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cpine76 wrote:
2012年中以後就...(恕刪)


h大近來可好,我是轉換跑道好幾年了,所以就沒有太常上來,感謝h大關心~

gladiator wrote:
h大近來可好,我是轉換跑道好幾年了,所以就沒有太常上來,感謝h大關心~
有聽您說過會去大陸發展,希望一切成功如意。

那一天是在手機看見您回文,還以為是舊回文,看見您回文很是開心。
看到某些言論,覺得有趣
汽油車剛發明時,大家還不是說
「加油站不普及,一點都不方便!煤碳家家戶戶都可以放,方便多了。」
「汽油會燃燒啊,多危險啊!煤碳可以隨便堆,多安全啊」

氫氣鋼瓶,說不定你家旁邊的工廠就一堆
更別說家家戶戶的瓦斯鋼瓶、滿街跑的瓦斯車
還有馬路底下一堆的石化管線



之前的消息是,和泰早就表明積極引進
未來若法規允許,會先在全國toyota原廠設置加氫站
請問是設置加氫站方便還是在公寓地下停車位設充電樁方便?我認為是後者。

氫氣站還有氫氣傳輸的問題,你希望你家附近有氫氣管線經過嗎?還是氫氣槽車一天到晚從你家門口經過?

再想想,氫燃料電池比純電車多了一個燃料槽和反應器,哪一個比較簡單?維修保養的成本和難易度誰比較高?

大家一直有個錯誤觀念,充電要很久。但是接下來的電動車充一次電都是以300公里的續航為目標,打個折算200公里好了,各位一年有幾次一天開超過200公里?回到家充電一個晚上隔天就充飽了,再也不用繞去加油站排隊吸油氣。晚上充電又是離峰費用,發電廠也有多餘的電力可以供給。

就算出遠門旅行好了,開了200公里吃個點心休息一下也是應該的,將來大電流的快充站會越來越多,半小時充個150公里的技術已經在其它國家實現。
boeing7e7 wrote:
請問是設置加氫站方便還是在公寓地下停車位設充電樁方便?我認為是後者。

氫氣站還有氫氣傳輸的問題,你希望你家附近有氫氣管線經過嗎?還是氫氣槽車一天到晚從你家門口經過?

再想想,氫燃料電池比純電車多了一個燃料槽和反應器,哪一個比較簡單?維修保養的成本和難易度誰比較高?

大家一直有個錯誤觀念,充電要很久。但是接下來的電動車充一次電都是以300公里的續航為目標,打個折算200公里好了,各位一年有幾次一天開超過200公里?回到家充電一個晚上隔天就充飽了,再也不用繞去加油站排隊吸油氣。晚上充電又是離峰費用,發電廠也有多餘的電力可以供給。

就算出遠門旅行好了,開了200公里吃個點心休息一下也是應該的,將來大電流的快充站會越來越多,半小時充個150公里的技術已經在其它國家實現。


運輸我想不是問題。
只要把「氫氣」兩字改成「瓦斯」或「天然氣」,就會發現日常生活中,這種高能高壓的流體燃料,早就在我們身邊運輸傳送。
如果要換成氫氣,只是相關的傳輸設備需要做升級而已。

Mirai這台其實也是源自Prius HSD的系統混動車。只要把ICE換成FC,就會瞭解其運作原理。

維修基本上也沒多少要特別維修保養與耗材,且燃電屬循環封閉架構,且運作溫度比引擎低(以Toyota這塊燃電來說),需要的保養很少。
頂多就定保時,技師注意一下中介質的量,還有在極高里程時(比如說每50萬公里。這只是舉例,不是Mirai實際數據),測量觸媒需不需要因效率降低而得更換或做還原而已。

至於燃料槽,就鋼瓶啊,瓦斯車用的那種的升級版。

另外如果放眼未來,電動車充電不會是問題(已經有很多充電速度遠大於鋰電的新電池正在研發中)。
問題是以國家角度來講,大量電動車加入用電行列,其實會有嚴重副作用。
原因是一台電動車日常通勤所需的電力,已經是一般家庭一日不計空調所使用電力的數十倍。

