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始試駕這輛Toyota Noah之前,先讓我分析一下當今的市場現況:MPV車款在台灣市場的豐富度雖然不及SUV或是跨界休旅車型,但必須說一直都有穩定的客群以及成長幅度的空間;其實早期SUV車型為何受到歡迎,正因為相較於傳統房車擁有更佳的空間機能,同時搭上假日開車出遊的風潮,SUV(或是跨界休旅)躍升為台灣市場最受歡迎的產品。
然而消費者的口味與需求總是與時俱進,身邊也不少朋友原本還在觀望七座SUV,最後卻默默入手了MPV車款;仔細想就會發現,好像不是每次出遊都會前往艱困地形,四輪驅動與高底盤設定總是備而不用,而且車身重心較低的MPV車型,對於後座乘客的舒適度而言還是比較親切一些,所以MPV車型近年在台灣市場陸續推出了不少新產品,以國產車為例就有Hyundai Custin以及MG G50 Plus,雖然從市場銷售數據看來,兩車掛牌數量相加頂多就是每月500~600輛左右,為何我會說市場仍有成長空間呢?
這個關鍵就是Toyota Sienta,自2017年於台灣上市以來,前幾年都有年銷量破萬的表現(表現最好的是2018年共銷售15,699輛);然而在2021年之後,跨界休旅車躍升為市場主流,加上Sienta並沒有隨著日本市場的腳步進行世代交替,所以在2025年停止生產,現今只剩下零星的庫存仍在銷售;或許有人會說,Sienta的銷售表現並不如和泰汽車當初預期的目標,我想主要的原因在於Sienta的車格較為緊湊、空間機能並沒有發揮MPV車款最大的優勢,加上後續未能升級Level 2駕駛輔助系統,以及未有Hybrid油電動力等因素有關;但當初曾創下的年銷量逼近1.6萬輛的成績,正是我認為國產MPV車款仍有銷售空間的考量點之一(但售價也是關鍵就是了)。
近期的一則產業界報導倒是引起眾多聯想,也就是這篇去年就傳出的消息:Toyota將在台灣生產Noah/Voxy兩款熱賣級MPV|和泰汽車導入國產的機會有多少? 簡單來說,Toyota Noah與Voxy這兩輛日本市場的主力MPV車款,自2026年起將會轉移部分產能到台灣生產,畢竟國瑞汽車也曾經生產過專銷往中東市場的Corolla Altis 2.0,因此將產線轉移到台灣也不代表這輛車絕對會在台灣上市,但隨著Sienta車系停產,加上國內MPV市場逐漸茁壯的趨勢看來,和泰汽車絕對有評估引進Noah或Voxy車系的機會。

前言分享完了,接著就進入主題,介紹本回試駕的Toyota Noah;其實在2017年的時候,我們也曾經來到日本試駕上一代Toyota Noah,當時對它的空間機能以及日常實用性的表現都留下深刻的印象;而Noah車系推出自今已是第四代車型,與我們先前試駕的第三代車型相比,最大差異在於新一代Noah採用TNGA平台(由Corolla車系的GA-C平台為基礎修改),而且車寬設定也由前幾代車型的1700mm以下增加至1730mm,並導入更齊全的主被動安全以及駕駛輔助系統。
從整體造型看來,第四代Noah與上一代車型的設計風格相似,並延續稍窄的車寬搭配高車身的樣貌,其實這樣的造型普遍出現在日本廂型車款上,包括尺寸緊湊的K-Car,或是各家的主力MPV車款都是這樣的設計,對於停車便利性以及市區行駛來說更符合多數人的需求,同時還能保有充足的車室空間。

