的範疇。
這樣區分大概了解嗎?
曝光 => 攝影 (這時候你只要考慮光影、構圖,不用考慮其他的)
合成後製 => 影像創作 (拿以完成的影像進行處理,要同時考慮到"多張"影像)
加字加圖 => 平面設計 (你開始要考慮字間行距、視覺動線)
可以說,平面設計當中可以包含影像創作,影像創作當中一定會用到攝影。
不過,我還是覺得嚴格的區分這個,意義沒有很大,可以吃嗎? @_@a
www.cycliving.com
也許不一定要分的那麼清楚...
攝影是藝術之一這是無可否認的..
但就我所知平面設計相關科系...
幾乎一定會有必修的攝影課程...
或許可以說攝影是一種呈現平面設計的元素之一吧...
然而...說真的平面設計這個辭在二十世紀之前是沒有的...
何時出現這個辭可能要查一下藝術史....
各位聽說過攝影大師郎靜山先生嗎?
在他那個年代還未發明電腦...當然也沒有photoshop這種東西...
我想他是中國第一位在攝影作品上提字...甚至疊合影像合成作品...也就是所謂的集錦照片
簡介資料一
簡介資料二
作品欣賞




郎靜山攝影大師簡介
郎靜山,浙江蘭溪人,1892年生於江蘇淮陰,從14歲起即喜愛攝影。此後九十餘年來相機就沒離過手。他曾說:“拿照相機就是我的生活。”“相機比太太還重要”“我做集錦照片,是希望以最寫實、最傳真的攝影工具,融合我國固有畫理,以一種‘善’意的理念,實用的價值,創造出具有‘美的作品’。”
郎大師一生酷愛攝影,精研攝影藝術創作無數,並將集錦照相藝術發揮的淋漓盡致。
郎先生1926一1937年曾任上海《時報》新聞記者,是中國最旱的新聞攝影記者之一。1926年,郎先生發起成立了上海。中華攝影學社”(簡稱“華社。),這是我國旱期較有影響的攝影團體。1930年郎先生在上海松江女子中學開設攝影課,開創了我國攝影教育之先河。郎先生1921年起參加國際沙龍活動,入選作品千餘次,獲獎數百次,先後被英國皇家攝影學會、美國攝影學會接納為高級會士,並被十餘個國家和地區的攝影組織聘為榮譽會員。1939年,郎先生將現代科學攝影技術術與中國的傳統繪畫六法理論相結合,創出一條。“集錦攝影”的新路子,“集錦之法”在於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和東方藝術之本,因而國際上評論郎先生的作品是“最現代的、同時又是最中國化的”。1963-92年創辦中華民國國際攝影展。三十年來共有七十餘國家前來參加,每年舉辦一次,參展作 品多達七千件。1966/創辦亞洲影藝協會並為該會之永久榮譽會長。1905-92年一直研究集錦攝影創作,八十七年如一日。1933-77年出版十本書,其中包括攝影集和集錦攝影技術。1937-92年參加世界各國無數攝影協會,並獲頒無數榮譽。
1995年4月13日,攝影大師郎靜山在臺北逝世,享年105歲
”爭什麼爭 掺在一起做撒尿牛丸阿 XX”
我以為平面設計是一些影像合成的東西之類的
個人蠻欣賞他的作品
如果拍攝的圖片沒有經過誇張的影像合成(只加文字)
應該還是可以稱之攝影作品吧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些攝影家認為影像太過銳利、細節太清晰、與繪畫相比差太遠,
所以他們倡議把攝影提昇到精緻藝術的層次,有別於普羅大眾隨手拍攝的作品。
這些攝影家認為直接的攝影不是藝術,而且照片應該與繪畫一樣呈現美感;換言之,
他們認為主題的重要性次於照片的美感。所以,他們用盡所有方法把照片修成一份畫作,
這些技巧包含了用針或刷子修飾底片、合成若干張底片、在相紙上加塗特殊化學藥劑、
在鏡頭前方加上紗屏等等(是不是很像今天數位暗房的後製),
刻意抹掉鏡頭記錄下來的銳利細節,讓放出來的照片像一幅畫....
以上簡介~請參考這篇冼老師譯文~
Edward Weston的攝影的眼光(Seeing Photographically)
我們今天討論的話題~百年前也有類似的討論.
但今日已較無此種風格攝影作品.
現在已轉為電腦科技的介入與表現.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