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弟剛好要做一份SONY 的專題簡報,我剛好選到來講SONY,當然包含 SONY由來(這我已經搞定),其中比較頭痛就是各系列代號的涵義,如L系列取名來自於電腦打開時,側邊看過去是英文字母L的形狀,類似這類的介紹,G系列我自己在想,會不會是因為強調他的輕G(公克)的涵義~不知道有哪位VAIO通,可以傳達我一下SONY的重大意念給我勒[L/G/C/UX/TX/SZ/FZ/FE/AR]
雖然台灣沒有引進
但也很有意思
Type R:racing競速之意,因這是桌機中最高檔的系列,您看看日本官網便可了解
小弟記得第一代R系列推出時官網上的動畫BANNER就寫著"VAIO最速仕樣"
而自訂規格版的Type R若攻頂的話,真的近乎是地表最強!!
Type X:習慣上字母X具有未知之意,因以前的刻版印象,就是電腦總是放在書房,這一次電腦跑到了客廳
與電視結合,好像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電腦搖身一變,變成好像是家電一般,這是一種新的嘗試,新的構想所以取名Type X
另外テレビサイドPC「VGX-TP1」很明顯就是Television Side PC的縮寫大概是Type X構想的延伸,讓他更輕巧,更可愛
SONY啟吾 wrote:
太猛了~~~我找好久...(恕刪)
不是別人太猛...是你的功課作得相較不足
要做SONY的專題簡報? 如果是VAIO的話 那麼請先從505開始吧
505至始至終都不曾正式地出現在這裡過
尤其是505EXTREME(X505)
初代505的厚度掌控即便是現在來看也是很驚人的喔
其實現在的系列命名除了少數是有理由的以外
多數的命名是不知道怎麼來的
type式命名是從VAIO這品牌開始決定踏入商務領域時才開始的
2004年開始 VAIO正式地宣布開始踏入商務領域
從那時開始 基本上就是採用英文字母前會加上type這字作為命名的法則
type A是當時筆電少有的大尺寸type 基本上是以Premium Enterment為主
還有type E跟type K(兩個比較不知道要幹啥的系列 對我來說沒什麼賣點)
還有type S(首款使用13.3"Widescreen的筆電)跟type TR(承繼之前的TR來的)
再加上去掉鍵盤的type U
後來開始逐步地將產品線完全化
採用nVidia GPU的初type F(FS Series)
之後以14.1" Widescreen為主打的type F light也出現了 不過沒有獨立的GPU
再來就是強調InstantON的type F TV
持續到現在就是GPU可選可不選的type F(FE Series)
還有與FE並存的type F(FZ Series)
type TR(跳過了應該是TR4的TR5〔TR3>TR5〕)之後
就是沒有WebCam的type T了 還記得初代的type T看得很不習慣呢(笑)
後來就是TX系列了 TX可是撐很久了喔 一直長跑過了Dothan跟Napa的時代
直到前一陣子才推出了再度內建WebCam的TZ系列
type U則是從2004年開始再度復活的Lineup
根據客戶對於原本U系的反應拿掉鍵盤 採用自X505的高密度主機板構成技術來的
一直到現在為止 還是沒辦法在續航力上面有所進步
真是難為它了啊
初代的type U(我不是說前面的U系)跟現在的type U(UX Series)有點差距
除了又把鍵盤加回去以外 螢幕也變小了 而且塞的東西更多
老實說5">4.5"的改變算是差距很大的喔
原本type U採用5"的理由是有經過調查的 但是為何變成現在的4.5"就不知道了
不過我倒覺得這樣的改變很傷腦筋 原本就不大的螢幕在縮小後變得更傷眼了(暈)
不過很久沒專心注意VAIO了 我能提供的就到這囉
請原諒在Z1時代才注意到VAIO的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