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V MK5 RF-design版遲來沒有開發的設計

自上次發表了CR-V 5賞車
CR-V 5代賞車試乘體驗(外觀解析已全更新)

突然想到,當時為大陸東本設計過這組包圍件而因引擎機油門事件導致該案無限期暫停的提案。
而後來機油門解禁後,也已經過了開發這組套件的時機。
接下來,CR-V 5也快迎來小改款的改變。
便將這個塵封的設計案上傳,以茲紀念一個設計案時間軸的紀錄。
不喜的車友刀下留雞,剁小力點。XD

定調設計案A&B
CR-V MK5 RF-design版遲來沒有開發的設計
CR-V MK5 RF-design版遲來沒有開發的設計
原廠未改對照圖
CR-V MK5 RF-design版遲來沒有開發的設計

定調設計案A&B
CR-V MK5 RF-design版遲來沒有開發的設計
CR-V MK5 RF-design版遲來沒有開發的設計
原廠未改對照圖
CR-V MK5 RF-design版遲來沒有開發的設計

許多車友覺得CR-V MK5引擎蓋車頭設計很奇耙,覺得它再怎麼改裝就是醜。
我是覺得如同之前新車發表時我的分享文提出此車原設計的一些觀點,本田這車設計其實不難看,異常突出與內凹的引擎蓋,我是覺得很特別。
只需將車身下緣黑色防刮料,作類似BMW X-5 M/ X-6 M車身同色的改變,整體質感與精緻度會有很大的差異。

當時設計這組全覆式包圍,就是依照客戶提出的曜望,提升此車的細膩感。
而一般大陸車廠普遍喜歡誇張,一堆電鍍件塞爆電瞎眼睛的設計,很難得遇到國際車規,跟我一樣偏愛歐式設計風味的客戶,設計這組當下就蠻有感。
當時自己也在考慮要牽這台或KUGA,偏偏CR-V MK5當時旗艦沒車,某經銷跟我喊要等3個月,心都涼了。
因為跟福特六和作亞太認證的套件,常常進出廠區,而從未有機會作本田哈庫的配件,所以禮貌上,轉簽了不需等車的KUGA 4T。

現在問我兩車都隨時有車交要選哪台,我依然還是會很猶豫,因為兩台都是我的菜!
如果台本當時入門與99.9萬VTi-S能多給些配置,高齡的KUGA大概只能被抓在地板上擦了。

接下來本田全新大改款Fit MK4,我也蠻關注這台車將上市的動向。
畢竟自己之前個人名義2015年買的Fit MK3,我常常開山道拉轉,挺好玩的。
自車Fit-
CR-V MK5 RF-design版遲來沒有開發的設計
CR-V MK5 RF-design版遲來沒有開發的設計
CR-V MK5 RF-design版遲來沒有開發的設計
CR-V MK5 RF-design版遲來沒有開發的設計


自駕開起來比同時期買的魂動紅Mazda 3 5D爽開,空間機能比我當時的馬三好(後座都輾壓它了)。
自車小紅馬(白4D廠商支援開發用)-
CR-V MK5 RF-design版遲來沒有開發的設計
CR-V MK5 RF-design版遲來沒有開發的設計
CR-V MK5 RF-design版遲來沒有開發的設計
CR-V MK5 RF-design版遲來沒有開發的設計
CR-V MK5 RF-design版遲來沒有開發的設計

早期CR-V MK4與江蘇東本督導的合作案 :
破天荒的空力套件特裝車當時竟然會有記者發表會。
CR-V MK5 RF-design版遲來沒有開發的設計
CR-V MK5 RF-design版遲來沒有開發的設計
CR-V MK5 RF-design版遲來沒有開發的設計
CR-V MK5 RF-design版遲來沒有開發的設計
CR-V MK5 RF-design版遲來沒有開發的設計


路上看到自己設計的這些空力套件趴趴走,感覺真的不一樣。
高清桌布,車友有興趣可點擊圖面下載使用哦!

