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標題我思考了許久,最後決定以一個簡明直白的方法來下標。綜觀網路,不管是3C產品的論壇,或者攝影專門討論區,都充滿著各式各樣的攝影入門教學。談及如何練習攝影?有哪些攝影技巧可學?本篇是我作為一個永遠的初學者,試著總結看過這麼多文章後,與大家分享一些學習攝影的心得。

而正如標題所言,這些只是途徑,而不是如公式般準確的說明書。但我盡量避免流入空泛的建言與教條式的學習,力使這四個途徑能成為廣泛適用的攝影啟蒙指引。

(一)、去買本入門書吧!

這是讓人掙扎的一項建議。需不需要了解關於攝影的一些硬知識(光圈、快門、ISO……),與攝影的創作是沒有關係的。日本攝影師「梅佳代」(うめかよ)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梅佳代使用Canon EOS 5底片單眼,搭配50mm定焦鏡與永遠的富士400度底片,並且她只使用自動模式!

梅佳代 《男子》系列

攝影的相關知識,無論是單眼的操控或曝光的基本原理,甚或對器材資料的掌握與懂多少術語,與攝影成果的產製並沒有絕對的關係。但即使如此,我還是建議有心精進攝影的任何人,都能夠掌握攝影的幾個基本原理。因此,去買本攝影的基礎書籍吧!請注意,不是針對某個產品的說明書(例如:Canxn XXD完全解析之類的),而是詳述關於光圈、快門、ISO、各種模式、對焦、焦段等等基礎中的基礎的教學書。

這類書並不會告訴你攝影的技巧,他就像一本攝影的小百科全書。買一本放在身邊,對攝影或器材上有任何疑義時,隨手翻閱,能迅速的指點迷津。儘管現在網路上不缺這類入門的教學文章,但一本出版有系統統整過的教學書籍,簡單扼要的文字配合插圖,能非常清楚的說明不管是曝光、專有名詞、相機分類與運作原理的知識。而這些知識,雖然並不能在短時間內替你提升作品的品質,卻是最穩紮穩打的學習方法。

(二)、使用定焦鏡吧!

在先前的文章「用底片拍照吧!」中曾建議大家可以嘗試回味底片相機。許多攝影創作者也往往建議任何有心於攝影的人回去使用底片拍攝,不管是傻瓜相機還是單眼相機,重點在於透過形式上的懷舊,找回攝影的初衷。包括強迫你學習手動曝光、專心構圖、謹慎快門,底片攝影作為被約束的攝影,強迫攝影者去思考每張相片,每次快門之間與自我的意義。透過這種儀式性的練習,方更能找到我們接近攝影的緣由與目標。




但即使如此,底片攝影也並不是一件很方便投入進去的事情。無論是事前相機的挑選與採購(尤其現在除了LOMO與玩具相機外,底片相機僅在二手市場流通),以及中間的學習操作,再到後期的沖洗,底片攝影的諸多麻煩往往令許多人望之卻步。

但之所以建議使用底片攝影,一個大原則便是令自己「被約束」。因此在這個崇尚高倍變焦的數位攝影時代,我希望大家反其道而行,使用定焦拍攝。無論你是單眼相機的用戶,還是隨身DC的使用者,或者你只使用手機攝影,去選擇一個固定的焦段,然後勉強自己只用這個焦段去拍攝,而非沒有思考的zoom in & zoom out。

為什麼不要使用變焦鏡?變焦鏡的優點故不待言,他方便、攻擊性低。但變焦鏡令你失去選擇焦段的能力。這句話聽起來弔詭,但實際上就是你將迷失在變焦之間,而怯於移動身子。使用變焦鏡,乍看之下是在靈活的運用各種焦段,但卻容易陷攝影師於只要站在一個定點就能拍好照片的陷阱。

使用不同的定焦鏡吧!使用廣角鏡拍攝充滿張力的風景與戲劇性的事件;使用中、長焦段的標準鏡拍攝你身邊的人物與日常生活;使用長焦段拍攝你所關心的所有細微事物。了解每個焦段呈現出來的效果,再用廣角鏡拍拍看人與人的互動;用標準鏡代替你的眼睛觀察事件;用長焦段窺視風景與世界。找到最適合你的焦段,以此測量你與你所關照的這個世界的距離,發展出屬於你的攝影之眼。

但這邊要特別提醒單眼的用戶。一般來說定焦鏡會配有大光圈,而大光圈所能營造的迷人散景比起變焦鏡,往往更容易陷人於對淺景深的迷惘之中。淺景深並不意味著好照片,了解好光圈、快門與ISO感光度的應用,接著就努力運用手中的那片視野吧!