換句話說,如果電動車大量上路,以國家的角度來考量,最大的問題不是哪裡可以充電,而是

1.電要從哪來?因為明顯需要至少現行數倍的供電備載容量。也就是說,請沒有懸念的再多蓋一大堆發電廠吧
以台灣來說,目前只剩火力跟核電可以選擇,而兩個都是爛方案...
還有要蓋在哪裡也是大問題。就算蓋在太平洋,想還是會引來一大堆的抗議吧...

太陽能發電的話,現在轉換率還太低,也就是說要有很~~~大片的土地放集光版/光電版才行。在台灣,這很困難。
環頻第一關就可能直接卡了 XDD。(為了環保發電,結果被環評卡擦 XDD...)
而且我絕對相信會引來很多的人來拉布條抗議,說這些東西會污染環境,要求停止安裝XDD...

風力的話,跟太陽能一樣也是土地問題,還有要找到適合的地方,一年四季隨時都有穩定的風才適合。

至於中國大陸那種人口大國就更甭談,先來50座核電廠,不夠再跟主席說

2.要怎麼把這麼多的電,輸送到需要的地方
滿天都是高壓電線?? XDD

3.如何避免浪費。
現在的發電機制,假設需要100GWh電力,那發電廠總和起來,會持續發出105GWh或更多的電力來應付需求。
但問題是用電實際上有白天尖峰與晚上離峰兩個主要時間帶,也就是說白天可能的確需要100GWh,但到了夜晚,只需要20GWh的電量就夠了。但發電廠無法這樣快速動態調整,105GWh 24hr一路連續到底(除非遇到有機組歲修,才會把一機組-比如說30Ghw抽走),多發出來的電量就浪費了,無法儲存回收使用




而且說真的,把能源使用大多壓注在單一能源,也就是電力上,風險是會提高的。
311大地震大家應該還有印象,當時日本災區因為大規模停電,結果就有災民即使收到米等賑災物資,也無法炊飯用餐 - 因為沒有電,電鍋、微波爐跟電熱水瓶無法運作!瓦斯?很多家庭早就換成IH了....

這也是後來有些日本當地的車子,會開始在車上裝設100V的插座,可供一般與急難時,能供電給電鍋使用的原因。
(乍看DM很好笑,用車子供電煮飯?不過真的遇到緊急狀況時使用到的話,可就笑不出來了)



不過氫動能車也不會有問題嗎?我也覺得現在言之過早。
大量上路的狀況下,大氣中的水成份也會提高(跟現在二氧化碳一樣),極有可能也會進一步干擾到氣候的運作。

但短中期(30-50年內)來說,氫動能車是一個不錯的排碳車替代品,這一點沒錯,並且可以幫人類爭取多一點的時間,把核融合發電商轉,以及做完智慧電網系統的升級,讓電動車有更大的發揮空間。

當然啦,如果這中間有人有辦法把Mr. Fusion,甚至是科幻片常見的teleporter實做出來的話,我想又要引發另外一次移動革命了吧(笑)
hcpine76 wrote:
有聽您說過會去大陸發展,希望一切成功如意。

那一天是在手機看見您回文,還以為是舊回文,看見您回文很是開心。


感謝h大您的關心,因為前幾年很忙,忙到覺得自己快虛脫了,今年開始不若之前那樣忙碌,剛好喘口氣上來推一下h大的好文~
燃料電池是氣轉電的發電系統, 優點是乾淨且易於作分散式管理, 競爭對象原則上是集中型的火力發電或核能發電等. 而純電動車用的是蓄電池, 需上述設備所發的電來做充電後使用, 所以其實是可以兄弟互相幫忙的. 只是現階段弟弟的充電速度及容量還不太好, 哥哥直接跳出來做直接的車用能源, 其實將來只要充電材料或方式再大幅改善, 燃料電池再退居幕後專心發電也是對環境很好的
jackypdc wrote:
燃料電池是氣轉電的發電系統, 優點是乾淨且易於作分散式管理, 競爭對象原則上是集中型的火力發電或核能發電等. 而純電動車用的是蓄電池, 需上述設備所發的電來做充電後使用, 所以其實是可以兄弟互相幫忙的. 只是現階段弟弟的充電速度及容量還不太好, 哥哥直接跳出來做直接的車用能源, 其實將來只要充電材料或方式再大幅改善, 燃料電池再退居幕後專心發電也是對環境很好的