期待台本之後的新車能放更多料給鄉民魚肉餵食.....
文章關鍵字
阿福的網宅II wrote:
自上次發表了CR-V(恕刪)


阿福大 恕小弟眼拙,您的A B兩案是不是只有側邊套件的亮鉻色跟鉻黑色的差別而已?
感謝福哥讚嘆福哥讓我當帥哥
阿福的網宅II wrote:
自上次發表了CR-V...(恕刪)


拜讀阿福大的文章總是可以學到很多東西,
想請問阿福大對crv小改款的設計有什麼感想?
chroming wrote:
阿福大 恕小弟眼拙(恕刪)


因為圖面比例小,設計圖上的一個外凸出定風翼畫個2mm,實車CAD圖資蓋出來的3D 1:1模型檔,大多會超過20~35mm,以國際車壇設計的法規,很容易就設計出超凸無法過法規的設計。

上傳的是高解析圖,建議車友有興趣,下載後放大對比,就能看出與原車的差異。
前下小包角

原車黑色防刮料是比較粗糙的樣式。

硬漢風齒狀下戶板


連結霧燈電鍍飾條與亞黑氣壩飾板


前 / 後門導風角浪板


會有設計段差,是考量實車加裝浪板後,開啟車門角度干涉所必須要的退讓肉設計。
沒實務概念的設計師,就會畫出浪板外凸出造型從頭到尾都一樣凸出。
實際上這樣做,車門是打不開。

全包覆式後下巴左右銀霧飾板

原車後反光片與下戶板都是比較素的款,我有做類似X-6M的類似風格設置。


例如福特的Kuga,一般款與ST-Line款,許多車友也是說只有顏色上的變化。




但實車的套件換裝,改變是很醒目的,也符合歐洲車原廠的設計面貌。

例如福斯的Tiguan(地瓜),或剛發表的T-Cross的R-Line版套件包圍,或Audi車型的S-Line套件,也都是淺淺淡淡的特徵線設計。




照片通常看起來變化不大,而例如上面Audi有上S-line套件實車,路上吸睛,而這類歐式設計手法,都不是第一眼亮眼,但卻相對很耐看。
這類的設計調性,可以從本田過往日本主導的Civic系列,與Civic MK10改由北美主導的歐式設計,得以看出日系鋼彈系&歐美百年工藝設計上風格的迴異。
但日本近幾年,也有很多融合歐美工業設計手法的高端汽車造型設計師。
例如日產跳槽去奧迪的和田智,現今仍在日產的中島敬,馬自達的玉谷聰.......等,都是慣用融合歐美設計的日本知名汽車設計師或總監。


以純正本田原廠的設計,會是下面這樣的設計調性與御改廠或坊間的設計差異。
下圖,原廠Type-R版-


下圖,本田御改廠Mugen Si Sedan版-


以台灣市售改裝品為例,8代改最多,店家最熱賣的,仍然還是上圖的Type-R版。
會賣包圍不會設計的,大多認為只要掛上Type-R,消費者就高潮就買單了。
就跟很多山寨廠,特愛拷貝Mugen道理一樣,但實際上,不是本田車友只要掛Mugen品牌的包圍就會買單,就好比上二圖8代喜美的套件實際市場販售,普遍消費者仍然有一定的知性美感在,而不是品牌大或爆改就熱賣。
實際在路上,改廠規些微的包圍改裝仍然是主流,較易被大眾所接受。
只能四輪上架,驗不過車只能跑大鵬灣的爆改車,真的會改的車主實際量體很有限。


如Type-R上圖的設計,它的特徵走線,都有正規廠車趨勢的佈面與設計手法。
所有的線條,都能與原車的走線與造型匹配。


而當年Mugen這組包圍的設計,特徵線設計與趨勢,都不是國際車廠設計師會搞出來的邏輯線條。
紅色特徵都是哭哭的走法,廠車設計沒有人會用這樣的線條與車身原車的鈑件特徵線條作匹配,這通常是售後零售市場改裝會搞出來的設計路線。
這一直是廠車與副廠或民間改裝廠最大的差異。
例如Toyota的御用副廠改裝TRD,不是Toyota不想賣,因為這品牌都已經有固定的消費族群。
問題仍在於TRD大多是泰國設計+生產,產品都超規,很多設計品驗不過。
例如CHR的TRD爆改版,車規驗不過不能上路。
當然,這就是套件包圍圈,坊間爆改與廠車車規有著逆天的差異。

