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hung wrote:
台鈴、不,應該是日鈴(恕刪)
本來我也是這樣想,但每個月看小老婆公布的機車銷售量數據,我一直懷疑,台灣理論上市場小,大家都說小,但事實上銷售量很驚人啊,看最近一期的表

兩陽一葉銷每個月售量平均三萬台,先不管這三萬台的銷售機種等級好了,就算是最便宜的也要平均五萬台幣以上,沒辦法台灣人很有錢的,現在主流機種沒個八九萬以上都上不了檯面,但我就抓五萬就好,夠便宜了,隨便算算每個月營業額就15億以上了,利潤多少可想而知,每月有如此營業額的市場,真的不值得開發?
當然這談論的是目前三大家的市場份額,並不是大餅一畫你就吃得到,問題是,目前台鈴1.9%的市佔就是太難看了,真的有重視這個市場的話,以日鈴的實力,就算強龍不壓地頭蛇,搶到10%應該都不過分,也別說台灣消費者對這個品牌的信仰不夠,所以10%會是天方夜譚,這樣話小阿魯怎麼解釋? Suzuki 這品牌在台灣弱勢很久了啊,但牛肉端出來,消費者眼睛是雪亮的,有小阿魯誰要要酷龍、T1啦,因此跟品牌形象一點關係都沒有,事實上Suzuki品牌形象一點都不差,但碗裡沒有牛肉招牌再亮也沒人想吃,市場很大聲的喊著要牛肉麵,你卻只賣牛肉湯麵? 然後店裡面擺滿牛肉麵節的冠軍獎杯、獎牌,阿人家就是要牛肉麵而已,很難? 所以唯一的問題是,1.9%這樣的數字,只有一句話能解釋:完全不把市場需求當一回事!
是嫌錢太多不想賺還是看不起這個市場? 算算看,兩陽一葉市佔平均各自將近3成來看都有最少15億營業額,換算成10%的話,就是最少有5億營業額,每月最少5億營業額不香嗎?!
小車的利潤才是最大的,高科技重機單價高銷售量又低,最明白這個道理的就是法務牌了,他家市佔率最高,尤其是低價車種,低價海量吃死你,講句難聽的,那些市佔率在兩陽一葉之外的,全都是兩陽一葉施捨的零碎,這邊完全不談什麼科技還國際品牌形象,就談本土而已,全部都被兩陽一葉屌打,談什麼GP競爭力還是高科技什麼鬼的還是70年代就做四缸、渦輪、市售最速通通都沒有用,那些東西我實在覺得在這些銷售量面前都是浮雲,之前看國外銷售,鈴木重機在歐洲的銷售也沒有很漂亮,雖然不致於吊車尾,差不多中段班,但我看那些銷售數字,這樣說吧,同樣的銷售力道,你在歐美賣一台重機,台灣這邊小車可能賣了100台,歐美賣一台重機再怎麼高利潤也比不過100台小車的利潤,又是光陽最懂得道理了,高端的車他端出來,說明他做得出,低端的車他狂賣,說明利潤他很在行。
或許鈴木海外銷售有一套,但我實在不覺得,那個海外銷售對比我舉的10%國內份額,每月最少5億的營業額,會是"微不足道"的數字,會是微不足道到不值得開發的數字。
再退一萬步好了,大家都說國內市場小,那山葉呢? 山葉在賽場上跟鈴木也是戰的很厲害,簡直像兄弟了,但在台灣這塊市場呢? 台葉屌打台鈴就等同於山葉屌打鈴木,為什麼這麼說? 今天台鈴是日鈴子公司,難道台葉就不是日葉子公司嗎? 既然一樣都是,怎麼日葉+台葉會重視這市場、這銷售量、這營業額,那日鈴+台鈴就不會重視? 這說不通吧?
串子裡我知道有人是鈴菌或鈴粉,但不能因為是鈴菌就無視這個現象,因為這個銷售量和市佔率非常不健康又不正常,之前有段時間忘了誰,常常po歐美機車銷售量,好像還有東南亞的,我觀察一段時間後驚訝的發現,台灣的機車市場其實一點都不小,島嶼很小倒是真的,但銷售量和營業額完全和這個島嶼不成比例,以兩陽的科技力量還能獨佔這麼久,要說他們在政府保護之下,我覺得現在也講不過去,現在大家競爭都是已經是平起平坐的,就看你有沒有本事端出來或嗅到市場風向而已,很顯然的,日鈴+台鈴就是不care,那不care的話,就必須說明海外的營業額真的"非常非常的大",但又無法解釋日葉+台葉也很重視這個"微不足道"的小市場,對吧,不合邏輯啊。
所以,說到底,真正的事實就是,不知道什麼原因,台鈴在這個市場只交出1.9%的成績單,非常混吃等死的成績單,我是鈴菌,我講話很實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