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台北市的仁愛路、敦化南北路、中山北路...等,先以幾條寬度夠寬的道路來示範...,其他都市類似這般寬度的大道比比皆是,也可如法炮製....

1.高架的自行車道寬度不須太寬,2.也不像捷運的高架那般需要荷重,所以易於建設;只要3.外觀多考慮不要太突兀,融合於行道樹林之中成為整體...

4.只要在重要交叉路口設置上下引道即可...,方便想騎單車通勤的人口。

5.騎車通勤能掌握時效,還可享受林蔭風光,相信更多人會漸漸棄機車、開車而改採自行車通勤...

6.如此,真正落實節能減碳,讓台灣成為名符其實的自行車王國!

"高架"自行車專用道(圖多)


"高架"自行車專用道(圖多)


"高架"自行車專用道(圖多)


"高架"自行車專用道(圖多)


"高架"自行車專用道(圖多)

請各位熱愛自行車的朋友能廣為流傳,或能督促政府相關單位重視,早日能給我們一條好騎的自行車專用道。
如有不良或須修正之處,也請大家能提供指正、建議,匯集眾人意見後當加以修正^_^


UPDATE:
1.高度的落差,須以拉長距離來減緩坡度:這點很重要,畢竟單車的動力來源全來自人本身。
"高架"自行車專用道(圖多)


UPDATE:08/6/7
看了許多網友的意見後,做了以下的改良:
"高架"自行車專用道(圖多)
1.高度全面提升至一般"行人路橋"的高度(不超過2樓的高,市區天橋鮮少有被過高車輛撞到的吧),不再上上下下的起伏,讓自行車專用道一路平順^^。

2.入口閘道,北市府為體恤單車族爬坡之苦,特別與家*福與大*發調來了數組"輸送帶"供單車族上高架單車道來使用。(啪啪啪....嘩嘩....掌聲不絕於耳)

3.輸送帶自動感應:逾30秒無人使用便自動停止;如需再使用可按下入口啟動按鈕...(行人天橋尚且設計過自動電扶梯,別說這電動輸送帶會擔心風吹雨打...)

"高架"自行車專用道(圖多)
當然,出口閘道,下高架自行車專用道,依然以延長的緩坡來規劃。

************************************************************************
接下來來闡述一下小弟何以持續推"高架"的自行車專用道:

1.個人認為交通的所有問題點,在於"交通"這二字本身,要"交"而又要能"通",往往便產生了矛盾...
各種交通工具之所以會打結,根源於大家都處在同一"平面"上。
而錯開了"平面"之後,就能"通"了嘛....(所以會有:天橋、陸橋、捷運高架、鐵路地下化......等等)
"高架"自行車專用道(圖多)

2.這些等交通工具要錯開於同一平面,拿誰開刀最有效率?當然,擁有成千上萬使用者的大眾捷運系統,可以不計高成本地建設來將它錯開於平面。否則請看下圖分析:
"高架"自行車專用道(圖多)
3.錯開平面最關鍵條件便是:地心引力,重量。
人的重量影響大否?想想建築工人在竹子架成的鷹架上,還能挑磚塊、推推車...;想想電梯一小塊面積裡,可以以鋼索來承受滿滿的十幾人立足於其上...。
人的重量不足為道。
而居然還有一種交通工具,它的重量比人還輕!^^...

是所以以自行車來錯開"交通"平面,是最為經濟,投資成本最低而能期待獲得它的高報酬率....
道德面上也是理所應當推廣自行車地。

************************************************************************
4.小弟個人非常不專業的"高架自行車專用道"建築構想:
改良過的電線桿---數支;細鋼樑---平行架設於電線桿上方;舖上重量輕,強度不差(可以支撐單車和人的重量即可)的材質平面,舉例如:FRP強化塑膠板...不知可行性如何^^?
"高架"自行車專用道(圖多)
"高架"自行車專用道(圖多)
5.其他細節,相信更專業的工程設計人員自會規劃,在此就不再多作胡言亂語^^
以上,感謝閱讀!


UPDATE:08/6/8
鑒於也有不少網友提到的"公共衛生"與"治安"的問題....

解決的方式,除了養護、巡邏人員的增設外,別無他法(河濱自行車專用道也有這類人員)
1.養護、巡邏人員可由多點設置的階梯就近管理(包括與高架車道結合的簡易停車區)。
2.距重點路口輸送帶較遠者,也可就近使用階梯上專用道,反正自行車車行速度有限,臨時等待空檔插入行駛,也不會有危險顧慮。

"高架"自行車專用道(圖多)


UPDATE:08/6/12
身為一位單車愛好者,單車能夠貼近生活當然是最高宗旨。小弟將單車做了以下4個使用層面上的區隔...

