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經想通,而且對分數麻痺了,因為那根本沒有參考的價值
僅有少數幾篇精華是真的拍的不錯,或是教學得不錯的
昨晚正好在整理相片,我想、
就挑幾張最近兩個月內拍的、貼上來讓大家評判一下
以下就簡略分類,並貼上作品:
==============================================
[風景類] (以遊記為主)
1. 三峽老街

這張顏色調的滿大的,但是會這樣改也是有原因的
在後製這張照片的時候正好看到這棟樓:請教這種色調應怎麼調?
所以就嘗試修改了一下,讓它更有立體感、有電影那樣的味道
主要是降飽和、調整色彩平衡並拉高對比
2. 三峽祖師廟。陣頭

這張在構圖的時候,我是希望讓陣頭的人從右下角衝進來往廟口走去
並且可以帶一點旁邊圍觀群眾的臉部表情
會修成黑白只有兩個原因:
1) 天空過曝,影響到廟宇上方的建築物細節
2) 抬轎的人穿藍色衣服,與現場其他顏色實在反差太大
3. 101

這張的原圖其實是失敗作品,因為我沒有開啟鏡頭校正
而 18-135 這顆鏡頭在望遠端竟然有一點暗角
最後只好用Ps拉暈映總量到200,才消除暗角,最後銳化輸出
4. 校園

下課經過校園,發現陽光透過樹葉撒落大地
想都沒想就拿出相機、按下快門
這張有調過一點東西:
1) 原始的照片水平有偏移約0.8~1度、再加上小廣角的變形,中央建築物看起來是斜的
2) 畫面中有一些不必要的細節
[夜景類] (建築物、車軌)
1. 承德路、市民大道交叉口車軌

2. 基隆路、信義路車軌

3. 彩虹橋

平常比較少拍夜景,因為早上上課都累了,晚上也不會沒事到處亂跑
上面兩張車軌都有疊圖和曝光度修正 (各只疊兩張)
彩虹橋那張則是用DPP調整色溫後拉飽和直出
[室內拍攝] (靜物、活動攝影)
1. 蛙咖啡的鮪魚三明治

2. 同1.的拍攝地點、把朋友當作背景也拍進去

3. (室內演講廳)

這三張完全沒有後製過,都是原圖加上個人 LOGO 後直出
最後一張則是上個月應邀到輔大幫忙拍攝護理系加冠典禮的時候拍的
還好 60D 暗處對焦與 ISO 畫質純淨度還可以接受
我很放心的按下快門,即使快門速度在 ISO-1000 時只剩下 1/30s
[動物類]
1. 貓

2. 也是貓

3. 還是貓

三張動物照中,除了第一張是我站在比較高的地方拍之外
2、3 都是手持盲拍
有攝影的朋友說過,拍寵物要盡量使用比牠低的視角,或至少要跟牠一樣
盲拍的失敗率非常高,尤其第三張最難,焦點不是在正中間
又想要帶出背後建築物、人像的散景
另外,這三張只有拉過飽和度,顏色(色溫)、細節、銳利度都沒有調整
[特別作品]

這是昨天晚上拍的
也不是刻意去營造這樣的環境,就真的剛好水龍頭沒關緊
把泡在碗槽裡的不鏽鋼鍋裝滿了水
雖然不是第一次拍水滴了,但抓準時機和打光的技巧真的還得多練
這張完全是內閃直打,週邊環境光源就只有頭上一盞省電燈泡
我覺得最大的敗筆就是 ... 水滴形狀不夠好看
另外這是手持拍攝,並沒有上腳架,角度常常要切換感覺不是很方便
==============================================
最近天氣真的不怎麼好,想出去練拍也沒辦法
只好先把書唸好囉!
打這麼多字,各位一定也看得有點累了
希望各位前輩不吝指教,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