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xxx wrote:
車重多了30kg,不(恕刪)
我覺得你誤會我的意思跟方向了
他跑不進8秒以下或8秒整,真的感覺蠻一般的車
但我完全只是在好奇比較偏理論的東西
實在沒想討論因為誰比較快個0.X秒,所以買哪個車型
但既然你都提這個選車方向了
講難聽點,我會說,都已經跑不快了
我當然也不會選跑更慢的那款,簡直悲劇中的悲劇
不過兩台車跑起來差不多啦,所以這問題也不在
即使ST LINE跟LOMMEL是零百跑12秒的車
我也會好奇這30公斤與簧下簧上的關係
我覺得有趣的點在於
當時大家在討論多30KG會比較拖重
但實際上測試起來並沒有跑比較慢
而有人點出簧下簧上
我才提出,雖然多連桿比扭力樑重
但之前看到有人也提到多連桿就技術面來看,簧下反而比較輕
至於你想討論的,買哪個版本?
講真的,當然多連桿呀
將近90萬的車,除非你卡這3萬
不然我想不透為什麼不上多連桿
現在折價也沒差很多,一個6~7萬左右一個5~6萬左右
這不到5萬花下去,將近全都更好,而沒有更差
說多連桿以後容易壞要花錢修
那根本是假議題
多連桿的車子一大堆
有人因為這樣,特別找扭力樑的車種嗎?
沒有嘛
不如說車子要保養都是錢
騎腳踏車最好
會在意扭力樑比較好維護的
怎不選NA引擎,省更多更穩
扯遠了,會扯到多連桿維護
是因為這好像是唯一一個被拿來當多連桿車型的缺點的攻擊點了
但那根本是個假問題
oxxx wrote:
Agree, 真的是 讓自己心理過不去的 假議題
我覺得賽道版 是賣給改車族群的好東西,真能省不少
反而要舒適的,這賽道版根本不是你的菜啊。
硬吃 之後反倒要花錢改軟,或換一般般的輪胎幫止震
原廠4門的 就是符合舒適要求,雖多數人覺得5門就是好看
可是5門要等到出舒服搖搖版,
真的卡難....等到天荒地老都不會給
過去十年福特出哪台車 同級算舒適了 想看看有沒有
沒有唉 福特沒舒適的車
關於舒適,這真的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
我兩台車去比了比,LOMMEL比較Q韌,扭力樑就比較硬悶
就二話不說開心訂LOMMEL了 囧
難道我試駕到的扭力樑是壞的?
還特別注意了胎壓
LOMMEL的胎壓還打偏高 (熱胎壓40,我猜冷胎壓36左右吧?)
扭力樑則是冷胎壓32
同車的女王坐副駕也點頭說OK
我就開心買了
因為在意舒適的是女王
我一定是更在意操控 哈哈
女王一直要買T牌甚至L牌,我一直翻白眼
最後我堅持要福特,但他堅持舒適性他不接受,兩個一直拉鋸
造就之前心酸過程
這很神奇,也有點不合乎物理邏輯,但不論是先前在賽道,或是這次在山路上,都有出現這樣的情況,就好是這是由開發工程師特別設定的一樣。但也不得不說,這樣的特性對於一般消費者來說並不合宜,因為即便他好像可控,可根本來說仍是一個失控狀態,誰都無法保證一般消費者有足夠的經驗和反應處理這一瞬之間的情形。尤其這樣的懸吊設定,在面臨快速地左右彎道重心轉移,甚至是障礙物閃避時,車尾的跟進速度會是一個龐大的不安定因素,駕馭的難度會比較高,也可能造成更大程度的失控。"
Feel the same on my 2010 Honda fit(MacPherson+TorsionBeam), which I spun-out on a snowy I5....I think it's definitely among the major contributors for my misfortune...
Yoshide wrote:
"這很神奇,也有點不合乎物理邏輯,但不論是先前在賽道,或是這次在山路上,都有出現這樣的情況,就好是這是由開發工程師特別設定的一樣。但也不得不說,這樣的特性對於一般消費者來說並不合宜,因為即便他好像可控,可根本來說仍是一個失控狀態,誰都無法保證一般消費者有足夠的經驗和反應處理這一瞬之間的情形。尤其這樣的懸吊設定,在面臨快速地左右彎道重心轉移,甚至是障礙物閃避時,車尾的跟進速度會是一個龐大的不安定因素,駕馭的難度會比較高,也可能造成更大程度的失控...(恕刪)
我的想法是這樣,
如果說一台操控性被讚譽有加的車會有失控的餘慮的時候,
市場上同等級或是同價位的車款不管是怎樣的懸吊配置.
不知道還有哪幾台可以安全撐過一些緊急的道路狀況?
如果在試車手在山道或是賽道以他們的技術為安全基礎進行較為極端一點的試駕給出這部車的車尾往外帶是安定的時候.
加上在麋鹿測試(基本上就是模擬所謂的道路極端閃避條件)上國外媒體以及國內媒體的測試結果.
的確多連桿Focus MK4在是略優於扭力樑版.
不過也不能以這樣的論述打翻先前面試駕車手們的看法直述造成更大的失控. 不是嗎?
其實我比較相信車尾外帶是一個美麗的意外結果,
在車業設計工程上, 我相信不會有人會去刻意的要在市面大量銷售的車型上營造這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