(三)、去借(使)用最好的器材吧!

但實際上攝影的領域內是沒有最好的器材的。(或許有最貴的)

通常資深的攝影師會建議入門的人從基礎的器材用起。以單眼來說,就是所謂的入門kit鏡組(例如Canon的百位數系列與Nikon的千位數系列,以官方資料為準)。常見的論調是:「先摸清楚基本,再慢慢升級,找到你自己要的。」這種說法的論點是,掌握好基礎後,你就會知道你還缺乏什麼,再往那方面作升級。

但我認為相機的科技發展至今,數位單眼相機從職業機種到入門機種的層層分級,儘管是基於價格的產品切割,但也是已發展的科技層層閹割的結果。也就是說,購買初階單眼的用戶,購買的只是功能不全的單眼。

不必去買等級最好的相機(但我建議購買自己預算內最好的相機),試著去借用、租用,然後在拍攝之前,去了解這種昂貴但功能齊全的相機到底多了哪些功能?這些功能又有什麼用處?他與我自己的相機差在哪裡?他彌補了什麼缺點?他克服了什麼難題?

越好的相機,他的基本趨向就是呈現更好的拍攝品質與提高拍攝的成功率。但這兩者都無關拍攝的內容。用十萬元的相機拍攝一顆蛋,他還是一顆蛋;但用便利商店一百五十元的即可拍拍攝到特殊事件現場的唯一一刻,那一刻就是藝術。

但了解到最好的器材與自己的差距後,你就可以思索,有哪些是我自身可以克服的?有哪些是我不需要的?在這樣的過程中,你自然而然就能夠增進了你的拍攝技巧。至於若是直接攻頂的初學者,我建議好好的讀完產品所附的使用說明書(厚厚一本,但卻相當紮實),然後盡可能的運用它吧!越高階的相機,越能彌補我們的許多不足,而更能專注在攝影的內容本身。至於高階相機的缺點,譬如單眼之於DC,可以參考「不要買單眼的四個理由」一文。

(四)、淘汰照片!

你可以不要刪除照片,但不要草率的公開他們。

一張照片的價值並不會在產製的當下立刻顯現出來,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擁有不同的時空價值。因此我認為也不需要輕率的就將不滿意的照片刪除掉,或許過個幾年你再回頭檢視這些照片,會有不同的想法。

但淘汰照片永遠是發表作品之前,一個不能不狠心執行的步驟。淘汰照片的行為本身,就是一次對自己拍攝的檢討與批評。正由於是自己對自己的評審,請好好的傾聽自己的心聲與感受每張照片與自己的關聯。好好承擔自己的對自己的批評,但也不要妄自菲薄,而自暴自棄。淘汰作品的動作,就像在百萬顆細砂中淘出黃金一般,人們只問黃金,而不問背後沖刷走多少沙土。


淘汰照片可以分幾個階段進行,從一千張中挑出三百張,從三百張中挑出一百張,再從一百張中挑出五十張,再從五十張中挑出十張,再從十張中挑出一張。

每一次的淘汰都如割心,明明這張和這張不分軒輊,卻必須從兩者中進一退一。在這樣的過程中,你才能明確的了解,什麼是你要的?什麼是你真正喜歡的元素?你真正在意的東西是什麼?什麼樣的照片令你開心?什麼樣的照片是你無論無合、義無反顧都要分享、發表、向世人宣告的?

影響這一張照片的因素,不一定是構圖、展現的技巧、或者器材呈現的效果、或者是關於某個事件。那個因素會在一次次照片的汰選中,抽絲剝繭般逐漸浮出。不要再草率的上傳、發表照片了,靜下心思考這些照片的意義與他們和你的關係吧!



這四個途徑,是我認為作為自學的攝影入門者來說,可以參考並著手實踐的四個方向。前面三個方向多聚焦在基礎知識與器材層面,分別是了解器材、掌握器材、並克服器材。而最後一點,才針對攝影的內容,期望攝影者審慎的檢討自己的成果,並養成整理作品、淘汰作品的習慣,也就是精進攝影的核心精神,約束自己。

攝影的內容,我覺得是與攝影者本身最切身關係的。在抑制攝影的量之餘,真的會提升相應攝影的質嗎?這方面的解答,我覺得過度流於抽象。無非就是老生常談的「專注的觀察」、「細心的體會」、「等待決定性的一瞬間」等等。試著多觀察別人的創作吧!找出別人的創作與自己的不同,為何別人的照片鮮活?而我的呆板;為何別人的照片精緻?而我的粗糙;為何別人的照片有張力?而我的乏味。創意是個過於抽象的詞彙,他可以被發掘,也可以被鍛造。所以暫時摒棄所謂的創意吧!嘗試不斷、不斷、不斷的嘗試與拍攝,去模仿,去揣摩,去學習,去欣賞,去了解。

