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街拍討論沸沸揚揚
某萊卡神人四處恥笑著:這不是街拍~這不是街拍~
當下不禁發了些許的問號
那
籃調搖滾是藍調還是搖滾?
靈魂爵士是靈魂還是爵士?
寫實風格裡的各畫派誰才是真寫實?
抽象風格裡的各畫風誰才是真抽象?
老實說個人還真的不知道何謂真正的“街拍”
但,就假設每個拎著相機的凡人你我都是“創作者”
那單就“創作“來說
是不是我們都必須依循著前人所定意的”風格“、”手法“
才能被歸類在某一個風格、派系裡的一種”創作“?
那創作的本質跟精神又何在?
如果只是追本朔原的依照某個範疇裡去完成作品
那”創“的本意就已然消失,僅存的只是在臨摹之中求取變化而已
創作何必如此的狹隘?
心胸又何必如此狹隘?
我是不知道街拍要怎樣才能稱得上街拍
神人彷彿也沒有透露出這神聖的訊息
但
街拍不能只是因為紀錄?
街拍不能只是因為感動?
街拍不能只是因為反思?
街拍不能只是因為單純的在街頭拍攝自己所喜歡的畫面?
只能說還好不是每個人都是如此狹隘、閉鎖
也因此我們的世界上的音樂、藝術能如此多元化的不斷呈現
給每個在攝影裡得到喜樂的朋友
祝各位能夠繼續的在這個興趣裡得到喜樂
Feist203 wrote:
其實除了街拍的本質是...(恕刪)
當攝者缺乏尊重,被攝者我想不管哪裡人都會反感吧
對於被攝者
亞洲人本來就比較內斂含蓄
對於某些事物本來就比較敏感
相對的
對於攝者的態度
亞洲人確實在態度上比歐美地區人士手路差的多
在國外遇到偷攝者
當他被發現自己在偷拍被攝者
大多會微笑以對
甚至我遇過會跟妳招呼說:is ok?
但反觀臺灣?這樣的比例有多高?
常常遇到的不是馬上裝沒事
要不就是誇張的更貼近~拍完一付事不關己的走人
要不就是一臉不太好的嘴臉...
缺乏尊重的一些攝者
對於敏感度高的亞洲人來說
當然容易成為箭靶
相對的也讓很多真正熱衷攝影的朋友被貼上標簽
當然好的攝者也很多
希望每個攝者能自己做起
先做好尊重這一點
再去談被攝者的“心胸”問題
lightpaint wrote:
二個星期前看了這部關於一位NYC 街頭時尚拍攝攝影師Bill Cunningham的紀錄片.
這樣的拍攝...我相信是攝影師都想像他一樣可以第一時間恣意的追拍引起自己注意的人、事、物。
心裏在想. 在台灣有可能嗎? 在紐約,也許大家都見怪不怪. 在台灣...應該是....XXXXXX : (
我在紐約曼哈頓住了六年,可以跟你保證,紐約客的接受度也許會比台灣高,但是沒有高到你想像的地步。 如果妳像Bill一樣直接拍女生的腿,你還是會招來不友善的眼神,甚至於警察的關切。 如果在某些地區隨意拍照,你非常可能會遭到攻擊。 紐約的惡質與冷漠是世界知名的,也更勝於台灣。
就像這篇裡提到的,你所看到的影片與照片並不一定與現實發生的事情相同。 換句話說,在Bill拍攝這些照片的前續準備動作,我們並沒有看到。 我們在影片裡只看到結果,並沒有看到過程。
更重要的是,如果想要學Bill街拍,那我們就要仔細觀察Bill的年紀,穿著,肢體語言與臉部表情。 他的誇大動作,和善的微笑,都是讓他可以順利拍攝他人的利器。 當一個打從心底就很和善,臉上掛著善良微笑的老先生,拿著一台復古的相機,用有點誇張搞笑的姿勢動作在拍照,相信不會引起路人的過分驚恐,最多只是不習慣。
而且也仔細看看他的拍攝的目標與題目是什麼。 他並不是在拍美腿,不是只拍辣妹。 他的拍攝是有目標,有題目的。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今天Bill是什麼階級的攝影師,以他能夠拍攝的對象來看,就算被人報警當變態,一但他的身分曝光後,相信當事者也能釋懷,甚至於覺得榮幸。 這點,說真的,有幾個人能做到?
不要相信影片的剪接而被誤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