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起飆車風潮
1980年代起,因應都市計畫的施行,台灣各地新建許多寬廣道路,並且規劃日後用來擴張都市的重劃區。1985年左右,陸續出現許多甫從工廠下班的年輕人, 夜晚在新開筆直的道路上騎快車。這種情況到了周末及暑假,更加肆行。
1986年追風上市後,因為其馬力大、加速快、構造簡單,改裝潛力十分驚人。於是許多年輕人開始騎著追風競速,甚至進行地下賽車。如台北大度路、台中文心路、台南五期重劃區、屏鵝戰備跑道等,都可見其芳蹤。
1987年起,台灣飆車風潮進入白熱化階段,許多追風換上改裝排氣管及加大汽缸,在涼爽的仲夏夜群起狂飆。然而此舉造成不少人在飆車時,速度過快發生意外,又因為沒戴安全帽,導致頭部著地慘死。更發生過有追風閃避不及,失控撞上鐵牛車後起火,騎士當場斃命的悲劇。
除了追風以外,當時也有許多機車活躍於飆車熱潮,如:山葉DT125、光陽王牌HX135、三陽達可達、光陽名流及後來的水冷光陽名流150等。而警察也開始把取締飆車,視為每年重大治安任務。
當時改裝追風的方式五花八門,改裝品亦繁。除了配備全段加速管外,還換裝150CC甚至175CC汽缸。有人則把追風改成雙燈造型,或是拆下車頭罩以減輕車重,也有人換上模仿GP賽車的整流罩。
追風的對手
功學社之所以推出追風,就是要跟王牌一較高下。為了"公平競爭",追風也特意換裝135CC汽缸(不同於日本款RZ125)。此外,功學社替追風刊登的上市廣告,更處處影射光陽王牌(如馬力比較、變速比較、加速比較、油耗比較)。1986年追風問世後,各家機車雜誌如「風火輪」、「摩托車」,也時常拿兩台車相比,分別測試其加速與操縱性能。
事實上最能與追風匹敵的對手,也只有光陽王牌。許多騎乘追風的車主,一旦在路上遇到王牌,便開始相互挑釁。王牌雖然馬力略小(19匹),但憑藉著ATAC及較追風短 小的車身,實力也不容小覷。而追風王牌大對決,更是夜晚飆車的精采戲碼。
不過在加速與極速上,追風仍舊略勝一籌。而王牌HX135RS僅有五段循環變速,也較為遜色。雖然1987年推出的王牌HX135SS,配備了六段往復式變速及瓦斯避震,並改採本田ROTHMANS賽車配色,意圖扳回一城。但性能仍舊無法勝過追風。此外,也因為王牌ATAC閥不甚穩定(利用機械控制閥門),以至於在騎乘上反倒沒有追風順暢。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可以推就推,不可以推就閃,閃不過就躲,躲不過就拖,好過背黑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