廠車,任何設計都有法規限制。
例如車身側就不能有超凸設計,最凸都不能超過後輪弧最外凸的端點。
包括本田原廠在CRV MK4上市時初期推出後門外凸出的登車踏,因為超凸過不了法規,不消幾個月,原廠就全面停賣。
坊間改裝,沒有車規這種限制,驗不過只是剛好!XD
但在車廠設計空力套件,是會直接打NG。
例如側裙離地高度就一定要超過160~180mm,不得過低,不能像坊間改lo地海拉風這種,都驗不過的。
前下巴+後下巴,通常就是前下巴需控制在外凸出15mm,後下巴含外露排氣管需控制在外凸出25mm以內是最保險的,前+後比原車外凸出來到50mm,就要禱告這台車子夠長,換算比例能驗得過。

在車廠做車身件設計,眉眉角角要考量的規範其實真不少。
而造型設計師如果能懂更多不同材料成型的特性,與生產成本條件與節省成本的實戰經驗,會比畫了一手自爽圖重要,但這真的不容易,須要靠產品經驗堆疊,也要設計師願意放棄吹冷氣,跟開發工程師一樣去跑供應商,去搞懂生產與製造,去現場被逼一下,才能了解爽圖與實務其實存在諸多待克服的生產問題。
rewgf wrote:
感謝福哥讚嘆福哥讓我(恕刪)


感謝您支持呀!
新年快樂!
cksh 505 28 wrote:
拜讀阿福大的文章總是(恕刪)


您客氣了!
有很多也是持續在學,在汽車設計開發領域,做過越多產品,談的"內容"會越趨保守,決計不會出現館長這類買個豪車就能當汽車專家這種事。
通常在車廠搞產品開發越久,越會覺得懂得實在太少,講話就越小聲,但說話小聲不代表就可以讓人欺,就跟凌志版有個產線做金屬塗裝線的天才,年少輕狂才敢說新車沒有補土層,我們這些年過40的,新車入港或下產線,運車撞掉、東陽 / 聯城生產的保桿入料,線下察覺物料有些微缺失,趕出車,手工另外噴修保桿、鈑金,都是剛好而已,如何能跟消費者打包票新車沒傷過,像原廠某經銷總耶說還有客人拿膜厚儀交車都要拿來檢,那塑膠保桿不就得拿料厚的厚薄規或軟硬參數也來測一下,塑膠入料軟硬不均、厚度不均、縮水率不均通通退,那根本就沒產品能組立了,上千萬的豪車也沒有一個品牌不包的啦!
這麼挑的車主,大概只能騎腳踏車嚕。

而且汽車的產品技術每年都有新東西。
例如ST 16949,現在認證也改制,開發產品,只能是活到老,學到老。


至於小改款,我覺得把醜醜的防刮料做一組較有設計感的包圍替換或覆蓋掉就很讚了!
但Mugen款我覺得還不如現行原廠13000改前後保桿的Modulo套件耐看,個人美感是這樣!XD
阿福的網宅II wrote:


您客氣了!
有很...(恕刪)



福大請教您在坊間的修補鈑噴有乾濕
兩種研磨,您個人認為各自優缺以及
您會比較頃向哪一種?年輕時時常看
到住家附近的修車廠師傅一手拿著水
管一手拿著磨砂紙在補土上方來回,
現在的資訊幾乎多是氣動磨砂輪直接
下去⋯⋯整個烤漆完成之後在某種角
度與光線色溫之下可以看到微微類似
補土的邊界跟區域橫直交錯的磨痕,
這是乾磨必然的?或只是技師偷工有
些步驟該做、能做而沒做?
aab1 wrote:
福大請教您在坊間的修(恕刪)


