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常看到關於相機片幅的一些專有名詞,從完全陌生到現在可能還似懂非懂,上Google找了些資料幫同樣有疑惑的人整理一下,可惜身邊沒有懂相機或攝影的朋友幫忙確認,只好放上來,至少被砲完後還可以更正一些錯誤…

關於數位相機的片幅

相機底片(感光元件)的片幅大小通常使用三等分:大片幅,中片幅與小片幅。一般的定義為片幅尺寸大(等)於4 x 5 in (101.6 x 127mm)的稱為大片幅,片幅尺寸小(等)於 24 x 36mm的稱為小片幅,而介於二者之間的都可稱為中片幅。

由以上定義可發現僅小片幅有最清楚的最大「全片幅」(即135完整片幅),其它如大片幅,根本沒有最大的片幅限制。而中片幅的最大片幅又趨近於大片幅好像不太合適(而且也沒有這種規格),最多就是120片幅的「全片幅」,可惜120片幅的定義又有好幾種。所以可想而知大概也只有在小片幅的範圍內才會強調所謂的全片幅。而可以確定的是片幅越大可輸出的影像就越大,而設備的體積與價格也越高,相反的片幅越小則其便利性與普及性愈好…

數位化的今日,市面上絕大多數的數位相機感光元件其實都只屬小片幅的範圍。從所謂135全幅與APS片幅的DSLR或EVIL,到4/3 (M) system, CX片幅等,乃至於其它消費型數位相機與手機用的更小尺寸,都包含在小片幅裡面。

當然以上眾多的小片幅格式都只是定義,實際用在數位相機裡還會有一點出入,例如:
135 Full Frame:
Nikon D700: 23.9 x 36mm, Canon 5D:23.9 x 35.8mm
APS:
Pentax K5: 15.7 x 23.7mm, Nikon D7000: 15.6 x 23.6mm, SONY NEX-7: 15.6 x 23.5mm, Canon 7D: 14.9 x 22.3mm (APS-C), Sigma SD15: 13.8 x 20.7mm
M4/3 system:
Panasonic GH2: > 13.0 x 17.3mm

值得一提的是135這個名稱,簡單說就是從柯達公司在1934年所推出編號第135號的膠卷而來,其中 ”35” 亦剛好與自身和電影用的膠捲寬度35mm相同(扣掉膠捲上下端的孔洞區,感光區的高度即剩下24mm)。

至於中片幅,同樣也是泛指某一範圍內的片幅尺寸,而所謂120片幅便是其中最常見的一種。標準的120片幅是指60 x 60mm的片幅尺寸,但其實還包括更大的60 x 70mm到60 x 90mm等,至於另外一個常聽到的中片幅規格是645片幅,其實也算120片幅的一支,其定義為45 x 60mm的片幅尺寸。

現今數位化的中片幅機身或機背與小片幅相機比雖然款式很少,但仍然如小片幅數位相機一樣,各自內含的感光元件尺寸都沒有完全按照上述格式製造,即使可能大家都號稱中片幅的645格式,例如:
Phase One IQ180:40.4 x 53.7mm,
Pentax 645D:33 x 44mm,
Leica S2:30 x 45mm

同樣的關於120這個名稱,一樣是來自於柯達1901所出的第120號膠捲,不過當時是57 x 83mm的規格,逐漸才演變到後來標準60 x 60mm(剛好60 + 60 = 120) 到60 x 90mm的120膠捲格式。

而最大的大片幅,因為只要大於4 x 5 in的尺寸都算,故種類更是天馬行空般非常繁多,大到5 x 8 in,8 x 10 in甚至20 x 24 in等已完全超過一般人能想像的範圍…,不過就目前商業化量產的數位相機來說,似乎還沒有看到使用大片幅規格的產品。
文章關鍵字
因為120系統還沒有FF
別提120底片了
135型的數位全幅,也還沒成熟啊
(回頭看看某P社…)

135片幅系統,除了24mm x36mm之外,也還有很多片幅,像是

「半格」24mm x 18mm
現在火熱的4/3和micro 4/3,就是底片的半幅來的

「寬幅」24mm x 72mm……等等

至於更大的片幅喔?
市場接受能力是一回事
重點還有在晶圓的製程

有8x10英吋的
但是價格……
FF(Full Frame)全片幅一詞,
僅適用於 135 規格的片幅,
不要拿來跟「大片幅」、「中片幅」、「小片幅」作啥比較!

