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釐清觀念]不同的車如何比騎乘效率 -- Gain Ratio

有些人以為輪徑的大小只會影響行徑距離
所以以相同速度前進的話 小折比較耗體力 (因為公路車一圈的距離 在小折要踩好多圈)
其實不是這麼單純

踩踏一圈輪子行走的距離是跟速度成正比 (固定回轉速) 這沒有錯
然而輪徑大所產生的摩擦力力矩比小輪徑的要大 (固定摩擦力)
所以人施予踏板的力也要變大 => 因此在此條件(固定摩擦力)大輪徑是費力

此外曲柄長也會對踩踏力矩有影響 (註: 曲柄長要以bike fit為優先考量 這樣才好施力 請見此篇)

因為摩擦力與輪胎寬, 胎面粗細, 人車總重有關
為了簡化討論 這裡就只考慮光頭胎 這樣誤差比較小

一般量測Bicycle Gears有三種方式:
(1) 齒輪比
(2) Gear Inch
(3) Developement in Meters

(2) & (3) 是以行進距離來看 跟速度有關
(1) 則是踩踏的效率 (輕鬆還是費力)
然而(1)的算法忽略了輪徑的大小 & 曲柄長短

Sheldon Brown提出另一種算法 -- Gain Ratio
Gain Ratio = 輪半徑/曲柄長 * 前盤齒數/後盤齒數

Sheldon Brown有提供線上的計算器 有興趣的可以去試試

我在這裡#114還有這裡#118說明與討論
當我從T3轉公路車時 我以為我的速度會快很多
其實沒有 只有快一點點 甚至在前一兩次騎時還略慢(因為不習慣公路車)
當我依Sheldon Brown的公式下去考量
我就了解的 這是因為Gain Ratio的關係!
在我還沒有提升我的輸出功率之前 我的速度是不會因為換騎公路車而提升很多的 (簡單說 腿力還要多練練 )
[這是為何Power Meter很重要 它的數據比較客觀 -- 讓我真想要一個]

這裡我只貼我做的圖(根據我兩部車的條件) 詳細討論請見上面連結


時速 @ 80 RPM (與曲柄長無關)


我用顏色大致上標示著我以前的騎乘習慣
所以當我一換上公路車時 我依著以前"騎乘感"選擇34/12 & 34/13
一開始有點訝異為何我的速度沒有變快 (騎了一個月 平均速度也只有增加幾% 心跳還跟著增加)
但現在看這個表我就可以了解了

補充:
1. 兩車都用光頭胎 雖說T3比較重 輪胎面比較寬(實量1.18"); 但騎來略為"輕鬆"(以深藍色的區塊比)
(所以一般小折非用光頭高壓胎 需考慮2)

2. Gain Ratio 是只有考慮機械部分的傳遞效率
所以選擇同樣的Gain Ratio, 速度會差不多 (固定回轉速; 固定摩擦力)
如果摩擦力不同(如輪胎性質 車重等) 就會影響車手選擇的Gain ratio 進一步對速度也有影響

希望以後大家在比較不同輪徑的車子的騎乘效率時 不要只比齒比

PS: 避免在名詞上的爭議
我的用詞是用物理上的習慣用語 Friction 而滾動摩擦力 = Rolling Friction
後面post提到的摩擦係數指的是滾動摩擦係數 = Coefficient of rolling friction
Transport enginners稱呼這係數為 tractive resistance
加分囉~

樓主親身騎過小折、公路車,並做出科學、理性的探討,十分值得讚賞~

比起「登山車、小折哪個快?」「小折也能緊追公路車」這種在實驗上「一堆沒有控制的變數」的戰文,科學且有說服力多了。

一堆沒有控制的變數指的是:騎士不同、輪胎不同、狀況不同等等~

果然,要速度的話,上了公路車也要相當的腳力配合才行呀!
不羈的靈魂,明天要去哪裡流浪?
很棒的資料
騎車需要經學證驗
我已記住這一句話
敝人是新手,所以不是很確定知道樓主的意思,
我想請教一下,您的意思是不是說,
以平路為例,騎T3時習慣用52/12,52/13的齒比,
換成公路車時受限腿力,所以改用34/12,34/13,
如此一來由Gain ratio的觀點,兩者效率差不多,所以速度相差有限...?