雖然有所區隔,但重點是"互不排擠"!
很多網友會希望以平面的單車環境能更為友善為第一優先,這點個人並不反對。只是平面與高架在機能、效率上還是有所差別,如要全面提升單車的使用率,讓食衣住行中的交通能多多倚賴環保的單車,則應該是要各各層面皆顧及:
"高架"自行車專用道(圖多)

1.都會通勤型:
個人之所以推薦"高架"前面已說明許多,這裡再整理一下:
a.獨立專用道,不畏其他車輛侵入。---安全
b.高架於平面不須與其他車輛交會,不必等紅燈。---時效
c.通勤兼顧騎車健身,並能欣賞風景。---健康
d.節能減碳愛地球。---環保

高架自行車專用道一旦成型,它的使用者來源(或是排擠對象)會是
a.原本就愛好自行車運動者。
b.機車通勤族。---因油價貴,或是政府也可設法增稅來抑制。(機車產業準備砲轟本人)
c.汽車通勤族。---同上。(汽車產業準備砲轟本人)
d.想要節省搭乘大眾交通工具票價的人。---這部分會比較少(以捷運單程20元計,改騎單車一年節省近萬元)
"高架"自行車專用道(圖多)
且搭乘大眾交通工具,不但不會是自行車專用道成型後所排擠的對象,如捷運,一部分汽機車通勤族也會分流至去搭乘大眾交通工具。
特殊情況不適合騎單車者,大眾交通工具也會是其選擇之一。

2.社區型:
即是在住家社區附近走走,當作代步工具而已。

3.都會休閒型:
都會休閒型,我將它界定在凡是以平面路面來做自行車交通使用者(包含平面自行車道)。
而且一旦由"高架自行車專用道"下來後,進入平面路面,馬上即轉變為"都會休閒型"。
a."都會休閒型"須與其他車輛接觸流動,所以得務必遵守平面道路交通規則。
b.雖然常說:汽機車要禮讓行人,然個人認為一旦自行車與汽機車交會時,自行車須先讓汽機車通行。原因無他,自行車在這些交通工具裡,"瞬間機動性"算是最差的...。甚至是行人瞬間跑步、跳開的速度都還比自行車的起步來的快。若要讓汽機車慢慢等待自行車起步,不如汽機車油門"催"一下,馬上駛離。

4.郊區休閒型:
如河濱自行車道,風景區的自行車道等等。)



************************************************************************
對"高架自行車專用道"的爬坡問題,老外的靈感似乎提供了我們另一種解決的方案...)
(詳見143樓-15張圖片)

"高架"自行車專用道(圖多)
給有提出解決一般道路自行車專用道方案的車友一點掌聲及鼓勵,也希望車友能將自己實際騎乘自行車於一般道路時發生的經驗提出,讓大家能運用此板面腦力激盪出在台灣的世界級自行車專用道.
Reed
很好的意見喔!
不過,在路口的高架需要考慮真正的大車限高問題,
不然,總有一天會有腳踏車在高架的自行車道,被撞翻
覺得你的構想很棒!!可是有一個小小的問題,是不是有方向性,因為現在的自行車的行車方向(或者說是大家的習慣)似乎與行人一般無所謂的順逆向的考量!
大大您可以出來選台北市長,我投您一票,那個騎單車都會跌倒的龍市長一定不會做
很不錯的建議
不過 有些地方可能要想辦法突破
1."高架"的材質 => 雨天或有水時會不會造成打滑 由其是雨後的上下斜坡 以及下大雨排水性
2.支撐力 => 同時可以有多少台自行車在上面
3.車道高度 => 路口的高架必須高於公車高度 這樣公車或比較高的車 才有辦法通過
但是若高於一定程度 怕高的騎士在狹窄 又頗高的車道上 會不會有驚嚇的疑慮?
4."如果"剛好有些比較調皮的"路人"不想等紅綠燈爬上去.........

自行車越來越流行 良好的行車習慣也要大家一起維持
說不定將來真的會有類似版大概念的高架道產生 來造福日益增多的自行車族們
感謝您給我表現的機會
要爬坡的話, 很多人力引擎不合格的問題恐怕會浮現
很好的想法,不過問題點與現實面還是很多.. 畢竟這種東西是屬於大型的公共建設。

另外想要問的是... 如果真的成行,上面同時間會有多少腳踏車同時進行,如果其中一台累了,想要休息一下,會不會影像到後方來車呢...... 我想..光是這個問題,可能就要想很久了,當然你可以說,那路建大一點,可是路建大一點,似乎又會蹦出許多的問題...
jack3288 wrote:
大大您可以出來選台北...(恕刪)


是喔,那看看那個政黨的縣市首長會做,我到是很懷疑..

樓主的觀點是不錯,不過真的要施行,我想還是會有很多的難處,那些難處,這裏有許多大大會說,我說的也和部份重疊。
樓主真有心,能思考並提出方案(還畫了清楚的示意圖),鼓勵一下!!

先不討論經費預算問題....僅就可行性提出些看法

在台北等大都會區,主要幹道如敦化南北路其實已有夠寬的分隔島及綠帶可供自行車使用,會加入這樣的設計應是考量"自行車專用",但仍須法規明確規範自行車及行人路權,以免行人利用這條通道行走而造成危險。

另外一個問題是高架建物可能會有影響市容的疑慮,這個趨勢可以從目前人行高架陸橋越來越少看得出來,以敦化南北路來說,安全島綠帶景觀及街景可能會受此一高架自行車道破壞(約1層樓=3米高),不過樓主所提的玻璃護欄也算是解決方案之一。

在台北,我其實是希望市府能先將幾條主要幹道的平面自行車道先規劃出來,現階段條件較佳的應該就屬敦化南北路及市民大道高架橋下,這個可能只要幾個月就可以搞定開通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