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機車向來就競爭的非常激烈,民國55年底,登記有案的機車製造廠就多達40餘家,
因為二行程引擎構造簡單,又沒什麼專利不能模仿,買一台來完全分解,
只要外型稍有點不同就行了,不過真正有推出車款上市的頂多十幾家,
民國60年代實施排氣環保標準,又打趴一些車款沒啥佔有率,
不想繼續再砸錢提升相關技術能力的機車製造廠,
民國70年代臺灣機車主流分兩大類,一是歐洲技術的速克達,一是日本技術的打檔車,
速克達都是二行程鐵殼,當時騎偉士牌機車可非常拉風,紳士愛騎,
有點錢的年輕人也愛騎,紳士騎起來代表品味,年輕人騎起來方便把妹。
不過有很多年輕人騎著亂亂胚,遊魂就親眼看到一個白目年輕人,
騎偉士牌從內湖碧山巖上騎著下磨石子階梯,
他怎麼騎上去的不知道,只知道騎下來時摔的鼻青臉腫,
也看過騎超快在最內側超計程車的車,縫隙就那麼一點還硬超想耍帥,
結果偉士牌的大屁股先碰到路中間的安全島水泥護欄,再去碰計程車的車門,
然後失控機車同時磨擦安全島水泥護欄及計程車的車門,然後…
輕巧的塑膠殼速克達開始興起,笨重的偉士牌開始不受青睞,
跑起來可以追風的機車受到少年郎的喜愛,跑不快的偉士牌自然受到冷落,
鐵殼速克達製造商察覺情況不對,開始力圖振作,但時代潮流無法抵擋,
又無相關設備技術能立即轉型,生產符合潮流動向的機車車款,
因此鐵殼速克達在臺灣機車市場,從主流慢慢變成支流、細水流…
鐵殼速克達另一霸主比雅久,沉寂多時後獲得新資金技術注入,換人經營,
現在在台灣機車市場上還算有點名氣,不過市佔率和排名第四的台鈴機車有段距離。
歐洲技術趴下後,日本技術便成獨大,川崎 Kawasaki機車是日本四大機車廠之一,
不過川崎重工的主要業務是鋼鐵、造飛機,造船,機車只是一個部門而已,
早期在台灣的川崎機車外型雖普通,但可不便宜,因為堅固又耐用,
可是日本川崎由於對台灣市場不太重視,技術合作的臺灣製造商態度也很保守,
永豐工業雖偶有新車款推出,但幾乎都大同小異,反正都賣的很好,
直到石橋的雄獅出現後,情況才整個改觀,
因為雄獅的外型、耐用度都超越永豐工業的黑頭川崎機車,價格還便宜很多,
很自然的在銷售量上,石橋雄獅不但後來居上,甚至還遙遙領先,
永豐工業後來雖力圖振作,推出符合潮流的車款,但機車的品質不佳,風評很差;
日本川崎機車另一技術合作臺灣製造商百吉發工業,推出一些較新的車款,
可是市佔率一直拉不起來,就這樣川崎機車慢慢退出了臺灣機車市場。
三陽工業是臺灣第一家機車製造廠,與日本本田技研HONDA機車技術合作,
野狼125讓三陽機車站穩腳步、成長茁壯,
當時都是笨重的二行程機車,只有使用日本本田引擎的三陽、光陽,
是較輕巧的四行程引擎機車,自然有其利基的存在,
三陽工業也同時與日本本田技研合作生產HONDA汽車,讓三陽工業賺翻天,
不過在民國91年,因為理念不同與日本本田技研合作中止,這是翅膀硬了,
過去三陽機車的品牌英文是SANYANG,現在改為SYM,
雖然沒有日本本田的技術支援,但日本本田沒在台灣申請專利的都可以仿造,
直接仿造再稍微做點修改,不又是一台嚇嚇叫的機車,日本本田想告也沒轍,
三陽機車販售據點廣佈,品牌又深植人心,推出的車款也一直跟得上潮流,
所以就算設計不出全新的機車引擎,機車市場佔有率一樣數一數二。
與日本本田技研HONDA機車技術合作的還有一家,光陽工業,
光陽機車的車款走較年輕的風格,如風神系列,很受年輕人的喜愛,
民國84年與日本本田技研合作中止前,品牌英文用的就是HONDA,
技術合作中止後改為 KYMCO ,
民國89年,日本本田技研悉數出脫手中持有光陽股份,雙方合作正式停止,
沒有本田技術支援的光陽跟三陽一樣,還是仿造本田的機車,
不過光陽更青出於藍,哪廠牌車款賣得好,很快就也推出類似的車款搶市場,
遊魂沒瞎說,隨便舉兩個個例子,比雅久的HOT 50,山葉的JR 100,
相對於態度謹慎的三陽,光陽可是活力十足,機車敢先推出再說,
然後再修改的一再改款繼續賣,G5不就是最好的例子,
光陽一樣沒有設計出全新的機車引擎,以修改某部份零件製造出不同的引擎,
廣告打很大的戰斧引擎,其實就是改個斧型曲軸而已,
十幾年前的台鈴星鑑的引擎就已經使用斧型曲軸了…
現在廣告打很大的MVH,三陽便宜的GT 125一樣也辦的到,
光陽的車很有力、跑很快,比人強的的動力都是提高汽缸壓縮比來得到,
壓縮比提高可以得到更多的動力,為什麼國際上大機車廠都不這麼做?