您客氣了~

汽車產線下線後(車廠稱線下或線外作業),以台灣國產車,幾乎清一色都是習慣濕式研磨。
濕式跑水砂,是將粉塵利用洗滌,將廢水下排,好一點的,塗裝廠會在作業區地板下方設置集塵與濾水設施,固定一段時間做清理打包,再請環保的來收。
乾式在台灣汽車線下噴塗,以各品牌汽車經銷商建置來說,最早的是Saab總代理商富,在2000年時期,是屬於線下很高端的乾式噴塗硬體設施。
他的塗裝零件分解也做得很仔細,一台車普遍洗澡費用報價7萬。
法拉利這些,也常拉車給商富代工,再轉手跟客人收14萬起跳。
乾式集塵,是在研磨設備就帶抽風管,設置抽風集塵研磨區。
烤箱也都是進口烤爐,高級車經銷商乾式設備,在2000年後,BMW也跟進,之後其他高階品牌便陸續跟進,相對收取的費用也會增加設備攤提,報價不會太低。

但不論濕式或乾式作業,線下塗裝都是靠人工噴塗,師傅的手藝才是品質影響的關鍵,設備只是輔助。
我跟車友介紹塗裝,主要也是以線下後的做法為主,車子下了線,即使在車廠內車檢發現缺失需補噴,也不可能把車分解送回線上,談線上作業,都只能乾瞪眼,對要燒幾億辦廠房的企業才有意義,對個人車主日後養車維護,售後進行的塗裝,線上多會做都是多說的,回不去了。
許多塗裝、美容標榜100~200多度高溫,這可當不了真,成車上一堆塑膠件,超過60度,車窗水切的EPDM+PP橡膠材料都會受不了,也沒這個必要。
即便自己DIY噴塗沒有烤箱設備,冷烤只要選對材料噴塗,靠化學反應,漆料還是會密著。

塗裝物件,其實跟電鍍件一樣,物件表面越平整無汙染,研磨跑得夠細,做出來的品質就高。
塗裝或電鍍前的物件表面研磨做不夠細甚至連研磨都不做,噴塗好或電鍍好的物件漆面就容易看到表面缺失。

個人在線下作業選擇噴塗廠,不會在意是乾式或濕式,比較在意噴塗師傅的手藝與下料觀念。
坊間比較多噴塗師傅是不分物件,使用同樣的底塗介面,甚至底塗、中塗都沒做,面漆(車身色漆)直接就巴上去,交車能騙過手就行,就會很慘,漆面品質都會劣化。
如果是撞損車,就一定要確保撞凹部位是否確實鈑復完整,再拉去做線下噴塗,許多車子在外廠拉去坊間塗裝,常常趕車交,鈑都沒鈑補土就填平,土補超過1mm厚以上,日後都有漆面塴裂、碰趴的機率。
比較好的補土作法,仍然補土後研磨確實,讓土越薄越好,用土填毛細孔就好。
如果是車身比較深的刮痕,建議能不用補土就不要用,用底塗厚噴取代補土,再研磨平整就好。

工作越細,就越不會看到缺失。
原則上,研磨跑砂痕跡是不應該出現,代表研磨工序沒做確實。









例如上面之前我委託SGS發海外實驗室依照車廠提出的國際進行耐水解55度與耐衝擊測試。
它的耐衝擊測試照片上有載明鐵砂碎鐵衝擊後高壓水洗必須漆面無剝離劣化。
我請國內T1一線大廠做的線上塗裝,也是會劣化,這些都是失敗的噴塗無密著例證。
不論塑膠板、金屬板,我們百格割到見底,廠內自測N輪,找出適合自己材料塗裝的介面與公序,最後通過測試。
中華設計中心的朋友看到漆面要受噴砂測試,臉都綠了!
但車規受測都有一定必要的檢測標準。

而且,手工冷烤噴塗也過了這樣的檢測, 塗裝本就有無限可能,重點仍在做的人。
找對方式,建立流程作業。
設備在好,人不對也是枉然。
但躲在鄉田間,有些噴塗廠是很有兩把刷子的,不見得噴塗出來的產品或配件會比一線大廠差。
這些線下的T2~T3廠也都是靠人工噴塗作業比較多,代表坊間線下塗裝,車主還是有機會遇到高手做出漂亮的塗裝。
阿福的網宅II wrote:
因為圖面比例小,設計(恕刪)




看了你對八代原廠包與無限包的分析 , 總算說出了那份怪異 ,

無限的包其實有些車種還不錯 , 有些很怪卻又說不上來 ,

不知大大對於這次 CRV5 無限開發的包有什麼想法 ,

因為看久了覺得很怪 , 反倒是 modulo 的還比較俐落 ...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