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的A-VTEC無段揚程技術沒有胎死腹中!?

本田的無段揚程A-VTEC似乎沒有就此胎死腹中

基於第七代日規AcoordEuro-R(CL7)打造的A-VTEC技術實驗車

2006年,本田曾發表一顆Advanced VTEC engine (AVTEC)


這顆引擎能夠達到汽門以及揚程都能連續可變,完全不同以往只能2段或3段揚程可變的傳統VTEC技術,使用A-VTEC技術的引擎比i-VTEC技術有更好的燃油經濟性,油耗最大可降低13% 排放則比日本國內的平成17年(2005年)排放規制標準低25%


但最初的設計太倉促且結構過於複雜,測試結果無法降低摩擦跟重量,如今隨著本田回魂 新的VTEC技術也會陸續發表

新的VTC可變汽門 Continuously Variably Adjustments system

改良過的A-VTEC 揚程可變 或是 Three-Dimensional Cam Lobe

新的VTEC系統會比舊的VTEC需要 Kick in yo 來的更為有力跟順暢...
本田引擎果然有其獨到之處

差點都忘記他還有個消失的A-VTEC了!!

如果現在的缸內直噴再加上A-VTEC不知道能夠達到甚麼樣的境界??
bambochen wrote:
本田引擎果然有其獨到...(恕刪)


應該是著重油耗跟排汙吧

對性能的增加應該還好

但揚程的切換會變得沒有斷層 會更為平順

傳統的本田迷應該會很難習慣沒有開VTEC的感覺...

上週有媒體發現本田註冊新的無段揚程可變的專利


這也讓傳聞多時的乳摸獲得證實


2005年註冊的初版A-VTEC由於結構過於複雜、高荷重、太多的摩擦,而使整個計畫於後來被擱置

而新的設計更為緊湊、仍然使用一組搖臂跟搖臂滾輪來實現多段式變化

也許在新的VTEC渦輪引擎能看到他們...

singal303 wrote:
上週有媒體發現本田...(恕刪)


好強的機構凸輪設計......多段可變氣門
LEON(林桑) wrote:
好強的機構凸輪設計...(恕刪)

本田算慢了

最早是BMW的Valvetronic(2001年),但機構太占空間

日產和日立合作的VVEL(2007年)、豐田的Valvematic(2008年)都早本田多年

目前最強的設計是fiat和舍佛勒合作開發的Multiair(2009年),但也因為機構占空間無法適用於雙凸輪軸引擎...
singal303 wrote:
本田算慢了最早是BMW...(恕刪)


「目前最強的設計是fiat的Multiair(2009年),但也因為機構占空間無法適用於雙凸輪軸引擎」??!





FIAT這個「Multiair電子液壓控制進氣門」技術,主要設計就是取消「進氣凸輪軸」。


所以只需要裝一支排氣凸輪軸(也搭配控制正時用)


(未來FIAT的Multiair 2目標是可以做到~進丶排氣門系統都可以用「全電子控制機構」,根本也就不需要凸輪軸了)



之前三菱、現代、克萊斯勒這三家公司合作開發的那顆2400的引擎,也就是OUTLLANDER車上那一顆


如今FIAT成為克萊斯勒的大老板。所以這一颗引擎也被改造成Multiair引擎,供旗下品牌使用。


hs82 wrote:
「目前最強的設計是fiat...(恕刪)


原來真的說到機構設計....還是義大利人最強.....

LEON(林桑) wrote:
原來真的說到機構設...(恕刪)


我怎麼記得是法國人研發的@@
hs82 wrote:
「目前最強的設計是fiat...(恕刪)

抱歉這邊是我疏忽

進氣無凸輪軸、排氣單凸


進氣側的位置已經由電子液壓無凸輪軸機構(electrohydraulic components)取代

排氣側的曲軸(camshaft)除exhaust lobe(排氣凸輪)運作原本的排氣門,也透過intake lobe(進氣凸輪)使roller rockers(滾珠搖臂)>hydraulic pistons(液壓活塞)>hydraulic chambers>hydraulic valve actuators一系列的連動,對進氣門作開闔

SOHC設計和複雜占空間的電子液壓機構會產生額外的摩擦力,不太適合于高轉速的高性能引擎,但很適合大量生產小排氣量渦輪增壓引擎

未來的2代Multiair進排無凸令人期待阿...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