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攝影的人一定聽說:水平線要平。為什麼水平線一定平呢?這可是一個大問題啊,不過我個人僅能以自己有限的理解來說明:水平線是突破攝影傳統框架的其中一項。
前陣子去聽張照堂老師的講座,他說,布列松的構圖太規矩了,太軟調了,反而法蘭克的構圖就很硬。張老師到底真正的意思為何他沒有說清楚,但突然間很多我之前看過的文獻,馬上都得到貫通和領悟了。
我們先看看法蘭克拍攝「美國人」的其中一張:
從牆後的線條可以看出有點歪了。
攝影作為一門原本跟在繪畫身後的活動,一直努力想證明自己的藝術性。即使是布列松,這個原本想當畫家不成而跑去當攝影家,在他的傳記中一直強調自己對構圖幾何的重視。規矩、形式或線條的趣味,是攝影在構圖上努力跟著繪畫的無意識歷史殘遺物,即使相機已小到可以在街上隨意拍攝了,布列松還是守著繪畫的傳統。(事實上街上已經亂到可以了,布列松就選擇先找到景,再等待人物來到畫面中的黃金位置,這不就是重視形式的表現嗎?)
羅蘭巴特在《明室》曾說過非常重要的洞見,正因為攝影的再現現場能力,讓觀看者即有投入其中的錯覺,但又無法親臨現場的沮喪,二者來回拉扯,攝影的這種現場感讓人快發瘋了。然而幸好有藝術,讓攝影快快擺脫它的現場感,讓它躲到藝術名義的保護下,攝影離開了真實,不再訴說著這個場景的此在性。也就是說,攝影開始找尋和現實不太相關的「藝術面向」。
於是乎,戲劇性、色彩豐富、形式美、題材真善美,都成了攝影的評判標準。要嘛老老實實水水平平,要嘛搞動感傾斜一下,但一定要斜得符合形式規律:對角線的傾斜。
荒木經惟有次在書中說到,他很重視構圖,他的構圖就是水平擺好後,故意歪一下來拍,這就是他的構圖了。當然,這樣的大師怎可能不知道水平的攝影規矩呢?但他為何要故意歪一下來拍?終於,在張照堂偶然提到法蘭克的情況下,我給了自己一個完整的合理解釋了。
攝影若要走回到真實再現現實,最根本的第一步就是在構圖上和繪畫說再見,也就是擺脫傳統繪畫的水平要求。其他的比如在題材上打破傳統繪畫老調牙真善美的阿巴斯拍攝怪人、艾文斯地鐵偷拍毫無裝飾過的乘客。(題材也是一種突破,就像馬諦斯不再繪畫名人,而改畫妓女)
水平線就是一個攝影突破的象徵。因此有時我個人在街上偷拍、隨手拍,歪了,沒關係,不必修,歪了反而更有一種走在街上的視覺感。
你希望它就像你小孩一樣穿戴整齊出門見人,這不是傳統繪畫的形式是什麼呢?
一幅攝影作品的定義,看你要把它擺在哪。這次要拍的像一幅畫?或是這次是肉眼所見?水平線占有一定的地位。當然不是說水平線決定了一切,但它是一個參考標準之一。
同步發表在我的blog:
http://tw.myblog.yahoo.com/wee-photo/article?mid=2027&prev=-1&next=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