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xlot5475 wrote:
我之所以認為樓主有點以管窺天。
是因為他並沒有明確的說明選購器材的觀念,而是單純的以自己的角度去認為攝影之路不需要盲目追求器材。
卻沒有告訴大家"什麼才叫做盲目的追求器材"。
你自己一個長期攝影的人,難道不知道什麼才叫做盲目的追求器材嗎?
看不懂別人講的,就批評別人以管窺天
你自己買的裝備,難道那麼怕被別人批評式盲目追求器材嗎?
如果是我,我不會看到別人的文章,就很緊張的想說「是不是在說我?」
Lanxlot5475 wrote:
這跟我們長期攝影的人的觀念其實有牴觸。
因此我也認定樓主可能也還在器材迷思中。
如果她的標題訂為"我的攝影之路",那我不會有任何的意見,因為個人情感抒發,有感的人回應。不認同的看看就好。
但是把標題定的這麼大,恐怕連帶會影響一些人。
這跟標題是「攝影之路」還是「我的攝影之路」根本沒什麼關係
樓主講的內容,我覺得可以大部分的適用於一般大眾,不一定要限制成「我的」
就很簡單的,如果你需要設備,去買OK。不需要、或者不知道需不需要而去買,就應該可以稱為盲目了。
Lanxlot5475 wrote:
因此我特別提出某一個例子告訴大家,器材講究的必要性。
也順便提點出所謂選購器材的方式,不是看價格,而是看用途。
追求器材是對自己作品水平提升的一種管道,並無不妥。
我前面幾篇也講過了,你這樣很好,沒有不妥,我也沒說你不妥,甚至也沒聽到有人說你不妥
你就別緊張了吧
Lanxlot5475 wrote:
說不靠攝影吃飯跟成為攝影大師就不用講究器材?
這聽起來像是要這些業餘玩家"拍的高興就好"。
這樣講其實污衊了許多業餘玩家,特別台灣有許多東西是要靠這些業餘人士才有辦法完成的。
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這是國家級的博物館,當中對於數位影像的館藏,還是必須要去找這些業餘人士購買生態照片,因為館方根本不可能有這樣的人力物力,自己成立全部學門的攝影團隊去全省拍照。
若這些鳥人、忍者龜們不追求自己的器材跟作品的呈現,未來我們哪有高品質的生態紀錄照片可以用在教育上呢?
你這段的論點,又回到前面說的,「打鳥」、「生態攝影」是需要花錢買設備的,這個我100%認同
我不認為是盲目追求器材!!! OK?
跟樓主論述的方向又不同了,到底有沒有看懂我說的?
接觸攝影這個有趣的世界,大概是八年前,在版上算是相當資淺的了吧。我參加的是學校的攝影社,雖然是社團,但是老師卻並不因為鐘點費少、學生不專業、只有兩三隻小貓而隨便上課。從攝影史、攝影原理、曝光、構圖、暗房作業(我們社團老學長有花大錢裝置暗房,真是珍貴的遺產),到實地的外拍、包括微距攝影、人像、長時間曝光(夜景、星軌)、各位前輩說的「打鳥」,乃至於攝影棚作業(人像及商品),他都一個一個認真的教我們。
這些課程,大多需要不同的器材,這是必然的。沒有micro功能的鏡頭怎麼應付微距攝影的要求?不能長時間曝光的傻瓜相機怎麼進行星軌拍攝?而我們攝影社當初堅持「傳統」優先,因此也玩過紅外線底片、黑白底片以及暗房中的染色等等,這些課程,所用的器材、或者說「教材」都不一樣。
每一次當我們老師拿出大砲、銘鏡出來時,我們都會投以羨慕的眼光,畢竟那是一個學生遙不可及的夢想。但是當所有課程上到最後時,給我們的作業都是:用一台機身、一顆鏡頭(傻瓜也可以)去大街小巷、城市鄉野、上山下海去拍。為的就是要求我們在極為有限的裝備下,仍能將所學發揮至極限:這個極限,是可以來自於器材,卻也可以打破的。當然,用28mm去打鳥,那肯定是一整個「鳥」。這時就是發揮綜合實力的時候。該怎麼在極度有限的情況下,拍出一張好照片、拍出一張令人感動的照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勸敗的前輩並非只是炫耀好裝備,的確各種攝影主題常常需要高規格的設備來完成。但這個「器」字,若能更好的理解為「攝影技巧」諸如構圖曝光,或是對現有攝影器材的認識與掌握,或許在攝影的時候,更能享受到攝影—這個讓物質、生理與心理共鳴的活動—所帶來的樂趣與震撼。當然如果行有餘力,追求另一個層次上的「器」的提昇,也未嘗不可~
個人淺見~請各位前輩指教~謝謝
你貼的照片是很有feel的 屬documentary style(紀錄片)
我有一陣子看national geographic非常喜愛這種style
有兩點我想表達
1. National Geographic 的攝影師已像人類學家 當他出任務時常常必須在任務當地呆上一陣子
短至幾個月, 長至幾年 在物質缺乏的情況下器材必須取捨 甚至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沒有選擇只好用手邊的器材
有時習慣也是一種因素 還有意外發生在底片上 所以造成有些成像不甚理想但內容豐富的image
許多用film因為
a.許多film camera不需用電
b.film camera跟digital camera相較下不易壞
當一個俸獻半生的攝影師很偉大 但不是每個人的夢 此圖不一定打動某些人的心
2. a.這張圖是可合成的: 此圖的成功在於小孩的無助和禿鷹的飢餓成對比 現在的技術可用3張分開的圖
小孩 禿鷹 及 背景來合成 做此圖並不是難事 b. 攝影者 可以讓小孩去做這場戲來製造效果
(並不是在質疑攝影者 只是舉出此可能性) 許多時候影像和事時是有出入的
重點是 不管 documentary style 還是合成 沒有一樣對任何人是有絕對的心靈震撼
像由心生 一切都是心所為 你絕得對的理念你就會去維護
但要強迫他人去相信一個理念是對的有點像是在領人盲目去信一個宗教.
這樣子一干子打翻一船人 有點不對
在下試以金庸筆下楊過練劍的過程來比擬.
第一階段 一把很鋒利的劍,劍名忘記了...

第二階段 玄鐡重劍
第三階段 木劍
第四階段 無劍勝有劍
千萬別跟在下說無器材勝有器材呀!楊過無劍時還能把對手幹掉,咱們無器材可是什麼都不能拍啦.
"無劍勝有劍"對應到攝影器材來講,應該就是Lanxlot5475兄提到的"適當的器材"之意.
楊過的目的是把對手幹掉,如果空著手就能把大部份的對手幹掉,他何必要費力去拿把劍呢?
攝影也是;如果現在的器材能應付大部份的局面,也能逹到要求(這個對"要求"的定義,恐怕每個人就不一樣囉!).
那何必要帶一堆器材出門呢?
"適當的器材"在不同的拍攝環境,主題下就有不同的答案.每個人對"適當的器材"的追求能力也不同.
但對攝影愈有經驗的人,對手邊器材的利用就愈好,相信是大家所公認的.
綜上所述;選對的器材,發揮在正確的攝影主題上,並儘量逹到要求是我們共同要追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