第四代Noah的車頭造型與上一代車型的風格類似,亦可說這就是專屬於Noah車系的家族風格;以細長型頭燈與中央水箱罩相連,下方則是與車身同色的橫式氣壩柵欄(會因不同等級而有差異),藍色的車頭廠徽也代表本車搭載了Hybrid油電動力。
目前日本市場所販售的Noah共提供琳瑯滿目共18款車型,包括搭載1.8升油電動力系統的Hybrid車型以及搭載2.0升自然進氣引擎的汽油版車型,其中又劃分成四輪驅動與前輪驅動,另有七人座與八人座的規劃,也就是說可以依造車主的需求挑選最適合的車型;而我們本回試駕車型為Hybrid X 2WD八人座版本,屬於Noah車系較入門的等級,日本當地售價為318.23萬日圓(約台幣64萬元);另外還有等級較高的S-G以及S-Z車型(頂規等級售價為414.92萬日圓,約台幣83.5萬元),其配備項目以及外型設計細節也會有所差異。

身為Noah車系的入門等級,原廠僅配備包覆塑料材質輪圈蓋的鐵圈,配胎規格為經濟取向的205/60R16,這與現今許多新車直上18吋以上胎圈配置的風氣大相徑庭,即使是頂規版本的Noah也「只有」搭載17吋胎圈。

與高車身的造型搭配,就可以看出胎圈配置確實小了一些,但畢竟本車的產品訴求為追求車室大空間以及乘坐舒適度,之所以入手MPV車型,車主們應該都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

這個尾燈組的造型讓我想起上一代Toyota Alphard,設計風格確實有幾分相像,大面積後車窗也帶來良好的車尾視野。

Noah的車身尺碼為車長4695mm、車寬1730mm、車高1895mm,軸距為2850mm,也是日本MPV產品的車身尺碼主流設定;各位網友應該也很好奇,要是與現今台灣市場幾款售價較親民的MPV車款相比,其車身尺碼差異如何?我們也幫大家做了整理:
Hyundai Custin:車長4950mm、車寬1850mm、車高1734mm、軸距3055mm
MG G50 Plus:車長4825mm、車寬1825mm、車高1800mm、軸距2800mm
Citroen Berlingo:車長4753mm、車寬1848mm、車高1846mm、軸距2975mm
Ford Tourneo Connect:車長4868mm、車寬1855mm、車高1846mm、軸距2970mm
進行簡單比較之後,就可以看到Toyota Noah擁有最高的車身高度,但車長與車寬並不見得能佔到便宜,主要還是產品開發之初為了日本市場當地所需,但究竟空間機能的表現如何?我們實際試駕體驗跟大家分享。

車艙設計採用相當多的懸浮式概念,藉此帶來更出色的空間機能,此時手上的手機、飲料、皮夾等都不用擔心沒地方放;坐進駕駛座的時候,第一個感覺就是視野相當棒,連同兩側大面積三角窗,能更清楚地掌握車身周圍的動態。
駕駛輔助系統部分,Noah搭載TSS 3.0系統,整合了前方預防碰撞及自動煞車系統(可偵測行人、自行車、機車)、十字路口偵測及自動煞車系統、緊急狀況操控輔助功能、低速時加速抑制功能、前方路口交通警示功能、主動駕駛輔助功能、道路標誌輔助功能、車輛起步延遲通知功能、全速域ACC主動巡航跟車功能、變換車道輔助功能、先行車輛偵測功能、彎道速度抑制功能、主動車道維持功能、車道偏離警示功能、駕駛異常救護功能、自動調整燈光系統(中高規等級才有配備)、自動遠光燈切換、盲點偵測功能(中高規等級才有配備)等。

本回試駕車型雖為入門等級,方向盤並未以皮革包覆,但兩側仍搭載齊全的控制按鍵,坐在駕駛座操作各項功能也很就手,未出現摸不著頭緒的狀況。

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到前三角窗真的很大,並非那種「雞肋型」的三角窗設計,對於判斷車輛前方視野頗有幫助。