是的,我可以和你說,大部分的照片都有經過後期的處理,大部分精緻的照片都是所費不貲的器材所拍攝。但在畫質與後製技術之外,我們還能發現其他的不同嗎?那才是我們真正該注意的。因為仍有太多太多的照片,是透過再怎麼高的後製技術與好的相機也修改不了的。而同時也有太多太多的照片令人屏息,卻只是攝影者的用心等待與把握。

最後,祝願所有有心於攝影的夥伴,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攝影。
文章關鍵字
我比較會推薦去上課,因為現場會有人指導,看書有些圖片都是有修過的,使用的備都比較高檔,更何況拍攝的作品天時地利都與當下本身的條件不同,書上的圖片只能僅供參考,圖片上的數據依照不同的機身設定,結果又是不一樣,所以會建議看書可以多看一些構圖方面的書,光圈快門曝光閃燈,可以的話,上課聽老師講,實際操作,會比較有實力的提昇感。
沒錯功力要好一定要用定焦鏡,
變焦鏡看似給初學者方便用的,
這樣想就錯了,
事實上駕馭變焦鏡太困難了,
拍一個東西最難的就是開拍之前決定要用什麼視角拍它。

另外說到刪照片,
我倒是經常有一整天拍了一千多張,
只挑一張後就覺得其他照片沒什麼再上傳的動力,
覺得用這種習慣也不錯,一次出動就只挑一張感覺最好的。
morphychen wrote:
但之所以建議使用底片攝影,一個大原則便是令自己「被約束」。因此在這個崇尚高倍變焦的數位攝影時代,我希望大家反其道而行,使用定焦拍攝。無論你是單眼相機的用戶,還是隨身DC的使用者,或者你只使用手機攝影,去選擇一個固定的焦段,然後勉強自己只用這個焦段去拍攝,而非沒有思考的zoom in & zoom out。

這地方有點難認同...
數位攝影最大優勢是即拍即看即修, 立馬再上再拍
把從前的流程從一週縮短到數秒, 論效率絕對是開天闢地的偉大發明
從拍攝, 挑片, 到數位後製都能輕鬆一手包辦
對於真正有心, 投資大量時間, 穩扎穩打的朋友是極佳的方案
因為我們投入了時間和心力, 將對運氣的依賴度降到最低
反觀拍底片的話, 在揭盅之前誰敢保證裡面裝的是什麼東西...

定焦比較容易上手這點小弟贊同
畢竟只需練習幾個固定框架, 變化少, 投資回報率相對較高
日本攝影師「梅佳代」(うめかよ)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梅佳代使用Canon EOS 5底片單眼,搭配50mm定焦鏡與永遠的富士400度底片
就算今天給他一個 24-70, 多半也是 50mm 拍到天荒地老...
因為他 50mm 構圖的熟悉和感受力已經練到爆高
但叫他用別的焦長, 很可能就像叫個注音一分鐘100字的人去用倉頡一樣詭異

好, 今天一個只用 50mm 用底片加上些許運氣的攝影師都能獲得如此高度評價
那全台灣無數個用 24-70 搭配閃燈在千變萬化的婚禮現場裡遊走的攝影師
應該是有如神明一般的存在了吧? 但怎麼好像不是這樣...
所以定焦鏡的高投資回報率在此再度受到肯定

morphychen wrote:
淘汰照片的行為本身,就是一次對自己拍攝的檢討與批評。

小弟十分認同
透過比較才能分出高低好壞, 找出自己要的是什麼, 進而抓出方向

morphychen wrote:
不要再草率的上傳、發表照片了,靜下心思考這些照片的意義與他們和你的關係吧!

的確許多朋友上傳照片是因為構圖生動, 意境高雅, 燈光美氣氛佳
也有單純只是分享他家的貓掉進馬桶之類的...
不管怎麼樣, 類似性質的東西越多, 遞減效應越強
可樂喝多了不甜, 天天過年小弟也會不想放鞭砲了
個人積分: 87, 不能再高了 www.flickr.com/photos/inunu
數位化的優勢就是方便,快速,後製容易。

但是這一切的速度變快了,效率變高了,相對的,廉價地按下快門,拍壞了反正可以再試,

反而不會去珍惜每一次按下快門的剎那。我想這是該書作者想要提示的重點,新手不妨也玩玩

底片機,正因為小心謹慎,對於構圖,測光的領略會更深,進步會更快。技術進步了,那麼回到

數位機上,更是可以如魚得水,不會再亂槍打鳥。

話說底片能夠呈現的色彩層次,ˋ不是數位相片比得上的。

至於鏡頭焦段,每個人習慣或是擅長的主題不一樣,青菜蘿蔔各有所好。

把一個焦段或主題發揮到淋漓盡致,比起個焦段都玩,卻拍得普普,我想這也是一種成就啊。

inunu wrote:
這地方有點難認同.....(恕刪)


我覺得有玩過底片機的會想推薦別人一起加入,算是一種發現新天地希望眾樂樂的感覺吧!

