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mba wrote:
果然toyota是懂...(恕刪)


買Toyota的一個重點是
品質好故障少
不是每個人整天都在飆車
還有喜歡修車的樂趣~

買車是源自於修車的熱愛!

我家一台RAV4
買了五年
沒出過任何問題
小毛病=0

Toyota這種買菜車
不就是要好開好上手
品質好不顧路不出任何問題
每天上班不出問題
大部份人要的就是這個~

我也在美國上班過
每天開車幾十miles
一出問題很麻煩
要租車
還要人載去拿

品質穩定對於一般人來說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我家都買日系車~
心的通透 並非沒有雜念 而是明白取捨

nerudaliu wrote:
BJ4PO個冷門車 ...(恕刪)


你這台車也是 Torsion beam axle
最大不同點是在彈簧跟減震筒分開

前面有人問個這個問題
我順便回一下
基本上來講會這樣設計是因為減少對車室空間的影響
對操控來講沒多大差別
jimnychu wrote:
Sway bar 有必要一定要加嗎?

不要用偷配備來模糊 Sway bar 的功用

Sway bar 除了穩定側傾外

也加強的了懸吊系統的硬度


神車加了 Sway bar 還比VW側傾嚴重 懸吊偏軟

台灣人比較喜歡 神車加了 Sway bar 軟調而已


汽車底盤 應該強調的是剛性跟操控性

神車光這2點已經輸一些國產很多了...(恕刪)


在九代 Corolla (首代 Altis) KZ 就嘗試在 1.6 偷掉這一根了~
以這樣薄的鋼料一定要加這 根 的!
arteriole wrote:
所以拜託平常喜歡競速...(恕刪)


都有車手開ALTIS跑龍潭當場被嚇到了

4台對拼只比CIVIC慢...一堆人始料未及
我看改天真的要連馬3跟FOCUS.再加一台GOLF抓下去試,鄉民才會服了

多連桿也不一定硬

要硬找貨車底的,鋼板懸吊保證比充血還硬

pocoGT wrote:
都有車手開ALTIS...(恕刪)

s5 turbo: 表示 大家從頭到尾都沒有關注我
在龍潭也是號稱第一 也是同樣的底盤設定
鳥腿比雞腿

簡直就是簡化製程設計

後來發現不足才加上補強桿

不懂車的人眼睛都看的出來

Dwing wrote:
張飛打岳飛?本樓討論...(恕刪)
(T牌A車)扭力桿式拖曳臂懸吊附防傾桿跟(V牌G車)扭力樑附防傾桿,
先天的設計幾取向就不同,
所以無法評比誰優誰劣,
路試可能才能感受箇中差異!
"歷史只是一個普遍被同意的謊言" ---拿破崙·波拿巴
gmokkk wrote:
s5 turbo: ...(恕刪)


龍潭也拆掉了,現在要去屏東

老CORONA 4輪獨立懸吊還是軟趴趴...換過之後開起來跟別台車一樣
看起來樓主人應該是在美國,不禁讓我覺得這篇文真的是一點意義都沒有

網路上聽說的全不談,不知道樓主有沒有開過國瑞(不是豐田喔!)的車?
我的親身經歷,不必拿歐系車出來,自己比自己,同一代的Altis,國瑞跟加拿大生產的開起來絕對不一樣
第二代的國產Camry在高速公路切換車道時慢半拍、頭尾不同步的反應實在很難說服我國瑞的造車水準跟世界同步
康康表示躺著也中槍,趴著也中槍,躲起來還是中槍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4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