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dbughp wrote:
EV指的是環境的曝光值....(簡單的說)環境的亮度
而相機上的是EV"補償",是補償喔。就是針對目前環境的EV,進行補償的動作。
記住這個,就不會confused。
老弟,我的看法不同!
整個系統應該是:
環境光亮度 →→ 鏡頭光通量EV →→ 底片(感光元件)需光量
EV 指的是「某個光圈快門組合中,光可以通過鏡頭的光通量」
曝光補償則是「底片(感光元件)需求的光量需 +(增加)或 -(減少)」
而曝光補償就不另外設單位,直接用原來 EV(光圈快門組合)的單位,
故,
曝光補償的 加 +1EV 是讓底片(感光元件)變亮,
也就是光通量要變大,EV(光圈快門組合)應該減 1EV,
曝光補償的 減 -1EV 是讓底片(感光元件)變暗,
也就是光通量要變小,EV(光圈快門組合)應該加 1EV,
曝光值的(EV):
(Exposure Value,EV)代表能夠給出同樣曝光的所有相機光圈快門組合
「曝光值」其實是一個被誤用的名詞,因為它反映的是拍攝參數(camera settings)的組合,而不是曝光量(photometric exposure)。曝光量的定義是:
其中是曝光量,是影像平面的照度,而是曝光時間。照度由f值所控制,但也取決於環境亮度。
為了避免混淆,一些作者使用機身曝光(camera exposure)來指代拍攝參數。1964年的ASA照相機自動曝光控制標準(ASA PH2.15-1964)採用了相同的途徑,並使用了更確切的術語「機身曝光參數」(camera exposure settings)。然而,攝影師通常既使用「曝光」來指代拍攝參數,又用其來指代曝光量。
曝光補償的(EV):
許多現代照相機都允許設置曝光補償,並通常用EV這個詞來表示。在這種情況下,EV指的是相機測光數據減去實際曝光值的差。
看到減去兩個字了嗎?
所以假設當我的相機測光後得到得正確曝光的光圈快門拍攝設定值為 EV 10 ,當我改曝光補償為 +1 時,代表我將我的相機光圈快門拍攝設定值改為 10-1 = (EV)9 ,(代表可能我覺得環境光較相機測光來的暗,或我故意想過曝)。
當曝光補償改為 -1 時,代表我將我的相機光圈快門拍攝設定值改為 10-(-1) = (EV)11。
EV越高代表環境越亮!
代表正確曝光需要的光圈越小快門越快。 所以曝光補償時才會值越高越亮!
Hunter PPC =X.x.X= Palm wrote:
所以我說了固定感光度...(恕刪)
假設ISO同為100
「不管相機測光數據」,補償+1EV時,原始進光量(鏡頭進光量)是從12EV變13EV還是13EV變12EV?總進光量又是如何變化?底片受光量又是如何變化?實際環境EV又是如何變化?相機設定值(光圈快門)又是如何變化?
「修正以符合相機測光數據」,補償+1EV時,原始進光量(鏡頭進光量)是從12EV變13EV還是13EV變12EV?總進光量又是如何變化?底片受光量又是如何變化?實際環境EV又是如何變化?相機設定值(光圈快門)又是如何變化?
「以相機測光為基準但不修正符合」,補償+1EV時,原始進光量(鏡頭進光量)是從12EV變13EV還是13EV變12EV?總進光量又是如何變化?底片受光量又是如何變化?實際環境EV又是如何變化?相機設定值(光圈快門)又是如何?相機設定值(光圈快門)又是如何變化?
先不管手持式測光錶,單就相機內置式TTL測光錶的幾個「操作前提」下,請先替諸網友解惑一下吧?
(其實上面有陷阱,請小心作答)
天知地知.妳知我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