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機底片(感光元件)的片幅大小通常使用三等分:大片幅,中片幅與小片幅。一般的定義為片幅尺寸大(等)於4 x 5 in (101.6 x 127mm)的稱為大片幅,片幅尺寸小(等)於 24 x 36mm的稱為小片幅,而介於二者之間的都可稱為中片幅。
由以上定義可發現僅小片幅有最清楚的最大「全片幅」(即135完整片幅),其它如大片幅,根本沒有最大的片幅限制。而中片幅的最大片幅又趨近於大片幅好像不太合適(而且也沒有這種規格),最多就是120片幅的「全片幅」,可惜120片幅的定義又有好幾種。所以可想而知大概也只有在小片幅的範圍內才會強調所謂的全片幅。而可以確定的是片幅越大可輸出的影像就越大,而設備的體積與價格也越高,相反的片幅越小則其便利性與普及性愈好…
數位化的今日,市面上絕大多數的數位相機感光元件其實都只屬小片幅的範圍。從所謂135全幅與APS片幅的DSLR或EVIL,到4/3 (M) system, CX片幅等,乃至於其它消費型數位相機與手機用的更小尺寸,都包含在小片幅裡面。
當然以上眾多的小片幅格式都只是定義,實際用在數位相機裡還會有一點出入,例如:
135 Full Frame:
Nikon D700: 23.9 x 36mm, Canon 5D:23.9 x 35.8mm
APS:
Pentax K5: 15.7 x 23.7mm, Nikon D7000: 15.6 x 23.6mm, SONY NEX-7: 15.6 x 23.5mm, Canon 7D: 14.9 x 22.3mm (APS-C), Sigma SD15: 13.8 x 20.7mm
M4/3 system:
Panasonic GH2: > 13.0 x 17.3mm
值得一提的是135這個名稱,簡單說就是從柯達公司在1934年所推出編號第135號的膠卷而來,其中 ”35” 亦剛好與自身和電影用的膠捲寬度35mm相同(扣掉膠捲上下端的孔洞區,感光區的高度即剩下24mm)。
至於中片幅,同樣也是泛指某一範圍內的片幅尺寸,而所謂120片幅便是其中最常見的一種。標準的120片幅是指60 x 60mm的片幅尺寸,但其實還包括更大的60 x 70mm到60 x 90mm等,至於另外一個常聽到的中片幅規格是645片幅,其實也算120片幅的一支,其定義為45 x 60mm的片幅尺寸。
現今數位化的中片幅機身或機背與小片幅相機比雖然款式很少,但仍然如小片幅數位相機一樣,各自內含的感光元件尺寸都沒有完全按照上述格式製造,即使可能大家都號稱中片幅的645格式,例如:
Phase One IQ180:40.4 x 53.7mm,
Pentax 645D:33 x 44mm,
Leica S2:30 x 45mm
同樣的關於120這個名稱,一樣是來自於柯達1901所出的第120號膠捲,不過當時是57 x 83mm的規格,逐漸才演變到後來標準60 x 60mm(剛好60 + 60 = 120) 到60 x 90mm的120膠捲格式。
而最大的大片幅,因為只要大於4 x 5 in的尺寸都算,故種類更是天馬行空般非常繁多,大到5 x 8 in,8 x 10 in甚至20 x 24 in等已完全超過一般人能想像的範圍…,不過就目前商業化量產的數位相機來說,似乎還沒有看到使用大片幅規格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