儀錶板採用傳統式設計搭配中央的4.2吋液晶螢幕,高規等級則是搭載全數位儀錶板。

方向盤兩側的控制功能,右側為操作ACC車速、與前車距離的控制按鈕為主。

左側按鈕可操作儀錶螢幕選單、音響音量、接聽電話等功能。

試駕車搭載8吋中控螢幕主機,具備導航、多媒體播放、藍牙連線、無線Apple CarPlay與Android Auto功能。

空調系統為單區域恆溫控制,操作邏輯也很簡單。

排檔座的位置對於駕駛人來說很容易操作,一旁還設置了電子手煞車、Auto Hold功能、駕駛模式切換等按鈕。

副駕駛座前方的置物空間容量不小,前方還有一處掀蓋式置物空間。

除了儀錶台兩側的置杯架之外,前車門下方也有容量不小的置物空間設計。

駕駛座上方除了閱讀燈之外,也可在此操作兩側電動滑門的啟閉功能。

中央鞍座規劃了置物空間、雙杯架以及置物盒;在我試駕的過程中,完全不用擔心飲料、零錢、手機等小物品沒地方放。

入門等級的試駕車搭載織布座椅並採用手動調整功能,座椅本身的支撐性還不錯,兩張座椅也都配置內側扶手以增加乘坐舒適度。

側滑門開口的面積相當大,加上相當低的開口高度,對於乘客上下車都很便利,這也是MPV車型的優勢之一。

車門旁的扶手也是提升進出車輛便利性的實用配備之一,而且這組扶手還兼顧各種身高,對於家中長輩或是小朋友上下車都適用。

第二排座椅採用三人座規劃(八人座車型),可以從照片看到高車身的設計帶來極佳的內部空間,第二排座椅還具備椅背角度調整、座椅前後滑移等功能,能帶來各式各樣的機能變化。

前座後方還配置了折疊式餐桌,同時附有飲料固定座,避免車輛行駛時打翻飲料罐。

中央鞍座後方規劃了兩組Type-C插孔以及交流電插座,後座出風口則是設置在車頂。

後座底板可說是相當平整,提供充足的腳部活動空間。

後座空調系統並不能控制溫度,主要就是調整風量。

後座遮陽簾對於MPV車款來說也是很重要的配備之一,Noah則在兩側滑門都配置了手動式遮陽簾。

第二排座椅的椅背採用6/4分離,椅背傾斜度可依照乘客的習慣或需求進行調整。

我來示範第二排座椅的乘坐空間表現,前方駕駛座是我的習慣坐姿,可以從照片看到第二排座椅的空間表現相當優秀。

透過第二排座椅旁的拉柄,可以調整座椅角度或是快速前推,能讓第三排乘客更便利地上下車輛。

第二排座椅前後滑移空間相當大,如果第三排座椅的乘客覺得空間不足,就可透過第二排座椅滑移功能調整至適合的位置。

第三排座椅的造型就不如第二排座椅厚實,主要是為了收納方便以及節省空間,而第三排座椅其實是三人座規劃,中央座椅的頭枕則是收納在行李廂旁。

若將第二排座椅退到最後方的位置就會頂到我的膝蓋,但將第二排座椅稍微向前推一點就還可以;坐在第三排座椅時,坐姿會顯得比較挺直,還好是頭頂空間還不錯,但如果要按照原車的規劃乘坐三人就會比較吃力,兩名成人的話就還可以。

標準狀態下,Noah的行李廂空間仍有不錯的表現,尤其是高車身的設計便能載運較長或較高的物品,行李廂開口距離地面有僅有500mm,對於放置或拿取物品也更輕鬆;另一方面,若搭載電動尾門的車款,Noah則是將電動啟閉功能的按鈕設置在車側後方的位置,也就是說駕駛人或乘客可以在車輛旁操作尾門啓閉,甚至可以自由控制尾門開啟角度,這對於停車位置較狹窄的狀況相當方便,也不用擔心尾門開啟撞到後方車輛或牆壁的情形。

第三排座椅收納採用側收式設計,這在日系MPV車型中相當常見,可藉此節省座椅收納後的空間,操作方式也很簡單。

如果將第三排座椅收折,再將第二排座椅退至最前方,此時Noah的行李廂空間相當寬廣,直接放入好幾台自行車也都沒問題。

第四代Noah的動力配置共有2.0升自然進氣以及1.8升油電混合動力兩種規劃,本回試駕車型正是台灣市場相當熟悉的這款油電混合動力,其引擎本體的最大動力輸出為98ps/14.5kgm,搭配可輸出95ps/18.9kgm的電動馬達;雖然帳面動力數據不是很亮眼,但出色的省油表現正是這套動力系統的專長,根據日本原廠所公布的數據,其平均油耗表現為23.4km/L。

