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V 5代賞車試乘體驗(外觀解析已全更新)

今日已更新許多外觀說明!
多指教嚕!^^
tenkui wrote:
唉~真為台灣人感到...(恕刪)


何來的無力感?那不合理的高房價你也有無力感嗎?5星級旅館一晚住宿費你有無力感嗎?貴森森的拉麵你有無力感嗎?

除了crv你還有很多其他很好的選擇,無需執著,何苦來這版自尋苦惱?。

說白點,市場供需決定一切,他訂這個價、給這些配備,合理就賣得好,無理自然就賣的差,這麼說大大懂嗎?

阿福的網宅II wrote:
今日已更新許多外觀說明!
多指教嚕!^^


感謝福大 又多學了些行話專業術語

圖片中發現CRV後視鏡外罩有內嵌方向燈

請問三種外罩內嵌方式(外凸 平貼 內凹)有什麼不同的功能與美學設計上的意義?
Volvo的PA沒有強大到可以跟導航聯動轉彎吧?還是是我誤解了@@

關於前面討論的ACC下坡減速,以家裡的第一代XC60來說,下坡的時候其實他會很嗨的超速...... 但是超過一定速度(印象中不超過5 km/hr),他就會默默地自己踩煞車,感覺蠻有趣的XD 不確定這邊是怎麼設計的,但個人猜測可能是實際行車電腦中的速度超過設定值煞車才會介入(畢竟表速比實際速度還快)

感謝大大的用心發文了!之前查到大大過往的文章,每篇都很精采,都用設計者的角度下去切入設計細節。說真的,如果01有的車評能夠有如大大的一半用心就好了......
aquaeuro wrote:
感謝福大 又多學了...(恕刪)


最早2004年左右時期的國產Camry是外加裝的改裝件後視鏡外凸式方向燈。
那時期滿街都能看到此一改裝風潮,零售業者與開發業者當年應該都賺翻了!
連鏡片也帶起了方向指示燈號的改裝流行。

當時外凸式的好處,就是在車側後方也比較能讓周遭的用路人較容易看得到。

本田的內凹設計最大的優點,就是撞到不容易直接損害到帶狀led邊燈。
不要大撞,是較長壽與好保養的設計型式。

但如果就車輛設計方向指示燈要明確。
燈殼勢必要設計比車身外凸出才真的較有全方位可視的作用。

以往車輛都是設計在前葉子板上外突式設計,採黃光。
現在車輛設計幾乎大量取消這位置的款式。
改在後視鏡蓋上。


單以後視鏡蓋上方向指示燈設計,就後續維修好保養基礎上,我是比較喜歡本田的設計手法!
但我會建議應該在車體設計,外凸方向指示燈,應須強化頭燈加諸方向指示燈號,並做外凸式燈體設計,用以取代傳統的葉子板指示燈號,盡量設計讓左右側後方來車進入車體旁死角也有燈號能看到自車是否要左右轉。

如圖左方紅色斷面外凸。
可愛的卡比 wrote:
Volvo的PA沒...(恕刪)


確實是我應該稍微勘正一下原文。
常常寫太快,思緒夾雜在一起、錯別字仍有多。XD
歐洲車系統是配合原廠圖資開發所設計的全自動駕駛系統來著!


車輛評鑑,多數仍為一般用車人,本就不黯車體工程開發這一領域,實難見責!
不足以論長短!
我很多不懂的車型歷史淵源,也還是許多不同車評細心收集資料,才能有機會吸收來龍去脈!^^
只是我剛好從事工程開發與車體塑膠業實物製造,以設計角度來抒寫這領域的個人看法!

感謝大大支持呀!
aquaeuro wrote:
感謝福大 又多學了...(恕刪)


另外~
因為黑色車會吸光、淺車色夜晚較容易辨識原理。



2011年我尚在電玩業做軒轅劍、仙劍時(2011年底開始投資製造轉進汽車業),閒暇自己設計了這款,有將車側夜間氛圍燈設計於車體外,門板下緣處朝地面方向投射,讓車身側也有氣氛燈的感受。
這樣的設計概念,會比較有助於深色車夜間的辨識性。
當年也有在微薄上,跟大陸亞太地區的Pininfarina賓尼法利那設計工作室的設計師探討過這方面我的設計概念。

Pininfarina賓尼法利那設計工作室於2012年 Cambiano概念車,車身側便出現車身氛圍燈的設計款型。



它是從葉子板燈號連結到後車門板上,採醒目的直覺式設計。

我覺得車子日後如果能朝向這方向來設計,會更有利於深色車夜間的辨識,對用路人安全會有所助益。
已將CR-V MK5車身外觀解析,全數整理完畢上傳更新!

下午再來找時間整理內裝部份的說明!

阿福的網宅II wrote:
本田的內凹設計最大的優點,就是撞到不容易直接損害到帶狀led邊燈。


感謝福大的解釋 不過現在想想 CRV內凹式後視鏡方向燈組乍看之下還真像機器戰警的頭盔



阿福的網宅II wrote:
另外~
因為黑色車會...(恕刪)

車身氛圍燈是個好主意 不過也要小心燈條設計所在的長度 零件選材 與車身摺線的整合度等 否則過猶不及 就影響成品質感了
阿福的網宅II wrote:
良好的設計,是產品成就的重要基石。
不過台灣人在設計這一塊相當不重視


這是台灣整體美感教育的問題 看看台灣到處充斥的鐵窗公寓與鐵皮屋透天厝就知道了

阿福的網宅II wrote:
個人不是很喜歡裸露過多的碟盤和卡鉗的款式,尤其大尺碼配胎圈組,通常亞太車系配置的碟盤盤徑又小於Ford福特這類歐規車的280~300mm,搭配單活塞小小的卡鉗組,18"以上挑選細枝狀鋁圈搭配,中空裸露透光光實在並不怎麼雅觀。




細枝難撐大圈! 尤其現在很流行SUV 總覺得這類隨時要舉重的鋁圈 乍看之下有快要被壯碩的金剛車體壓崩了的感覺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