如果敝人的理解無誤的話,若假設敝人目前也騎T3,
請問是否要在52齒盤已經可以踏得很輕鬆的情形下,
再換公路車才比較有意義呢?(也就是要可以負荷公路車50/14以上齒比)

敝人最近想要添購新車,但是對於一些實際上路碰到的情況,我不知道該如何選擇齒比與車種,
正好樓主提供寶貴資料,因此敝人想就教樓主或其他先進的意見,
由於敝人是新手,所以問題很兩光請看官見諒.

話說敝人女王最近也想要騎車,
於是前天我讓她騎我的小摺(20吋, 12kg,七段變速, 大盤52,後部驅動為 Shimano tourney 14-28T),
而我則騎台大車跟在後面上路
(26吋, 13.5kg, 21段變速, 大盤48/38/28, 後部驅動為 Shimano tourney 14-28T,兩者曲柄長很接近故忽略).
結果一上大馬路後,她的速度陡增,拋下我絕塵而去,
我一直變速到齒比38/14才追上她,
把她攔下後發現她的齒比是52/16.

現在我想要把小折拿去實驗室用,前天騎的大車讓給女王,再買台新車,
我好奇的是,女王換騎我現在那台大車後,速度上會不會有明顯的增加,
(假設她騎那台20吋習慣用52/16)
而我又要買到大概甚麼等級(車重,變速系統,車種)才可以跟得上她的速度呢?
(假設我騎那台26吋習慣用38/14)
(問這問題可能有點見笑,不過我家那位女王從高中到現在碩二都是籃球校隊,被教練操了N年,
除了打球還有體能訓練,並不是一般的女生,而我只是個偶爾騎車的宅男)

以上蠢問題就教方家,感謝眾先進的閱讀.
wildeny wrote:
...(恕刪).....
然而輪徑大所產生的摩擦力力矩比小輪徑的要大 (固定摩擦力)
...(恕刪)


輪徑大所產生的摩擦力力矩比小輪徑的要大?依照我的觀念與大家討論一下,在此我們來比較一下,都是定齒輪比的形況下

1.粗顆粒與細顆粒在相同胎壓下/重量/橫節面 ==>顆粒大小

2.那在來比較都是光頭胎不同橫節面下,相同胎壓下/重量下 ==>接觸面大小

3.再比較一下,相同橫節面,相同輪徑,不同壓力下 ==>壓力的影響

4.再比較一下,相同橫節面,不同相同輪徑,相同重量,相同壓力下 ==>輪徑的影響

我是憑空想像來猜答案,4是相同的,因為這是圓拱效應的影響,以上決定了摩擦係數,而摩擦力是正向力成以摩擦係數.....,正向力來自你的質量與車子的質量


Doenitz wrote:
我想請教一下,您的意思是不是說,
以平路為例,騎T3時習慣用52/12,52/13的齒比,
換成公路車時受限腿力,所以改用34/12,34/13,
如此一來由Gain ratio的觀點,兩者效率差不多,所以速度相差有限...?


沒錯
所以公路車高手的腿力好(輸出功率高) 自然可以選擇高齒比
像我這種剛入門的人 一時間腿力(輸出功率)還沒有提升 平均速度自然沒有想像中增快許多

當初我騎T3可以比騎登山車+1.5"胎的朋友要快(平地&上坡)
才讓我想要轉入公路車 更加海放我朋友
結果一開始跟我騎T3差不多快時 我整個人都
Sheldon Brown的Gain Ratio讓我了解為什麼

再次強調 輪胎粗細寬窄對摩擦力影響不小 所以用上Gain Ratio外還要考慮到輪胎面

Doenitz wrote:
請問是否要在52齒盤已經可以踏得很輕鬆的情形下,
再換公路車才比較有意義呢?(也就是要可以負荷公路車50/14以上齒比)


倒也不必 只是不要以為剛入公路車就可以平地騎均速30+ km/hr
沒有相當的腿力(輸出功率) 是不行的
aukkwang661028 wrote:
輪徑大所產生的摩擦力...(恕刪)


我不清楚你指的橫節面 & 圓拱效應是什麼

力矩 = 力 (摩擦力或是踩踏力) * 力臂 (輪半徑或是曲柄長)

摩擦力 = 摩擦係數 * 正向力

正向力 = 垂直面的重量

摩擦係數跟胎面性質有關
wildeny wrote:
(恕刪)...然而輪徑大所產生的摩擦力力矩比小輪徑的要大 (固定摩擦力)
所以人施予踏板的力也要變大 => 因此在此條件大輪徑是費力
...(恕刪)


個人覺得這句話有點問題,因為:
輪胎與地面的摩擦力並不是阻力來源,而是提供反作用力而使得車子前進的動力。
試想若是輪胎與地面沒有摩擦力,那車子動得了嗎?