全片幅一詞的出現,
肇因於當年 135 底片機已經席捲整個攝影界,
各家相機廠都有完整的 適用於 135 片幅(成像圈)的 鏡頭群
於是廠商們在發展數位影像之初,
便以 135 鏡頭群(及機身)為基礎去開發數位感光元件,
可是當年技術還不是很成熟,
要作 135片幅(24mm X 36mm)的感光元件有困難,成本高,良率低,
於是在成本及技術考量之下改為發展 APS 片幅(16mm X 24mm),
PS:每家的 APS 片幅尺寸大同小異。
但是仍然採用適用於 135 片幅(成像圈)的 鏡頭群
將 135片幅的原始尺寸(24mm X 36mm)稱為全片幅
roachc wrote:
FF(Full Frame)全片幅一詞,
僅適用於 135 規格的片幅,
不要拿來跟「大片幅」、「中片幅」、「小片幅」作啥比較!

「大片幅」、「中片幅」、「小片幅」怎來的?

roachc wrote:
全片幅一詞的出現...(恕刪)

好像似曾相識的感覺 XD

roachc wrote:
PS:每家的 APS 片幅尺寸大同小異。

Advanced Photo System只有三種片幅

roachc wrote:
但是仍然採用適用於 135 片幅(成像圈)的 鏡頭群,
而將 135片幅的原始尺寸(24mm X 36mm)稱為全片幅。

DX鏡接DX機、FX鏡接FX機、4/3鏡接4/3機。都是全幅
psyclonzero wrote:
「大片幅」、「中片幅...(恕刪)


看來又要戰一回了!

「DX鏡接DX機、FX鏡接FX機、4/3鏡接4/3機。都是全幅」
某個層面上說,也沒錯
但容易誤解:上述三種規格的感光元件「一樣大」。

實體大小不一的元件,在不同的條件下,給它同一個「名詞」
這樣不會混淆嗎?


既然「DX鏡接DX機」是條件、前提
那前提變了:DX機接FX鏡頭,片幅是什麼?

想一想
「片幅」倒底是指「感光元件實體」的尺寸大小
還是得跟「鏡頭」掛鈎,給與特殊的定義?

何者較合乎邏輯?

dgg wrote:
看來又要戰一回了!

M01 可以按 [戰!] 嗎?
個人積分: 87, 不能再高了 www.flickr.com/photos/inunu
dgg wrote:
既然「DX鏡接DX機」是條件、前提
那前提變了:DX機接FX鏡頭,片幅是什麼?


DX和FX,這些部份是一樣的
1.
Nikon AF的訊號一樣
2.
卡口一樣
3.
鏡後距一樣

因為當年36mm x 24mm的感光元件太貴啦
只好先用DX撐一下

別忘了Nikon當年還有Pronea系統
http://imaging.nikon.com/lineup/filmcamera/slr/pronea_600i/index.htm

dgg wrote:
想一想
「片幅」倒底是指「感光元件實體」的尺寸大小
還是得跟「鏡頭」掛鈎,給與特殊的定義?
何者較合乎邏輯?


Canon FD鏡頭、C-mount、可以接NEX 3/ GF2
但這些鏡頭,當初並不是為了M4/3,Sony E而設計的
dgg wrote:
看來又要戰一回了!...(恕刪)

這個一點興趣都沒有!

底片機時代,
生產底片的廠商 跟 生產機身的廠商 大多是不同廠商,
於是兩方面要妥協訂出通用規格,彼此都有利。

數位機時代,
生產機身的廠商一定要自己生產或訂作專屬的感光元件,
愛怎麼訂(生產)尺寸就訂(生產)什麼尺寸,
沒人管得著,也無須妥協。

會在這種問題上作文章......肯定是吃飽了撐著!
psyclonzero wrote:
1.Nikon AF...(恕刪)


我說的是你自己提的片幅定義
你這裏卻提鏡頭設計原委

「1.Nikon AF的訊號一樣
2.卡口一樣
3.鏡後距一樣」

你提這麼多,幹嘛?
怕我不懂?

還是離題是你的長項?

有這樣離題的討論法嗎?


roachc wrote:
這個一點興趣都沒有!...(恕刪)


是呀

原本很簡單的事
就是有人會讓它變複雜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