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快速路少,去很多地方少不了要走山路或不好走的路,人的技術可能有60-70分,而車子本身的配合度可能只有50-60分,所以車子好壞感受很明顯。
而現在快速路越來越多,舉例來說除非國五有什麼大狀況,不然我怎麼樣都不會去走北宜;或是路過某些城鎮時,有外環道一定選外環道,而不會進去走不好走的小路。
所以現在人的技術可能只剩50分(看路上三寶的數量,以前都不覺得有這麼多的三寶),但車子的技術卻是一直在進步。
假設現在後獨立懸吊的車子能到80分,非獨立的車子75分,都是只有50分技術的人無法感受的。
隔壁馬自達的底盤要全面改扭力樑,好玩的是他還是標榜人馬一體的車廠,以後的車後懸吊獨立與否可能無法用簡單二分法來判斷操駕優劣了。
在正常操控上(一般駕駛情形,不考慮惡操、飆車、賽車...等特殊情形),不一定扭力樑就比較差。
例如我之前試駕過的U6 eco hyper版,在市區試駕的感受,其實與同級對手的獨立多連桿懸吊相比可以算是前段班的操控感~穩定、有信心,有差異的只是因為扭力樑先天問題產生的激凸感(個人命名,就是經過左右不平地或單獨後一輪壓過某凸起物或左右換道後,扭力樑的後座會讓我感覺蠻明顯且不舒服)。
後獨立懸吊因應調教而有不同感受也是有案例可參考,以自己曾經坐過多年後座的之前某5代神車都用後獨立懸吊(四輪麥花臣懸吊系統)加上軟軟又無Q度的設定,在山路上的後座真的不是很舒服,但後來的某6、7代神車強化設定後,同樣的山路在後座就明顯感覺不同(駕駛不一樣,但也再強調一次,我是以一般操駕或後座的感受)。
而且,有點值得探討的是,每個人的習慣不同,導致感受不同,我及我家人習慣福特車系的"硬"派,所以搭成大多數人覺得舒適的某些日系車反而覺得不舒適,而我朋友習慣日系車的來坐我的mondeo/kuga覺得很硬不舒服。
所以,以同級距而言,要以懸吊方式來評價車輛操控,可能無法有正確答案。
自己直接去試駕,問自己才是最重要且正確的。
yashro0905 wrote:
假設現在後獨立懸吊的車子能到80分,非獨立的車子75分,都是只有50分技術的人無法感受的。...(恕刪)
手把青秧插滿田
低頭便見水中天
身心清靜方為道
退步原來是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