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興趣者請參考吧!
我的攝影之路-Sony DSC F707篇
我的攝影之路-Pentax *istD篇
我的攝影之路-Canon篇
1Ds2, A1, A7R3, R6, Z6, E-M1 I~III, OM-1, fp-L
                            不如請01上面的大大再來個我猜我猜我猜猜猜,
放幾張照讓大家猜猜哪個是DC哪個是DSLR照的。
這太無聊了 . . . 囧rz
我不同意有Sense用小DC就夠了這種說法,君不見大部分在攝影圈有成就的人士,背後都有一套不差的器材?
如果他們用小DC就好了,他們是腦袋有問題?不然幹嘛要買幾十萬的器材?
而且我也不同意一定要有好技術才能購買好器材,買東西是人家的家務事,
但是有一種歪風一定要遏止:"哇!這照片好漂亮!如果我有XXX鏡頭,也可以拍成這樣. . . ."
這種觀念就真的是很要不得,因為人家拍的好不是只靠那顆鏡頭,構圖的心思,曝光的掌握,時機的拿捏都是人家的用心,不是一隻鏡皇就可以提升一甲子功力的(又不是玩RPG....)。
拿到神兵也要練技能,不然還是會經常 MISS ,或是打出很糟糕的傷害不是嗎?
www.cycliving.com
                            「寬度」是說應該買顆廣角鏡嗎?「深度」是說縮小幾級光圈以增加景深嗎?呵呵呵....
咱原想藉著最近幾個月接觸DSLR的過程,也來開幾個箱分享咱器材選購過程、入手喜悅心情、和使用心得的,
但怕被罵,所以一直都不敢。(這也算是初學者的心聲吧?)
以前曾玩過SLR。後來DSLR出現,卻是貴得碰不起。接著DC成熟到咱可以接受的程度時,則是兩年前的事了。
在咱的部落格裡,所有的相片都是這台小DC拍的。(包括最近私藏的各個開箱紀念照。)
用這台小DC在自行車道上,氣喘噓噓地用顫抖的雙手,努力拍下一條擋道的蛇。為什麼?
蛇
用這台小DC在河邊逆著強光,設法把那隻按時報到、佔地覓食的水鳥拍下來。為什麼?
水鳥
用這台小DC把初夏南加州艷紫錦簇的非洲紫葳佈滿著整個畫面。為什麼?
非洲紫葳
因為在咱部落格往來穿梭的朋友們,未必計較咱的拍照技術、相片的品質、或是高深的意境,
他們更關心的是可以分享咱生活中的各種驚奇和際遇。
直到去年底在台灣的某深山裡,仰拍不出參天古木的「寛度」,俯拍不出萬丈深淵的「深度」,
才是咱開始認真思索是否該擁有DSLR的時候。
雖然最終還是踏入了「萬丈深淵」的DSLR世界,但D200複雜的設定和操作,實在超出以往使用FE的經驗太多!
初學者買什麼器材?怎麼買器材?如何操作?用在什麼時機?黑卡怎麼搖?在在都是挑戰。
至於「寬度」和「深度」的問題,似乎仍然難以企及!(只有口袋的深度,才是最現實的吧。)
希望站上的攝影前輩和高手們,多擔待、多包涵!
tns.kevin wrote:
我不知道這樣說對還是不對:器材應該要盡量買(不是指一直換更好的閃燈或機身,是指希望能盡量體驗不同設備帶給你的新視野),但不一定要買最好的。...(恕刪)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您提到廣角鏡,我的第一隻廣角鏡是 Sigma 18-35mm f/3.5 ~ 4.5D
我拍了這樣的一張圖

當年也只是個窮學生,紅包錢拿來都砸到這個鏡頭上去了,但是這支鏡頭讓我看的更廣了,在大家都還在用 28mm 的時候,我卻跳到 18mm,拍妹妹的時候朋友還喜歡拿這隻去拍"大頭照"。
另一隻則是 Tamron 200-400mm f/5.6D 手上一時沒有照片,但是我記得這支鏡頭帶給我極可怕的壓縮感。
這兩支都不是什麼鏡皇,但是卻都讓我透過觀景窗看到了另外一個視角,的確,如果在財力許可的情況下,就算是買了轉手賣出也是不錯的,至少讓你看到了每個器材所能帶給你的驚豔

RX
--
Sigma 這隻從 1994 年陪我到 2002 年,Tamron 這隻從 1995 年陪我到 2006 年。
RX78 的廢話連篇
>> https://www.facebook.com/GRX078/
                            講別人做哪裡做得不好,總是比自己做容易
個人認為重點不是在一個完美的理論,而是發文的初衷,以及到底想表達什麼意思
個人解讀樓主原來想說的主要是「多學習用不同的工具是好事,可以做到一些以前較難做到、或做不到的事,有時候是工具限制了學習的成長」
但往往被解讀成「器材vs腦袋」論....個人覺得這實在是兩件事
以電腦軟體來舉例,來有點像有人說「多學不同的軟體是好事,可以做出一些以前做不到、或難做到的事。」
結果有人說「沒有知道怎麼處理的sense及腦袋,會再多軟體也沒用。」
兩邊都沒說錯,只是講的根本不是同一件事
再舉個例,小弟念建築的
常常聽學校老師或建築師念現在的學生「會畫很炫的3D圖,可是建築設計沒有做好」
希望同學能多練習用手畫,不要因為電腦太容易做出效果所滿足。我覺得很有道理,鼓勵我們追求更本質的東西。
但是最後到事務所哪一家完全不用電腦繪圖?
而且現在一些大師的作品,還是一定要用電腦才能算出來的設計。(不過論戰也多,更傳統的老建築人就不認同...)
「做好設計」跟「用電腦or手畫」是兩件事,
也許有相關,但不是絕對的。
「知識」跟「工具」應該不是完全對立的東西
也許我們常常被迷惑在新穎、多樣、有趣的「工具」中,忘了一些更基本的東西;
但也不能否定「工具」的學習與開發,確實能更拓展我們的視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