氫燃料電池的副產物是水跟熱,
氫燃料電池車所排放的水透過霧化器變成細小水分子,
散播在空氣中,將可有效降低城市中的溫度,

如果未來氫燃料電池成本下降,
工廠,社區都使用這設備自主發電,
而且電力是可隨需求自主調整供應,
對於核電廠跟火力發電廠的需求降低,
對於環境保護也有很大的幫助,


內文提到美國跟加拿大
以美國和加拿大為首的北美向來是能源領域的領頭羊,也是主導能源趨勢的先鋒部隊。近年來美東面對北極風暴,美西卻年年缺水,加快了美國政府與企業的解決速度,例如為了降低碳排放量,絞盡腦汁地尋找替代能源並提出補助方案;以美國加州政府為例,規定車商在二○二五年前,銷售的新車至少要有一五%為零排碳汽車,並具體的推動十年內要興建一百座加氫站,不但如此,還讓韓國現代、日商豐田和本田在加州取得的零排碳車輛額度,銷售氫燃料電池車得到的額度是電動車的兩倍,並未讓特斯拉獨占鰲頭,這也說明了何以豐田回嗆馬斯克:FCV一五年在加州量產首期目標一萬輛,氫燃料電池發展速度將超乎預期,才是未來霸主。而Mercedes-Benz甚至預言:二○五○年將只有Full Cell(氫能)車!

下列文中提到世界各國發展氫燃料電池的狀況
特斯拉大漲,氫動力戲劇性演出

日本全力打造氫社會,推廣家用燃料電池
Prius3 wrote:
氫燃料電池的副產物是水跟熱,
氫燃料電池車所排放的水透過霧化器變成細小水分子,
散播在空氣中,將可有效降低城市中的溫度,


這其實有問題。
很可能(但我不確定)排放出來的其實是氣態的水蒸氣,也就是說並不會再有液態水汽化同時的會有的吸熱反應。
如果的確是這樣,那反而要注意當濕度增高,可能反而導致的其他問題。
比如說氣候改變,或是都會區反而造成體感溫度進一步飆高的問題。

而且以都市來說,大量氫燃電車取代傳統內燃機車輛的話,由於空氣中的濕度會有相當程度的提昇,對都市熱島效應會是加分還是減少,這都還有待觀察。

PS:目前要降低都市溫度,有兩個最有效的方法。
一是讓河川做好整治,變成親水淺灘方式流過都市。
二是做好大規模的都市綠化,大幅提昇綠建築與植被在都市內的比例。像台中草悟道誠品外牆,就是很好的一個例子。

PS2:有興趣的話,各位閒暇之餘可以稍微關注一下iTER (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國際核融合實驗反應爐)計畫目前的進度。(尤其是電動車愛好者)
目前已經進入主體建築建造階段,預定進度會在2020年開始首次電漿實驗。

iTER一旦順利成功完成實驗,那商轉核融合反應爐也就快要成真,屆時人類終於可以把核分裂跟火力發電廠丟到歷史教科書理了。
明月下的清風 wrote:
這其實有問題。很可...(恕刪)

駕駛座左前方有一個"H2O"按鍵,按下去會排出液態水
那個按鈕的主要用意是"炫耀",因為水滿了也會自動排水
當有朋友問你"阿不是說會產生水嗎?在哪?"的時候,按下去水就來了......
只是從車尾底盤排水還是有點醜就是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