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ro1tw wrote:
我想...這是攝影被...(恕刪)


這樣很多攝影的老鬼會被立即刷下來。
rien a dire~
weechia wrote:
後者用數位拍了三年後, 搞不好早就超遠三十六張反省一次, 共反省三十年的底片玩家了.

這段話非常不能認同.....

可以大聲的問....
現在玩數位的同好們,有多少人在拍下這張圖的時候,
同時考慮到測光點的顏色不同,需要加減的EV也是不同的
我相信不是沒有,只是不多或是很少而已
如果這樣,拍了三年,增長的只有相機使用的熟練度,還有構圖有自我的風格而已
真正的攝影觀念了解多少,我想應該少到可憐吧

我為何會這麼說.....因為這都是發生在我身邊朋友身上
我身旁的朋友,有不少人也玩攝影三五年了
也有人在接一些CASE了,但是對他們而言,啥是EV、為啥測光要加減EV,
甚至說還有人對於曝光30秒跟45秒這之間差了多少EV都完全不了解,甚至還說出EV是白減黑加這種外星語。
因為對他們而言,這些都不重要,只要知道拍的出好構圖,其餘的回家再做調整吧
你認為這樣的玩家,會贏的過傳統玩家嗎??(以上皆為親身經歷)
部落格:http://blog.yam.com/denchen
denchen wrote:
你認為這樣的玩家,會贏的過傳統玩家嗎??(以上皆為親身經歷)....(恕刪)


既然是這樣的數位玩法, 那你不該稱他們為"玩家"喔.
底片時代若不能承受辛苦的測光功夫, 那他自然會去用傻瓜相機,
數位時代若他不能受天天回家調圖, 那他自然會認真在追求各種操作技術.

你拿不同類型的人--認真底片拍攝者和玩票數位拍攝者--來比當然是不公平的喔~

至少我身邊的朋友包括我自己就不是你那些朋友的類型~
FB:facebook.com/photographyeye



1.位報告一個技巧 連 EV 也不需要調整
數位像機 就直接調整為包圍式曝光一口氣連拍三張
包圍式曝光拍正常一張 偏暗一張 偏亮一張 共三張 讓數位像機代替你得腦子

你只要專心構圖就可以
2. 技巧 鏡頭光圈從F1.7 到 F4 到 F5 F8 都拍一張 保證鏡頭散景隨你控制
記憶卡取勝模式

一張照片包圍式曝光+F1.7到 F8 連拍18張保證美美圖立刻產生
算盤用的再神,
用計算機的也不會可悲。
反而是早點算玩早點去玩。
攝影人的份量來自於作品 而不是相機與鏡頭 My Flickr http://www.flickr.com/photos/frank_photos/
op9076 wrote:
1.位報告一個技巧 連 EV 也不需要調整
數位像機 就直接調整為包圍式曝光一口氣連拍三張
包圍式曝光拍正常一張 偏暗一張 偏亮一張 共三張 讓數位像機代替你得腦子
你只要專心構圖就可以
2. 技巧 鏡頭光圈從F1.7 到 F4 到 F5 F8 都拍一張 保證鏡頭散景隨你控制
記憶卡取勝模式
一張照片包圍式曝光+F1.7到 F8 連拍18張保證美美圖立刻產生

這樣有意義嗎??
1. 包圍曝光拍三張,請問如果碰到全黑或是全白,這樣有用嗎??

2. 善加利用鏡頭上的景深表或是景深預覽,何需拍f/1.7~f/8.0

你拍18張的時間,足夠讓我拍一張完美的景深+曝光+構圖,應該還有時間尋找下一個拍攝位置
部落格:http://blog.yam.com/denchen




這樣有意義嗎??
1. 包圍曝光拍三張,請問如果碰到全黑或是全白,這樣有用嗎??

看數位像機螢幕 調整包圍式平衡曝光 上 調或下調
數位像機是死的 人腦是活的

2. 善加利用鏡頭上的景深表或是景深預覽,何需拍f/1.7~f/8.0

手動鏡哪有景深預覽????光圈調正要哪都是完整呈現景深
數位像機觀景窗那麼小 人類眼睛能看到小細節??
蔡司手動鏡這一些照片都是我用肉眼人類眼睛合焦 眼睛算很銳利
我都看不到蔡司手動鏡景深細節模糊化程度

還有人夠看清楚景深細節???

這是我拍攝方式 足夠數量照片 記憶卡 取勝模式



3.你拍18張的時間,足夠讓我拍一張完美的景深+曝光+構圖,應該還有時間尋找下一個拍攝位置????

抱歉 我不太相信那是理論現實不可能存在
抱歉 你說的拍一張夠完美圖
你能貼出來嗎???畢竟有圖有真相

Nuckls wrote:
你舉如此極端的例子根...(恕刪)


10張照片等級的,CG要刻多久,又要多少年功力才能刻得栩栩如生、刻得感動人心...

CG可以達到接近真實,不代表能輕易達到,

這過程遠比你想像得困難,更遠比拍一張照片費功,

如果真的認為CG能輕鬆達成夢想中的照片,

放下相機,趕快學CG吧。

op9076 wrote:



1.位報告一個...(恕刪)



不知道將來會不會有哪台相機放上這樣的『瘋狂包圍曝光』……

設定一個範圍,
範圍內的可能性全包了,
回去再慢慢挑,
配合十幾二十FPS的連拍……應該很好用……

反正很多時候,不知道怎麼拍的時候,這也是很有效很方便的方式……

連事後分析優劣和其他可能性也很方便
合成和後製甚至於前製的差別是什麼?

只要作品不是抄襲,藝術作品的評定是很難有標準的,

後製只是個人風格的表現,無虛汙名化。

有人認為後製太過人工化,但是

調整 EV 難道不也是人為加工嗎?

不同廠牌的CCD對色彩的敏感度,不也是要靠人工後製調整,

差別只是原廠設定,寫在機器的韌體內而已。

而且有哪家廠家敢保證他的 CCD 顯像是百百忠於原色,保證無色差?

大家拿到數位相機時不也在討論如何調整銳利度,飽和度,對比度.....?

底片機也有類似情形,要不然為何有人在意用哪一牌底片,

相片要拿到哪一家洗?

從底片的選擇,顯影定影的處理,到最後相片的沖洗,

在在都是人為後製,而標準大多不是忠於現場的原味,

而是忠於攝影者的喜好。

同樣的鏡頭的淺景深不也是如此,與真實的差異是如此之大,

還有各式各樣的濾鏡,偏光鏡......

但還是有很多攝影家樂此不疲。

個人覺得當攝影比賽需要列一大堆條文規矩,

藝術的成分也隨之降低。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