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想著人真實雙眼視角的一些相關資料,

所以爬文,爬文之後發現一篇老文章

"原始文章連結在此"




其中有一段如下,類似的觀念與說法不算少見。

lsrchen wrote:
在淺說一點

35mm+aps-c 可視為以35mm+FF機 取中央部份另存新檔
所以其景深 視角 以及壓縮感 等等所有的鏡頭特性都維持為35mm那隻鏡頭的味道




如果單純只是從視角的方面來談的話,以上這段文字,個人認為是有些錯誤的。

等效視角,最簡單的理解方式為"裁切畫面後放大回原始畫面大小"

同一隻35mm的鏡頭,經過"裁切後放到回原始畫面大小",

景深寬度範圍會維持35mm鏡頭的特性。

視角完全會改變成為另外一個等效焦段。

而壓縮感主要影響來源就是視角與景深,所以壓縮感也不會是原本35mm鏡頭的空間感或是壓縮感。

又會大戰了

peter1027 wrote:
同一隻35mm的鏡頭,經過"裁切後放到回原始畫面大小",

景深寬度範圍會維持35mm鏡頭的特性。

我僅挑這一句!

放大後(或者說不同的放大率),景深一定會隨著改變!
景深四要素中,第四個要素是片幅,其實說的就是放大率不同。

所以我常說:
面對畫素密度混亂的數位時代,
景深公式需要改一改了!



其中特別挑出這句~
roachc wrote:
景深四要素中,第四個要素是片幅,其實說的就是放大率不同。


單單從這句話中,您對於放大率的理解,幾乎可以說是完全錯誤,可能你要重新建立一些觀念,但是這邊我們不談放大率,這視為基本觀念。


您的誤解在什麼地方,要說明可長可短,我盡量用最精簡的方式說明(也請有意參與討論的各位朋友盡可能精簡,落落長大家沒耐性看)


你指出的片幅影響景深,這句話建立在一個前提之下,這前提叫做 "相同的等效焦段",也就是說,相同的等效焦段之下以及其他條件之下,片幅越小景深越大。


我舉的例子裡面(被你引用的部分),是用相同的鏡頭分別用在ff片幅以及aps-c片幅,兩種機器,同一顆鏡頭,等效焦段根本就不一樣了。



同一顆鏡頭,相同的光圈,對焦點相對位置相同,景深範圍必然相同。



roachc wrote:
景深四要素中,第四個要素是片幅,其實說的就是放大率不同。


對了,從這句話中。

您對於放大率的理解,幾乎可以說是完全錯誤,可能你要重新建立一些觀念。


"此篇已重整到樓上"

peter1027 wrote:
我盡量用最精簡的方式說明(也請有意參與討論的各位朋友盡可能精簡,落落長大家沒耐性看)

複雜的東西永遠無法用精簡的方式說得清楚;要能看懂精簡的說明,看的人必須要有相當的程度,程度不到就會愈看愈糊塗、愈看愈走入歧途。奇怪的是,網路和圖書館中正確的資訊很多,爲什麼此地隨時都會冒出這樣幾乎是浪費網路資源的討論

我們可以等著看熱鬧了,好戲已經上場!
冼鏡光 wrote:
複雜的東西永遠無法用精簡的方式說得清楚;要能看懂精簡的說明,看的人必須要有相當的程度,程度不到就會愈看愈糊塗、愈看愈走入歧途。奇怪的是,網路和圖書館中正確的資訊很多,爲什麼此地隨時都會冒出這樣幾乎是浪費網路資源的討論。

我們可以等著看熱鬧了,好戲已經上場!


洗鏡光兄,相關正確的資料是很多的,這話不假,但是錯誤流傳的資訊,也不少。

小弟原引之文章觀念,其實很多人真的以為是這樣的,引出來,並非尚未之對錯需要討論,而是直接指出錯誤,只不過,我指出的錯誤,可能有人並不接受"這是錯誤",自然有可能有後續的討論,但是小弟自己覺得這並不是什麼很難以理解的複雜觀念,其實根本沒什麼好討論的。



至於精簡的問題,在對的方向之下,有的人只想走一小段路,有的人卻願意走到路的盡頭。

此文的用意為釐清導正錯誤方向,自然無須落落長的講太多太細。




複雜的東西當然是可以用精簡的方式說明的,

E=MC^
這很簡單...
你拿一台FF以及APS-C
再同一個地點、同一顆鏡頭、同樣的參數下拍攝
然後再把FF材切成APS-C所拍到的畫面
然後做比較....

紙上談兵不如實際測試...

攝影小蔡 wrote:
這很簡單...
你拿一台FF以及APS-C
再同一個地點、同一顆鏡頭、同樣的參數下拍攝
然後再把FF材切成APS-C所拍到的畫面
然後做比較....

紙上談兵不如實際測試..



小蔡哥提供的測試方式本身我頗認同~



但是

1.很多事情不必測試,也可以估計各種結果,這就是知識文明之所以需要累積的意義,

2.這篇又不是討論,而是指出我"原引文"的錯誤。


....
直接測試不是比較快...
而且理論上面的東西
與實際的東西一定會有所誤差...
攝影小蔡 wrote:
你拿一台FF以及APS-C
再同一個地點、同一顆鏡頭、同樣的參數下拍攝
然後再把FF材切成APS-C所拍到的畫面
然後做比較....

本來這件事還有一個盲點:FF 及 APS-C 的感光元件畫素密度不一定相同!

但是現在 Nikon 出了 D800,配合 D7000,
D800:FF,36.3MP 畫素
D7000:APS-C,16.2MP 畫素
不考慮畫質差異,
恰好兩者的感光元件畫素密度相同(忽略 4% 誤差)!

拿這兩台機身配同一支鏡頭就可以驗證答案(景深)囉!
不管相片放大到同大小,甚至螢幕上 1:1 檢視,都可以。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6)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