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拍照拍了一段時間,接觸過了婚紗攝影、人像、風景、生活紀錄等等,唯獨沒有認真研究過街頭攝影,而在繞了一大圈之後,最近開始對這個攝影類型產生興趣,發現這是一個很迷人的攝影領域。
查了一些資料,基本上街頭攝影似乎沒有明確的定義,但是大概都會從攝影大師布列松的『決定性的瞬間』說起,街頭攝影講究一種自然,一切都是自然發生,攝影師不干預,不架設任何人照光源,透過攝影師的觀察力,找到平凡中的不平凡,訴說畫面中有關於人的故事。就算人不在畫面裡,也要有人的軌跡。

於是重新審視自己的照片,才發現在不了解街頭攝影這個領域之前,其實已不自覺的拍攝過了,早先只覺得畫面有故事感,直覺的拍下,拍完了很難分類,而且在網路上比較得不到共鳴,我想可能是因為不是妹子照的關係吧,但我就是覺得照片中的故事感很迷人。



再深入點研究,大約會碰觸到幾個方向,第一個是器材,
適合街頭攝影的是旁軸相機rangefinder ,講究的是守株待兔,因為旁軸相機的觀景窗不等於鏡頭的視角,觀景窗的可視範圍比鏡頭視角大,所以攝影師在全局的畫面等待想要拍攝的人或物進入鏡頭焦段的範圍內才拍攝,很像獵人等待獵物進入射程的概念。
而著名的旁軸相機就例如Leica M系列 或是Fujifilm X-pro系列

第二個是鏡頭焦段,布列松大師愛用50mm,說是最接近人眼的視角,最真實,但也有35mm最適合街拍一說,當然也是有28mm的,理論上越廣角,為了構圖,勢必要往前才能夠凸顯主題,相當考驗構圖能力。至於中長焦段50mm以上 如85mm 、135mm可能太特寫而且背景壓縮易模糊,比較難以凸顯主題與環境的關係。但以上都沒有一定,沒人規定一定要用什麼焦段。


第三個是拍攝場域,一定要在城市街頭嗎?這是一個對街頭定義的問題,我認為除了家以外的地方都可以稱為廣義的街頭,重點是照片中的故事。




第四個是畫面構成,人 事 物 景 時,人大部分為主題,跟周圍的物景發生事件,在什麼特定時間,而時間與景會與光線有關,全部湊起來完成構圖,這取決於攝影師的美感,但最重要的是畫面中的情緒,所以畫面構成應該包含美感+情感,拼湊起來就是畫面中的故事感。
另外有時候模糊也能傳達情緒,不完美反而有種真實感。






第五個,街頭攝影是為了自己想拍而拍,畢竟這種照片賣不了錢,自己的創作不用受限於任何人,沒有奧客戶的問題,所以想著自己拍的是藝術。或許這樣想會更有動力一點。



以上五點,只是最近研究街頭攝影Street Photography 的小小心得,我不是大師,說得不一定對,況且街頭攝影就是沒有規則。本篇就是個紀錄與分享。也許再過一段時間,想法會改變也說不定。
接下來的目標,希望能再更靠近人一點,捕捉人的真實情緒。




同步發表於 Medium 原來我有拍街頭攝影 / Street Photograph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