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液晶控制光圈形狀
這項技術是由台大電機工程系教授陳宏銘指導、台大電信工程學研究所博士班學生梁家愷研發,運用液晶控制光圈形狀,透過光圈形狀的變化,產生不同光場,以連拍的方式,再經過校正計算出景深,可以在拍照後再重新聚焦,不會受限於拍照當時的成敗。
不怕失焦有利圖片編輯
陳宏銘解釋,「密集光場擷取的多重光圈相機」最大優點在於,不必擔心拍照時失焦,且可避免因聚焦錯失最佳拍照時機,同時有利於圖片編輯,民眾還可以選擇如何讓焦距產生變化、不同對比。
負責研發的梁家愷說明,液晶控制光圈形狀為「九宮格」(三乘三)、「十六宮格」(四乘四)、「二十五宮格」(五乘五)、「三十六宮格」(六乘六)、「四十九宮格」(七乘七),宮格數等於連拍次數,次數愈多,能夠針對場景重新對焦的距離就愈遠。
梁家愷形容,新技術的光圈控制就像拼圖一樣,如果光圈是「九宮格」,就要連拍九次,每次透光九分之一,產生九種光源,再透過他以演算法自行設計的應用軟體,經過校正計算出景深。他強調,用液晶當成光圈,形狀除了正方形外,也可以用三角形、餅狀圓的缺角變化,原理都一樣。
梁家愷指出,為了取代現有的光圈,他一開始是用透明壓克力製成餅狀圖的圓盤,固定在馬達上,因體積太大而作罷,後來又在底片上挖洞,讓光線穿透不同形狀的洞口,一捲可放五十多個圖案,但因為手工挖洞有誤差,加上轉動時會有位移,才改用液晶。
原文轉自 Yahoo 科技新聞
相機可事後對焦 怎樣都「照得住」
感學好像是亂槍打鳥的對焦方式,反正每一格都給他來一張~一定會有一張中的
不過話又說回來,3*3=9
要連拍9張一般的相機沒有2~4秒也是拍不完的,這樣有實用性嗎?
連拍的部份能了解意思
不過 "液晶控制光圈形狀" 就不懂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