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就有問題了,並不是用汽油引擎驅動電子馬達,1.汽油這2個字多餘了,直接講引擎就好了,引擎都是吃油的,而且柴油也可以~2.電子馬達,電子這2個字也多餘了,馬達都是吃電的,還分交/直流~3.引擎只是帶動發電機,達到發電儲蓄電力的功能;驅動馬達的是電池4.引擎的最佳功率,是在最大扭力峰值附近,低轉速時的油耗是最差的,而馬達剛好有低轉大功率的特性兩者結合,就可以互補不足;5.再來電池的充電速度一直無法突破,而電池大小又關係到里程,為了避免開電車出門,不是在找充電拄,就是排隊等充電;自帶發電機,它不香嗎?6.等你開電車,就會想起油車的好了~
樓主說每公升19應該是再說 X-Trail 吧這台車重啊 X-Trail 相當於rav4 或是RX200這個級距的車吧拿來跟fit比會不會差太多?Fit不是想當於colt plus 或是yaris 或是march那個級距的小車嗎每公升19算很省油了吧 、跟他自家的同款汽油引擎比網友有說 X-Trail 純油之前舊款的每公升使用油耗大約在10~12公里19當然進步多了踩起來動力又比汽油車體感強~用吖、怎麼不用
sundorys wrote:沒有里程焦慮。嗯 我一台五萬塊的老車也不會有里程焦慮阿。阿 就要加汽油了,還在跟我提里程焦慮?我看過它的技術概念,我只想問,電動車幾乎都快要走向不需要特別保養了, NISSAN這種硬體設計,保養有比現在汽車簡化嗎? 應該還是跟汽油車差不多吧,跟油電車半斤八兩。 電動車不用保養這種"神話" 不曉得是誰傳的不是不用保養是保養周期和油車不一樣油車開到引擎報廢 換引擎可能只要10幾20萬電動車那顆電池換新要60萬而且電車的問題也絕對不會少反而根據調查油電車 可靠度最高2021 JD Power 的調查TESLA 的可靠度(問題越少可靠度越高)是倒數前幾名2022 消費者報導(Consumer Report), Reliability(可靠度) 排名 Tesla 還是倒數重點是 整體電動車的可靠度是倒數第二差Tesla crushed in Consumer Reports reliability rankings despite improvementByWilliam JohnsonPosted on November 15, 2022根據《消費者報告》的年度可靠性報告,特斯拉被認為是美國最不可靠的品牌之一。《消費者報告》年度可靠性排名已經出爐,根據 24 個品牌和超過 30 萬輛汽車的數據,特斯拉與梅賽德斯-奔馳、吉普、大眾、GMC 和雪佛蘭一起跌至墊底 (19/24)。電動汽車總體上也排名不佳,是第二個最不可靠的汽車類別。混合動力車/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尤其是來自豐田的,被發現是最可靠的。在深入研究排名之前,首先了解《消費者報告》如何創建其年度可靠性排名至關重要。今年,該公司調查了超過 300,000 輛汽車(在 2000 年至 2022 年之間售出),並且在過去一年中,車主被要求報告他們在車輛方面遇到的問題。問題分為17類;發動機問題、變速箱問題、內部電子設備問題等。根據這些數據的積累,《消費者報告》 隨後就每個品牌的整體可靠性給每個品牌打了一個滿分 100 分的分數。《消費者報告》還規定,他們只會對擁有“兩種或多種型號的足夠調查數據”的品牌進行排名。因此,缺少 Rivian、Alfa Romeo 和 Lucid 等品牌。特斯拉的可靠性得分為 40/100,而電動汽車的總體得分為 36/100。這對特斯拉來說並不全是壞消息。它的得分與國內汽車製造商的平均水平相當,該公司的排名比去年提高了四位,並且沒有一輛汽車進入美國最不可靠的 10 款汽車之列。得分 5/100 的現代 Kona EV 名列榜首。相反,混合動力和 PHEV 車輛以 78/100 的平均分擊敗了競爭對手。毫不奇怪,在該細分市場中代表最廣泛的品牌豐田以 72/100 的總體可靠性得分排名第一。豐田與雷克薩斯、寶馬、馬自達和本田一起進入前 5 名(降序)。《消費者報告》的結果引出了一個核心問題,是什麼影響了特斯拉(以及一般的電動汽車)與競爭對手相比得分如此之低?當普遍的說法是“電動汽車通常比汽油汽車更可靠”時,這個問題就變得尤其令人困惑。《消費者報告》的分析只解決了這個問題一次,並指出“隨著越來越多的電動汽車進入市場,汽車製造商生產的每種車型數量越來越多,我們發現其中一些汽車在電池組、充電系統和電機方面存在問題驅動系統。雪佛蘭 Bolt、福特野馬 Mach-E、現代 Kona Electric 和大眾 ID.4 的車主都報告了其中一些問題。”可能困擾特斯拉的另外幾個問題包括構建質量和軟件問題。眾所周知,特斯拉存在質量控制問題,這肯定無助於其可靠性得分。與此同時,隨著特斯拉試圖提供最前沿的軟件創新,他們無疑遇到了比汽車領域常見的軟件問題更多的軟件問題。雖然這些問題通常可以通過更新和技術支持快速解決,但它們很容易導致特斯拉表現不佳。展望未來,特斯拉顯然需要繼續致力於提高 QC 和總體可靠性。說“特斯拉需要增加產量”很容易,但如果以可靠性為代價擴大產量,消費者將付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