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近期透過網路向億大重車購買一台二手 Kawasaki W800。因無法親自看車,購買主要依賴車行提供的照片與說明。在交車前,我曾詢問業務「前胎是否需要更換」,對方回覆「前胎還好,技師檢查說沒問題」。交車單上則記載「輪胎紋 OK、後輪建議更換」。基於這些資訊,我完成購車。




然而在牽車後的道路試騎中,我發現車輛於約 70km/h 以上會出現左右擺動與車把不穩,涉及行車安全,因此依照車行指示,將車送往其合作維修端檢查。




維修
端老闆檢查後表示,搖晃的真正原因並非胎紋磨耗,也不是「輪胎變尖」,而是「輪框本身為需要內胎的設計,但車上實際使用的是無內胎胎,且沒有裝內胎」。這屬於結構性組裝問題,而非一般外觀即可看出的磨耗問題。


【送修後與車行的資訊落差】
到車行指定的合作維修端處理完後,我將車牽回家,並詢問業務:「車子牽到了,老闆有跟你講了吧?」業務回覆:「有的🫡 沒事就好了。」
由於我送修的原因此涉及高速行駛的不穩定,我希望車行能掌握實際檢查結果,因此進一步確認相關細節。
在後續對話中,業務提到是否為「輪胎變尖」所造成,但此說法與維修端診斷並不一致。我向業務說明真正原因是「輪框需內胎設計,但使用無內胎胎且無內胎」,並再次詢問車行是否於收車或交車前有做拆胎或相關檢查。業務回覆,由於車輛為寄賣車,當初並未進行拆胎檢查。
此外,業務事後提到「有建議輪胎更換」,但此說法與我最初詢問時得到的回覆(前胎沒問題)、以及交車單內容(僅後輪建議更換)皆不一致。真正的搖晃原因也與胎紋無關,而是輪胎與輪框配置錯誤,因此我再次向車行釐清資訊差異。
【後續 Google 評價與店長來電】
在處理上述情況後,我於 Google 留下一則一星評論,記錄整個從購車、試騎、送修、了解真正原因的過程。評論目的並非追求補償,而是希望如實呈現整體經驗,供其他消費者參考。
評論發布後,車行店長致電與我聯繫。他說明與我對接的業務是實習生,對流程可能不熟悉;並再度表示該車為寄賣車,初檢並未拆胎,因此未能發現輪框與輪胎不符的問題。店長同時提出公司可吸收輪胎費用。
我向店長說明,評論並非針對費用,而是希望釐清整個過程中的資訊落差,包括:交車前的檢查、業務與維修端資訊不一致、以及車輛高速不穩的真正原因等。
【法律觀念與後續安排】
依《消費者保護法》第 7 與第 19 條規定,企業經營者對所提供商品負有安全告知與注意義務;即便車輛為寄賣車,車行作為交易平台提供者,仍需確保基本檢查與資訊透明。此次事件,也正是基於此原則,我希望釐清各階段資訊並記錄處理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