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架的自行車道寬度不須太寬,2.也不像捷運的高架那般需要荷重,所以易於建設;只要3.外觀多考慮不要太突兀,融合於行道樹林之中成為整體...
4.只要在重要交叉路口設置上下引道即可...,方便想騎單車通勤的人口。
5.騎車通勤能掌握時效,還可享受林蔭風光,相信更多人會漸漸棄機車、開車而改採自行車通勤...
6.如此,真正落實節能減碳,讓台灣成為名符其實的自行車王國!





請各位熱愛自行車的朋友能廣為流傳,或能督促政府相關單位重視,早日能給我們一條好騎的自行車專用道。
如有不良或須修正之處,也請大家能提供指正、建議,匯集眾人意見後當加以修正^_^
UPDATE:
1.高度的落差,須以拉長距離來減緩坡度:這點很重要,畢竟單車的動力來源全來自人本身。

UPDATE:08/6/7
看了許多網友的意見後,做了以下的改良:

1.高度全面提升至一般"行人路橋"的高度(不超過2樓的高,市區天橋鮮少有被過高車輛撞到的吧),不再上上下下的起伏,讓自行車專用道一路平順^^。
2.入口閘道,北市府為體恤單車族爬坡之苦,特別與家*福與大*發調來了數組"輸送帶"供單車族上高架單車道來使用。(啪啪啪....嘩嘩....掌聲不絕於耳)
3.輸送帶自動感應:逾30秒無人使用便自動停止;如需再使用可按下入口啟動按鈕...(行人天橋尚且設計過自動電扶梯,別說這電動輸送帶會擔心風吹雨打...)

當然,出口閘道,下高架自行車專用道,依然以延長的緩坡來規劃。
************************************************************************
接下來來闡述一下小弟何以持續推"高架"的自行車專用道:
1.個人認為交通的所有問題點,在於"交通"這二字本身,要"交"而又要能"通",往往便產生了矛盾...
各種交通工具之所以會打結,根源於大家都處在同一"平面"上。
而錯開了"平面"之後,就能"通"了嘛....(所以會有:天橋、陸橋、捷運高架、鐵路地下化......等等)

2.這些等交通工具要錯開於同一平面,拿誰開刀最有效率?當然,擁有成千上萬使用者的大眾捷運系統,可以不計高成本地建設來將它錯開於平面。否則請看下圖分析:

3.錯開平面最關鍵條件便是:地心引力,重量。
人的重量影響大否?想想建築工人在竹子架成的鷹架上,還能挑磚塊、推推車...;想想電梯一小塊面積裡,可以以鋼索來承受滿滿的十幾人立足於其上...。
人的重量不足為道。
而居然還有一種交通工具,它的重量比人還輕!^^...
是所以以自行車來錯開"交通"平面,是最為經濟,投資成本最低而能期待獲得它的高報酬率....
道德面上也是理所應當推廣自行車地。
************************************************************************
4.小弟個人非常不專業的"高架自行車專用道"建築構想:
改良過的電線桿---數支;細鋼樑---平行架設於電線桿上方;舖上重量輕,強度不差(可以支撐單車和人的重量即可)的材質平面,舉例如:FRP強化塑膠板...不知可行性如何^^?


5.其他細節,相信更專業的工程設計人員自會規劃,在此就不再多作胡言亂語^^
以上,感謝閱讀!
UPDATE:08/6/8
鑒於也有不少網友提到的"公共衛生"與"治安"的問題....
解決的方式,除了養護、巡邏人員的增設外,別無他法(河濱自行車專用道也有這類人員)
1.養護、巡邏人員可由多點設置的階梯就近管理(包括與高架車道結合的簡易停車區)。
2.距重點路口輸送帶較遠者,也可就近使用階梯上專用道,反正自行車車行速度有限,臨時等待空檔插入行駛,也不會有危險顧慮。

UPDATE:08/6/12
身為一位單車愛好者,單車能夠貼近生活當然是最高宗旨。小弟將單車做了以下4個使用層面上的區隔...
雖然有所區隔,但重點是"互不排擠"!
很多網友會希望以平面的單車環境能更為友善為第一優先,這點個人並不反對。只是平面與高架在機能、效率上還是有所差別,如要全面提升單車的使用率,讓食衣住行中的交通能多多倚賴環保的單車,則應該是要各各層面皆顧及:

1.都會通勤型:
個人之所以推薦"高架"前面已說明許多,這裡再整理一下:
a.獨立專用道,不畏其他車輛侵入。---安全
b.高架於平面不須與其他車輛交會,不必等紅燈。---時效
c.通勤兼顧騎車健身,並能欣賞風景。---健康
d.節能減碳愛地球。---環保
高架自行車專用道一旦成型,它的使用者來源(或是排擠對象)會是
a.原本就愛好自行車運動者。
b.機車通勤族。---因油價貴,或是政府也可設法增稅來抑制。(機車產業準備砲轟本人)
c.汽車通勤族。---同上。(汽車產業準備砲轟本人)
d.想要節省搭乘大眾交通工具票價的人。---這部分會比較少(以捷運單程20元計,改騎單車一年節省近萬元)

且搭乘大眾交通工具,不但不會是自行車專用道成型後所排擠的對象,如捷運,一部分汽機車通勤族也會分流至去搭乘大眾交通工具。
特殊情況不適合騎單車者,大眾交通工具也會是其選擇之一。
2.社區型:
即是在住家社區附近走走,當作代步工具而已。
3.都會休閒型:
都會休閒型,我將它界定在凡是以平面路面來做自行車交通使用者(包含平面自行車道)。
而且一旦由"高架自行車專用道"下來後,進入平面路面,馬上即轉變為"都會休閒型"。
a."都會休閒型"須與其他車輛接觸流動,所以得務必遵守平面道路交通規則。
b.雖然常說:汽機車要禮讓行人,然個人認為一旦自行車與汽機車交會時,自行車須先讓汽機車通行。原因無他,自行車在這些交通工具裡,"瞬間機動性"算是最差的...。甚至是行人瞬間跑步、跳開的速度都還比自行車的起步來的快。若要讓汽機車慢慢等待自行車起步,不如汽機車油門"催"一下,馬上駛離。
4.郊區休閒型:
如河濱自行車道,風景區的自行車道等等。)
************************************************************************
對"高架自行車專用道"的爬坡問題,老外的靈感似乎提供了我們另一種解決的方案...)
(詳見143樓-15張圖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