這次試駕的行程從東京市區出發,前往位於箱根附近、當地車友十分喜愛的小田原收費公路,除了可以舒適地自駕兜風之外,也可在海拔1000公尺左右的山上飽覽富士山、蘆之湖、箱根群山、相模灣與伊豆半島的景色,可說是自駕前往箱根不可錯過的景點之一;知名的競速動畫「MF Ghost」其中的競賽場地之一也是以此為背景。

所謂的付費公路也就是當地俗稱的「有料道路」,一般小型車輛只要通過這個收費站都要繳交900日圓的費用,也常吸引許多熱愛開車兜風的車迷前來朝聖。

小田原付費公路最著名的就是接連的高速彎道,以及直上海拔1000公尺的連續爬坡,對於以家庭使用為訴求的Noah來說,似乎顯得較為嚴峻;但其實若以輕鬆兜風的心情看待,Noah面對連續爬坡的考驗還不至於感到無力,只是看著前方儀錶板好不容易沿途累積超過20km/L以上的平均油耗數字持續下降感到有些可惜,而這套動力系統在全油門加速時聲浪會比較明顯,加速力道則是平穩輸出未有強勁的衝刺感;但整體而言,我認為Noah的動力表現已能符合日常多數需求,尤其是回到市區道路或是在高速公路定速巡航時,平順線性的油門反應,才是最符合本車個性的駕駛風格。

抵達小田原付費公路的頂點,這裡有一座休息站可在內用餐或休息,周遭也有不少拍照景點;由於我們這次試駕的時間並不是假日,所以沿途的車輛不多,整體是相當舒適愜意的狀態。

雖然不是假日,但還是有不少喜愛開車的車迷前來舉辦小型車聚。

雖然天氣還不錯,但當天雲層較厚,富士山躲進雲層中看不到了。

乘坐舒適度仍是Noah的拿手項目,在市區行駛時,可以感受到底盤的回饋相當柔和,通過起伏路面時也能感受到良好的震動吸收能力,只不過高車身的設定,面對連續彎路時難免產生明顯側傾,但我認為只要油門與煞車的控制得宜,並不會讓後座乘客感到心驚膽跳,同時也能保有足夠的底盤穩定性,相較於多年前我們試駕的上一代車型,其實可以明顯感受到車身紮實度有進步,行駛時的隔音表現也是令人有感。

其實每次來到日本,看到滿街的Noah、Voxy或是Nissan Serena,都有一種感覺:要是這些車能賣來台灣有多好,畢竟台灣都會區的車輛眾多,每次開車到停車場好不容易找到空位,但兩旁卻停著超寬的Sienna或是Carnival,有一種無奈感可能是也有相同遭遇的網友才知道;充分利用車室空間的Toyota Noah,無論是座椅機能或是置物空間的規劃都相當出色,而且還有便利十足的兩側滑門,其實我認為同樣邁向高齡化社會的台灣,如有家中成員搭車出門的需求,MPV車款會比SUV來得便利許多,接下來就看和泰汽車是否會藉由產線之便,規劃下個世代國產MPV車型的計畫了!
Toyota Noah Hybrid X 八人座 2WD 規格諸元表
引擎型式:直列四缸DOHC 16V油電混合
排氣量:1797c.c.
引擎最大馬力:98ps/5200rpm
引擎最大扭力:14.5kgm/3600rpm
電動馬達最大馬力:95ps
電動馬達最大扭力:18.9kgm
驅動方式:前輪驅動
變速箱型式:E-CVT
煞車結構:四輪碟煞
前懸吊結構:麥花臣
後懸吊結構:扭力樑
輪胎規格:205/60R16
車身尺寸:4695 x 1730 x 1895mm
軸距:2850mm
車重:1630kg
油箱容量:52公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