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要跟大家探討的車輛大燈問題,讓大家仔細回想你有沒有在夜晚騎乘或是在隧道內會車時,對向來車的瞬間遠光燈或是近燈角度過高的強光影響,會讓你瞬間看不清車前狀況導致意外可能會產生。但若是後方的機車騎士或是汽車駕駛開著遠光燈照射到自己的後照鏡,不僅自己無法清楚辨識後方來車動向,在長時間的強光影響之下也會讓眼睛過度疲勞而造成意外產生。

好不容易忙完一天要下班帶著疲累的身軀與雙眼想要趕快回家休息陪陪小朋友跟太太,卻沒想到還要被對象的機車閃瞎眼,而綠燈起步後會車一看這不就是台灣山葉出品的 Force 155,記得當初原廠大燈的設定是近燈跟遠燈分開點亮,且切換遠燈後近燈不會保持恆亮,所以這很明顯就是買了車後又要帥氣改成雙燈常亮的形式,而燈色的部分不管是暖白光還是白光這倒是合乎在法規要求,但車主沒想到這樣會閃瞎對向駕駛的眼睛嗎?
- Force 155 原廠大燈樣式
- 反射面差異
- 遠近燈皆為 H7 燈泡
實際看到台灣山葉當初的官方宣傳圖確實為遠近燈單一發光的形式,這邊也商借到一組 Force 155 原廠大燈來做剖析,可以看到照片中面對燈具的右邊為近燈發光區域 ; 左邊則是遠燈的發光區域,兩邊的反射面看起來都差不多可說是台灣山葉為了車輛完整性而做的努力,但照射出來的光型與角度可說是天差地遠,若車主只為了自己想要的美感而做出改裝線路,來達到雙燈全亮的視覺效果那我只能說你也是道路上的三寶之一,真的是罔顧其他用路人的安全。
- H4 燈泡 55W/60W
- HS1 燈泡 35W/35W
- H17 燈泡 35W/35W
除了上述的單燈絲發光的 H7 規格外,另外在目前機車上大多數使用的燈泡有三種樣式,分別為 H4 55W/60W、HS1 35W/35W、H17 35W/35W,其中 H4 燈泡算是早期車款的高亮度大燈配置,在先前檔車大燈鏡面還是玻璃的時候才會較常看到配置 H4 的燈泡,主要是因為玻璃的耐熱程度較高,而在速克達車款的部分則是俗稱小皿 / 小盤的 H6 (M5) 規格。
時至今日在塑膠耐熱技術成熟的情況下也有不少單燈車款持續使用 H4 燈泡,若是車款採用雙燈點亮且要同時保有遠近燈功能,裝上雙 H4 也不是不可以但變成大燈的功耗會直接破百瓦,於是便開發出了 HS1 的燈泡規格,已遠近燈分別提供 35 瓦的功率來點亮,這樣的功耗也較相近於一顆 H4 燈泡的功率,對於車輛上的發電系統也比較不會造成負擔。H17 燈泡的誕生則是對應車廠需求想要將雙燈反射面積縮小化的產品,藉由些許燈絲位置微調與加寬近燈燈杯的形式,來配合縮小面積的反射面達到良好的照明效果,在 KYMCO 的 Racing S 與 SYM 的 JET S 都是率先採用 H17 燈泡的車款。
但是這三款燈泡的盤面腳位大同小異僅差在寬度與底部折角樣式有些差異,因此多數車友想要提升亮度的話或許會更換成 H4 的燈泡,但要注意到車輛上的供電系統是否足以負荷,原本設計給 35W 功耗使用的大燈座是否能承受 H4 燈泡帶來的溫度,這部分的影響輕則燒燈絲、燒底座或是車輛回充不足造成電瓶壽命縮短,要是大燈線路融掉可是會有火燒車的機會產生。
- H4 造型 LED 燈泡
- 焦距比對
- 大燈檢驗切線形式
LED 大燈組的崛起帶來低功耗高亮度的改變,不管是反射式或是投射式的類型都能有效地縮小大燈體積,但原本使用的鹵素燈泡的車主們難道就不能享受 LED 大燈的明亮表現嗎?這時就出現了 H4 底座的 LED 燈泡來讓車主們做選購,但說真的飛利浦大廠的在當時真的很高貴,而便宜 LED 燈泡又存在著發光焦距不對造成打鳥的反效果,同時 LED 也存在著散熱的問題,粗製濫造的 LED 燈泡除了發光打鳥、耐用度不佳等問題外,也有可能影響到車輛電系的安全造成行車問題。
於是在台灣的監理單位會同 VSCC 的制定下 在 2018 年七月效仿氣體放電式頭燈 (H.I.D.) 的規範,宣布在 2019 年七月起販售的 LED 大燈燈泡或是使用 LED 發光的投射式大燈組都要通過 VSCC 的驗證才可以讓車主安裝並進行檢驗。
- 改裝魚眼大燈
- 保留大燈高低可調
- LED 與 HID 的線路
- 魚眼大燈樣式
- 防止溢光裝飾圈
