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ladiator wrote:
車子主要都是設計成本...(恕刪)
兄臺可見是不明白台灣車廠的生態,
在全球化的趨勢之下, 車廠的零件供應來源絕大部分都是以"全球採購"的模式, 而全球採購的窗口, 就是原廠(可能在日本, 可能不在日本)的零件供應部門, 價錢是這些單位在報的, 價錢是以季或是年為單位在調的, 價錢怎麼漲, 就視這些原廠的價格怎麼定.
好, 採購單位和真正的零件供應商的價格怎麼定? 不要以為零件供應商就是給原廠的採購單位宰, 不好意思, 車廠的股權結構複雜, 車廠的大股東很多也是零件供應商的股東(也有零件公司就是車廠的轉投資公司), 關係之黑, 有力的零件供應商要漲, 有時車廠也是(欣然)接受, 因為零件商調高的價格, 不管是利潤提高或是虧損降低, 好處最終是回到股東上, 端看兩造利益如何求取平衡點罷了.
再來, 台灣車廠要不要吃原廠那一套, 也有其他的辦法, 如果在台灣能找廠商自己開零件而且成本比較低, 台灣就能"爭取"這些零件在台灣開發(可能在大陸生產), 但是原廠基於"攤提開發成本"還有拿"台灣的銷售量當採購單位的分母"的前提下, 還是會盡可能強逼台灣的車廠吞下明明比自己找來的廠商還更貴成本的"全球採購"零件
就是這點, 台灣車廠永遠都在這點上要跟日本原廠抗爭, 協商, 與妥協, 來僅可能降低成本.
台灣的Auto Parts全球知名, 有力的廠商也不見得完全看車商的臉色來壓價格, 當然"被替代性高的"廠商要含淚依約吞下上漲的質材成本, 那是一定有的, 而很多台灣的零件廠商也是在替國外的零件廠商"代工", 甚至有些零件是台灣出去, 加工(甚至沒有加工), 再回台灣裝配在汽車上的, 台灣零件廠的委屈不見得會反映在台灣車廠的實際成本上.
世界上一些大幅虧損的汽車品牌, 通常都有兩個很大的關鍵點, 一個是強勢的工會和太好的福利, 另一個就是可怕的零件供應商, 君不見為何某美國品牌的車子就是有些地方一定會出毛病, 零件的可靠度不佳, 但問題數十年來都還存在, 就是這個原因
簡而言之, 現在汽車的成本就是上漲的, 這不是用一般消費者的思考和臆測就能否定的事實, 也不是在消費者抵制或是不買就可以改變的, 當買車的人變更少了, 車商就必須要想辦法從"一定會買"的人上面賺更多回來, 也不是單純的供需法則可以抵擋的
給大家一個參考和思考的方向, 就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