可是大家都知道,輪胎的差別對於行進速度的影響很大,對於一般騎乘可以差到5,6km/hr以上,
那輪胎的滾動阻力的來源是什麼呢?

我找到了一篇米其林的網頁裡面提到,
對於以80km/hr在平面行駛的機器,在輪胎上的能量損耗,
空氣阻力損耗 = 2 ~4 %
接觸地面之損耗 = 3 ~5 %
變形處之能量損耗 = 90 ~ 95 %

空氣阻力損耗是由空氣磨擦輪胎及輪圈表面所造成
接地面之磨擦損耗是由輪胎在地面上打滑所造成
變形處之能量損耗是由輪胎部件扭曲變形所造成,並轉變為熱量散失於空氣中

這應該可以釐清一下輪胎的滾動阻力的正確概念,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原網頁裡面有比較詳細的敘述,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
Energy省油原理

就輪胎的變形量而言,個人覺得相同的負重跟胎壓下,
小輪徑的輪胎曲率比較大,變形量應該會比大輪徑的輪胎大
故滾動阻力應該是 小輪徑輪胎 > 大輪徑的輪胎 (修正一下:相同高壓光頭胎,應該是差不了多少)
颯步畝林 wrote:
(恕刪)....
就輪胎的變形量而言,個人覺得相同的負重跟胎壓下,
小輪徑的輪胎曲率比較大,變形量應該會比大輪徑的輪胎大
故滾動阻力應該是 小輪徑輪胎 > 大輪徑的輪胎 (但應該是差不了多少)

你說的沒錯我有點搞混了,但因為你最後兩個損耗仍然是跟接觸面有關,所以我仍然會以為差很多,因為就一般的小折胎面都是配有顆粒低胎壓的,當然如果是T3當然就差不多,因為T3是光頭胎面+100psi(高胎壓接觸面積會下降),所以即使橫截面大了些仍然會很好騎
颯步畝林 wrote:
個人覺得這句話有點問題,因為:
輪胎與地面的摩擦力並不是阻力來源,而是提供反作用力而使得車子前進的動力。
試想若是輪胎與地面沒有摩擦力,那車子動得了嗎?


沒有摩擦力就無法轉動前進
如果先有水平推進力通過軸心 在光滑面上輪子可以水平滑動
如果在輪圈邊施水平方向的力 在光滑面上輪子只能空轉 無法前進

你後面提到輪胎的滾動阻力的來源跟我上面提出的並沒有直接關係
因為我不是在討論行進的阻力 (風阻 + 地面阻力)

先假設摩擦力相當的情況下來考慮的
如果摩擦力不同 情況會更複雜
如aukkwang661028所說的 一般小折因為輪胎比較粗且非光頭胎 還是有很大影響
我用的例子是拿公路車跟T3比 T3輪胎寬1.18"
也已經會有誤差了

我只想強調的是
(1) 輪徑不同對踩踏力是有影響的 最好的應是公路車與小徑公路車比 (都是0.9"胎寬)
(2) 平均騎乘速度的提升與個人的輸出功率也有很大關係

打個比方好了
拿March 跟法拉利比 不需要車手級的人也可以把法拉利開的很快 海放開March的人
你的雙腿才是自行車的引擎

不要像我傻傻地以為換了公路車 我就可以當下在平地"輕鬆"騎30+km/hr (均速哦)
有些騎公路車老手是可以 那是因為人家腿力好 輸出功率大
而我還要再鍛鍊

最後分享William Nealy的圖 (from "Mountain Bike! - Mountain Bike! A Manual of Beginning to Advanced Technique" 強力推薦的好書)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