因為壓縮比越高,汽缸、引擎承受的力量越大,引擎裡機件的壽命自然越短,
而最先出問題的幾乎都是汽缸部份,所以光陽的車吃機油的機率比別家車高,
什麼叫吃機油?機油潤滑引擎機件,同時讓熱平均於引擎內部,
機油不能過多,太多會讓引擎內壓力過大,把油封擠爆,造成漏油,
也不能太少,太少無法完全潤滑引擎內機件,會造成引擎內機件嚴重磨損,
正常情況是加入850ml的機油,洩出時不能少於800ml,
如果您的車進850ml,出600ml,那最好趕快去拆引擎,小錢不花一定要花大錢,
雖然日本本田技研悉數出脫手中持有光陽股份,但還是在日本人手上,
這就是為什麼都是柯副總出來打廣告,因為總經理是日本人不方便出面。
日本山葉最先與萬山工業簽技術合作,萬山工業製造的山葉機車,品牌英文就是YAMAHA,
萬山的RX機車很會跑,賣的也不錯,不過基於其它三大廠都同時簽兩個技術合作,
因此日本山葉又與功學社KHS簽了技術合作,功學社的品牌英文是KHS,
萬山工業經營者野心過大,在外投資太多又虧損掏空了萬山的資產,
讓萬山機車突然無資金運作而停擺,而功學社KHS機車卻開始銷量上篡,
雖然萬山機車又有新資金投入繼續經營,但市佔率已遠不如功學社KHS,
所以後來功學社KHS併購了萬山工業,成立台灣山葉,
讓功學社KHS異軍突起的是追風135,後續的車款也推陳出新,
日本山葉設計機車有其獨特風格,所以一直都是光陽仿傚追隨的主要對象。
台灣最先與日本鈴木機車簽技術合作的是鈴木工業,品牌英文就是SUZUKI,
鈴木機車很有力耐用,市佔率一直不錯,那個時代載重用車都是二行程引擎,
車款的外型也都大同小異;
台隆工業生產石橋機車,品牌英文是BS,後期加上台隆發音的英文,
石橋機車風評也不錯,雄獅125開始銷售後,引起日本鈴木機車的興趣,
很快的就簽下技術合作,然後就出現一個怪現象,車身是SUZUKI,
椅座都打石橋機車,廣告上也是石橋機車;
日本鈴木機車同時技術支援鈴木機車、石橋機車,態度上算很公平,
可是鈴木工業的車款聲色就是拉不起來,石橋機車卻有很多經典車款,
如蘭蒂50、天箭90,在時不我予之下,鈴木工業被台隆工業並併購,成立台鈴工業,
台鈴生產的車從來都不是主流,因為經營者太過保守,
沒有像兩陽一葉勤做積極做廣告促銷,也沒有適機掌握市場脈動,完全與市場脫節,
使得販售據點持續減少,日本鈴木設計的機車有一定的實力,國際大廠不是混假的,
台鈴能一直苟延殘喘的主要因素,是將日本鈴木在日本推出後的車款引進台灣生產,
雖然都跑沒很快,但耐操耐用,讓台鈴的車一直有固定的支持群,
以前日本鈴木在台鈴持股20%,現在就如同山葉一樣成為日本鈴木的子公司,
日本鈴木為節省成本,就將250cc(不含250cc)以下的研發製造都放在台灣,
所以現在台鈴裡有很多日本機車設計技師,
日本125cc佔用率最高的Address V 125,就是台鈴生產後再運回日本銷售。
http://tw.myblog.yahoo.com/kuomojo/article?mid=4916&page=1#5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