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一位法國客戶,來我這交付放大照片時,送了一捲MACO出產的色盲片ORT25C
希望我拍點攝影棚內的照片,了解一下此款底片的特性
剛好這學期教學生攝影棚的課,順便把這捲給拍掉
由於網路上可查的資料非常的稀少,可顯影的顯影劑只有rodinal的數據較多
於是挑了一個可以沖出連續調的顯影時間(上圖顏色加重)來處理
雖然表列時間屬於連續調,但色盲片的特性便是寬容度非常狹窄
很容易形成非黑即白的效果(延長顯影時間的話)
所以當底片沖出來時,就覺得不妙,果然可以處理的細節不多
而且塗佈技術不太好,底片有些區塊有脫膜現象,造成畫面局部髒點
後來挑了一張照片來放大,使用1號反差,也僅能處理成這樣
很明顯的白色非常的跳,膚色都沒有回到正常的3~5區的淡灰色
想說這樣不太能交差
於是在顯影1分鐘過程結束時
就拿到第二台放大機下,不裝底片,用均勻的光線曝曬,縮光圈到f/16曝光1秒
再繼續顯影,於是得到這樣的照片
這樣做的好處是不會影響暗部區域(因為已經顯影完畢)
而亮部區域經過微光曝曬,就會變得稍淺的灰白色
操作過程中突然靈光一現,何不玩玩中途曝光?
只要把後半段加曝的時間延長即可
於是就開始惡搞
第一張開始,先顯影約30秒左右
就直接開暗房的日光燈約1秒
結果就出現整張燒焦的照片了
還是可以看出暗部的部分仍然保有細節,但亮部整體轉為黑色,並無產生中途曝光應該有的效果
第二張就乖乖的先顯影30秒,移到放大機下,曝曬個3秒
由於曝光時間不足,所以只呈現亮部泛灰的情況
第三張就把時間加到5秒左右
終於出現中途曝光的特效了
可以看見在黑色與白色交界處發生明顯的反轉現象,而呈現出一條輪廓線(Mackie Lines麥奇線)
同時亮部區域呈現出負片效果,這個效果我們又稱為薩巴蒂爾效應
此效應的發現,是薩巴蒂爾在暗房作業時,在一次不慎遇到光線汙染下,慢慢研究出來的一個特效
而且麥奇線的寬或窄,可以透過第二次曝光時間的長短,來做細部控制
也只有在傳統暗房下才有可能做出這樣的效果,數位濾鏡至今仍無法模擬出這樣的效果
不過我的操作模式有些取巧,是直接在顯影盆下中途曝光
會遇到幾個問題
1.第一次曝光顯影尚未完全就中途曝光,暗部效果可能會在下次重製時產生誤差
2.第二次曝光在藥水盆中執行,對顯影藥力耗損更快
3.如果第二次曝曬時水面有波紋,或者去攪動藥水,將會有難看的波紋印上去
若你想製作一張正確的中途曝光,可以參考新現代攝影裡第九章特殊技法
還有消耗很多相紙與藥水的耐心

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