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簡人力日產汽車傳在泰國削減或轉移1千個工件崗位
日本的日產汽車(Nissan Motor)因為縮減在東南亞的生產,將在泰國裁減或轉移大約1,000個工作崗位,這是日產最近宣布的全球精簡人力計畫的一部份。
日產汽車:約1千名美國員工接受提前退休 | Anue鉅亨 - 歐亞股
知名汽車品牌日產(Nissan)公布第二季財報,獲利暴跌數據震驚全球,淨虧損逾 93 億日圓(約新台幣 18 億元),與市場原估獲利逾 490 億日圓差距極大,也遠低於與去年同期的 1907 億日圓。
4 月到 9 月上半年度淨利為 192 億日圓,而去年同期為 2962 億日圓,獲利暴跌 93%。Nissan 為應對當前財務壓力,宣布進行大規模裁員,預計大裁全球 9000 名員工,約占總員工數的 6%,以減少成本支出。
除了大裁員外,Nissan 執行長內田誠(Makoto Uchida)表示,將自願減薪 50% 以示負責,並強調公司將實施「緊急措施」以重振業務。Nissan 全球生產力將削減 20%,並減少 3000 億日圓(約新台幣 620 億元)的固定成本和 1000 億日圓(約新台幣 200 億元)的變動成本。
日產汽車發生何事 ?
美國人不買電車 ?美國人對於電動車的購買意願下降中
中國車便宜, 未來是電動車世界,是中國強項
2024/11/24
長安汽車:80%中國品牌恐出局
2023/12/10
馬斯克:未來十大車企是特斯拉和9家中國車企
2024/10/21
美國汽車業有多慘? 馬斯克感嘆:只剩這2家沒破產
『目前缺車較大的是ePOWER純電車,單色等待期約9個月至1年,雙色需18個月』
『2月14日前預售期間首批配額600台「預售即完售」,累積至4月熱銷接單已超過1500張,待交訂單約1300張,已積極向日產爭取追加配額中,目前已追加到300輛,配額較少主要是因為全球晶片仍不是太足夠』
+ Q50 ,JUKE 數量不多, 最後倒數
這樣怎麼賺錢 ?
交車交不出來,客戶都不把握,趕快生產交車,那還要裁員 ? 很矛盾。
都賣太少了,收入不夠,買車怎麼還要拜託給配額,捨不得賣車?
那就裁工程部吧,INFINITI 車款一直停產,新款式斷層好幾年,Q60, Q50將結束, Q70 QX70 Q30停好幾年了,TEANA 沒下一代,TIIDA 停產,LIVINA停產, FUGA 停產, MAXIMA 停產,QUEST停產, 那還要做嗎?
taiwan2008 wrote:
精簡人力日產汽車傳在...(恕刪)
過往美中關係好,大陸開放後,經濟起飛。
全球車廠全數湧入亞太區這個最大經濟市場中。
當年入場搶多大的餅,現在就重傷有多重。
這是沒辦法的。
例如德國汽車,大陸是支撐其工業命脈主核心,連賓士等設計開發重心也早於2012就轉移到大陸設計開發。
這個最大市場潰堤,生意做越大,就越慘,只有一個慘字。
過往日系車,例如本田在大陸市場一年約超過150萬輛,現在下行剩50~60萬輛左右。
日產也是上百萬的銷售數規模,現在已經不單是下行,日本方使盡吃奶力氣鬥垮法國雷諾方派日救世主-前日產高恩後,日產因內鬥等損耗,雖然主導權主要回歸日方,但集團也可以說是迅速瀕臨解體、市場快速萎縮。
亞太主要大陸市場崩潰,日本當地也下滑、歐洲市場現在亂得很、美國市場也失守的話,基本就面臨數百億美元/年虧損的財政赤字,一朝幾乎回到日產破產的局面。
日企也不僅僅汽車業困頓,3C電子產業也面臨崩解中。
而且現在這些廠商即使轉移到東南亞,也已經太晚。
因為台、日企如現在才往東南亞跑,陸企也是舉整個供應鏈,跟著台商往該處去。
跑去越南、印尼設廠,工廠旁邊仍然跟在大陸崑山等地,還是一個樣,陸廠就開在周圍。
他用整個供應鏈一起+價格競爭,還是繼續廝殺下去。
很多台、日企受不了,就趁工廠現在還有價值,陸企想獨大願意收,果斷就賣了。
前陣子台灣十幾億電子廠就是這樣處份掉,台灣也直接關廠,幾百名員工全部資遣。
這都是過往日本、台灣電子產業仰賴中製,大量轉移左岸。
面臨美中抗爭後,經濟封鎖,企業營商必然在政治風暴中殞落。
沒有提早轉移的,大概率都要看未來10年能否縮衣節食存續下去,不然品牌都會成為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