所以該篇並沒有把使用底片機列入四個途徑之中,取而代之的是使用定焦鏡。因為我想最核心的精神還是「被約束」。我覺得不管學習任何東西皆然,被約束的情況是學得最扎實的。

我個人使用定焦鏡的情形都是輕便。但我在拍攝活動的時候往往還是使用變焦鏡,因為活動的場合太多變,根本沒有時間讓人換鏡頭。但我想之所以推薦使用定焦鏡,自然不是一句網路上「定焦鏡可以練構圖」這麼簡單。前面有人提到,變焦鏡其實比定焦鏡還難駕馭,我很認同這句話。變焦鏡方便,卻會讓人忘記你為什麼要使用這個焦距的原因。往往只是因為我能用這個焦距,我就在變焦範圍內隨便拍。定焦鏡的功能我想除了大光圈,在練習的目的中,反而是刺激你找出你自己最擅長的焦段。


初學的我覺得以現在來說,當然還是推薦數位相機最方便學習。畢竟如果一開始就接觸底片機,很多人洗出來結果都失敗或全黑,真的很讓人沮喪。
我最不建議去上課,
去只會比相機好壞,只會跟著模仿。
失去創意只會沈迷在相機的好壞裡。


rondo168 wrote:
數位化的優勢就是方便,快速,後製容易。
但是這一切的速度變快了,效率變高了,相對的,廉價地按下快門,拍壞了反正可以再試,
反而不會去珍惜每一次按下快門的剎那。我想這是該書作者想要提示的重點(恕刪)


小弟深表贊同,小弟大學讀的是夜校的商業設計,免不了攝影的課程.
相對於一開始就接觸攝影就是使用數位相機的"年輕"同學對於攝影的態度就是反正拍了不好刪掉再拍,再不行就是上電腦修.
(小弟平均虛長他們近10來歲,高中上攝影課時只有底片機)

這是相機數位化後普遍的想法,這不是不好,而是似乎少了點對於態度的要求.
按下快門前的觀察力與敏銳度在相機數位化後似乎不是這麼重要.反正可以重來..

數位化讓攝影變得很容易親近,但小弟認為也就是容易親近而已.真要有點心得,有些該嚴肅課題還是要認真去對待.
以前..我信神 恐懼神 後來..我親神 崇拜神 現在..我知神 遠離神

kenchu1109 wrote:
我最不建議去上課,去...(恕刪)


+1
然後一拖拉庫人去到同一地點拍同樣視角的東西,沒注意行爲的話還會被人公幹夠夠
我寧願一個人慢慢磨
小弟我是數位,底片都有在玩.數位真的很方便.但方便帶來的缺點就是"拍壞重拍"..多數入門的朋友對參數設定當下幾乎都沒有任何概念,有些連曝光格數都不會算,當然這個方便的年代並不要求一張就過.但數位機的快門也是要錢的.而且這對獵景時的反應會差很多.
後來小弟回去玩機械式的底片機,發現.原來之前玩數位機真的很多地方因為方便成為了盲點.在底片機上可以學到不少東西,並不是因為玩底片就文青了.或是玩底片的新鮮感才推大家去玩底片機.我個人覺得玩底片可以一段時間.再回來數位.你會發現能更快獵取自己腦中的畫面.慢慢的不再像以前一樣在一個地方一直拍一張看一張刪一張.
當然主題是四個途徑.
上課這事我的看法是.別人都幫你找好資料,有專門人士說明,若您平時沒時間自習或上網學習.或您想認識更多同好,上課是不錯的方式;若您平時就有自己找資料實驗的習慣.那還是可以不用去上課的.
我個人的看法.攝影瓶頸來自於自身.當拍到一個階段後,自己才是問題的所在,外面賣的書幾乎都在說基本的技術,上課也一樣,定焦鏡也是,就算你不段焦距的定焦鏡都拍爛了.還是有瓶頸.最大的問題是在心,多多看別人作品,多多看書充實心靈,提升自己對人事物的情感的感受度.我個人覺得這比上課還有用.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