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中年走下坡 wrote:並不是說沒有主題就是...(恕刪) 我個人也是認同中年大大的看法。同樣的構圖,給不同人看本來就會有不同的看法,喜歡拿機器參數來當標準,跟喜歡拿畫面主題來做標準的人的審美觀基本上並不會有不同,甚至你可以說這兩者一樣偏頗,也可以說這兩者同樣客觀。我舉例來說明,第一張三峽老街你給攝影師看,他會覺得你的色調讓他很不舒服,所以給你大肆批評,但是如果是一位小時候離開該地的人看到那張作品,可能就會淚流滿面,鼓掌叫好。這就是攝影他讓人著迷的地方,因為那是只有拍攝者與觀賞者才會了解的,一種被獨佔的幸福。你可以學習所有大師的作品,最後套用種種美感公式,拍出你得意的一張作品,這裡面你花盡心血的調整所有參數,比方說同樣場景用13個不同光圈大小,再配合同樣光圈下每個快門速度各調整個10種,最後拍出130張作品後來慢慢挑選,這裡面的心血多到不可估計,自然值得欽佩,比方說我就很欽佩樓主一張一張的修改或是一張一張的調整後的作品。但是同樣的,如果因為某人沒有按照參數每天拼命學習,而只是光圈先決給她喀嚓一聲下去,或是正妹先決、事業線先決來拍照,他事實上也沒有錯,因為他的觀眾愛那個,他的確不夠沒有做到你的努力,但是他做到了抓住觀眾的胃口,就算那只是一小搓觀眾,但是誰可以說這就是錯的呢?我想,中年大大引用後製不後製(這的確吵了好多年了,是個很的議題了)的看法,只是要給樓主一個他拍攝多年的心得吧,就是無需過於極端的認定某種既定的觀念,就算一千人中有九百九十九人認同,還是希望樓主在拍攝時也可以記住那最後一人的想法吧。很多人都曾經說過,每張照片都是大光圈,看久了很膩,但說不定他的觀眾群就愛看這種手法,而他也只是求仁得仁,就好像我不喜歡魚眼鏡頭,但是就是有相當龐大的族群愛看,很不可思議(甚至可以說很不公平),但就是這樣,攝影的本質本來就是一種個人美感的展現,本來的確也無法讓每人都認同不是嗎?以樓主而言,這幾張作品都非常的棒啊,退一萬步來看,如果批評你的是大師級人物,那妳要怎麼讓他在短時間內讓你提升到他的美感呢?同樣的,假如觀賞者是新手,甚至是愛好批評之人,你又如何要讓他在短短幾秒內就提升到你的境界呢?這樣想就會輕鬆一點了吧,都是為了互相求進步而已。
Eos Cheng wrote:或許是因為都以生活為題材、拍照的主題也都是很容易親近且達到的所以相似度甚高,表現不出個人的風格與您所說的原創性...(恕刪) 我認為不管文字或照片,最怕辨識度太低,也就是讓讀者分不清楚,你和其他創作者有什麼不同,就像漫畫的類型很多,識別度最高的作者,他的作品風格是什麼,被說成是別人的影子,好像更難出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