既然講到了 LED 燈泡的認證就要提到目前在台灣各家燈泡製造商中,有兩種 LED 發光形式來送 VSCC 單位檢驗,分別是上述提到的 LED 燈泡與俗稱魚眼大燈的投射式 LED 燈具,投射式 LED 燈具的組成有 LED 顆粒、反射燈杯、透鏡、切線擋片、散熱風扇、穩壓晶片電路板等組成,對比早期合格的氣體式放電頭燈來說那線路可說是簡化許多,更別說雙燈還要掛兩顆升壓安定器與加上專用強化線組,同時也不用去四處擔心從汽車上殺來的魚眼燈組能不能裝上自己的燈殼,也不用擔心大燈高度可調功能是不是會被廢掉。
- 檢驗合格文件
- 檢驗數據-1
- 檢驗數據-2
不管是 H.I.D. 還是 LED 燈組在政府開始實施變更大燈檢驗前,開發製造廠商須先將產品送檢認證後才能安裝並檢驗,合法大燈的價格自然又水漲船高了上去,而一份送檢合格證明是跟著車子來走的,可以看到資料上會打上車主姓名、車型、車牌號碼、車台號碼、引擎號碼,車輛安裝好大燈後還要備妥行照到監理站來進行檢驗,檢驗後會換發行照並在上方加註 LED 光型字樣,而原廠就是 LED 大燈組車款則是在行照上會印有 LED 頭燈字樣。
- 水冷 BWS
- G6
- 六代勁戰
- JET SL
- 電動車大燈
但回到開頭說到看很多在路上騎乘的車款大燈也都是原廠的 LED 頭燈樣式,也沒有胡亂開啟遠燈為何從對向還是後照鏡看起來還是那樣的刺眼?原廠的車款不都是經過 ARTC 跟 VSCC檢驗後才能上市販售,為何近燈之下就會影響到其他用路人的視線?
- 近燈
- 遠燈
看到我以自身的 Ai-1 來做範例 (對....電動車頭燈也是會被抱怨的那一群),在近燈模式下可以看出光線都集中在地面上,少部分溢光也是對應台灣道路行駛方向而照向右側,但要是今天雙載騎乘或是裝設後箱出門,卻沒有調整“懸吊預載”與“大燈角度”的話,就算是近燈模式也會造成打鳥的情況產生。
- 光線比較
- 刺眼光線
說時遲那時快直接轉角遇到礙,拍攝完比對圖後就看到個光束炮只好趕快拿起手機來做拍攝,不然相機都收好後還要掏出來好好的素材都跑了,可以看到守規矩的騎士在前方使用近燈來做騎乘,但後方的黃光騎士就比較明顯的是改了 3000K 黃金燈泡的做法,而且發光的焦距也跟原廠燈泡樣式不同,雖然有了明亮跟較好的穿透力但很抱歉這對於其他用路人來說卻是一個負擔。這邊只能說如果你的預算不能選擇國際大廠燈泡或是經過檢驗合格的改裝大燈組,那還不如就原廠大燈這樣騎就好,可能你行經在工業區或是人煙稀少的道路無法獲得亮度提升的照明,但至少不要影響到其他用路人的安全。
- 大燈在上調整處
- 大燈在下調整處
- 預載不可調避震
- 預載可調避震
對於一位注重安全的機車騎士來說,你該如何避免大燈的照射角度去影響到其他人?一般市售新車再購入後你有注意到其實大燈照射角度多多少少都會不一樣,而每一位車主的體重也不盡相同,這時最好是請一位朋友或是店內技師幫忙,先確認好你想要的後避震軟硬度 (如果可調的話),再來調整大燈角度到適當的位置而近燈合理的照射範圍大概要從車前一公尺半到兩公尺再往前延伸為主。
而調整的方式大致上分成兩種模式,大燈在龍頭上的可以找看看下方會有一個螺絲,鬆開後就可以前後拉動來調整照射角度的高低 ; 若是大燈在前盾牌上的可以先翻閱手冊來看手動調整照射角度的孔位在何處,並使用十字起子插入並轉動來調整。但要是今天臨時有雙載需求或是我想加個後箱呢?那就看車主自己怎麼去想了。

雖然這次在路上有感而發變寫了這篇文章,我相信比較在意的騎士們也會多加注意大燈的使用與改裝,但你認為調整過後就真的不會造成其他用路人的困擾嗎?不管是二輪還是四輪再現今不斷宣導全時點燈更安全,這點我倒是認同畢竟可以增加用路人的辨識度,但別忘了台灣的道路在平路上就會有高低起伏,只要路口是順向低、橫向高的路段這情況往往很常發生,更別說是在陸橋上的交會那可是互相傷害的存在,部分汽車或是進口重機車款,本身車輛的日行燈亮度足夠所以還能保留大燈開關,這要是夜間停等時還能稍微關閉一下大燈來降低刺眼的困擾,那全時點燈的機車改如何降低此類困擾?我想除了熄火也只能改裝關大燈的線組了,前提是有對應自身車款可以使用的,畢竟騎士本身該做的都做了面對道路起伏的條件,這也是車廠與法規規範目前還未找到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