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許多自行車老鳥而言,許多原理、技巧早已瞭然於心。但是有許多剛近01的新手,需要花許多時間,爬過許多文才能大致一窺堂奧。我也常常看到,許多新手車友買車時還不太瞭解變速系統的使用;也看過有車友因不熟悉變速系統的使用而一檔到底,徒然浪費許多力氣。因此小弟想拋磚引玉,先大致介紹一下自行車變速的原理與操作,惟小弟才疏學淺,若有謬誤,尚祈各位先進能不吝賜教。
首先我們來談談,為什麼自行車需要變速系統?
所謂具備變速系統的自行車,指的是騎士可以調整不同「檔位」的自行車。最陽春不具備變速系統的自行車,我們可稱為「單速」自行車,如一般淑女車,或學生用的通勤車。這類型自行車往往因設計較簡單,可以大幅壓低成本。那,回到主題,為什麼自行車需要變速系統呢?
要探討這個問題,就必需先瞭解自行車運作的原理。當騎士踩動踏板時,連接踏板的曲柄會帶動前面的齒盤(大盤),然後藉由鏈條帶動後面的齒輪,後面的齒輪(飛輪)連接於後輪輪轂(花鼓),故驅動後輪使自行車前進。假設大盤是32齒(規格上以T(tooth)表示),飛輪是11齒,當騎士踩動一圈,自行車的車輪約前進3圈(32/11),這個數值我們稱為齒比(齒輪比例),依此即可推得前進的速度。
單速自行車的設計簡單,但是卻無法滿足自行車針對不同地形的需求。當遇到上坡時,騎士需付出較大的踩踏力量對抗重力,而使得騎自行車爬坡變得困難,最後導致離開座墊,下來牽車。而變速系統的出現,解決了這個問題。
變速系統的主要目的,就是改變齒比。
具備變速系統的自行車,有些大盤的齒盤不只一片,端視是否有前變速系統而定。而飛輪一定則是有好幾片齒盤。
同樣踩踏一圈,齒比大者較費力,但是可得到較多的前進距離;齒比小者較省力,但是前進距離較少。
這跟滑輪的運作機制類似,費力則省時,省力則費時。
齒比越大踩踏越費力但是跑得較快,齒比越小踩踏越省力但是跑得較慢。
我們以配備Shimano Deore前後變速的自行車為例,大盤有3片,分別是44/32/22T(齒),後面飛輪則是9片,11-34(或32)T。藉由改變鏈條掛大盤與飛輪的哪個齒盤,就能改變齒比。
假設平地想要衝刺速度時,最大可以搭配到44/11,此時齒比最大,是4;
假設遇到陡坡需要省力換取爬坡的續航力時,最小可以搭配到22/34,此時齒比最小,約是0.6。
網站上大家會用 a x b 表示檔位,其中a表示大盤齒盤位置,b表示飛輪齒盤位置,例如44/11是3x9,22/34則是1x1。
因此從以上的敘述我們可以的得到一個結論,單單針對齒比而言,追求最大速度該看最大齒比(前大後小),追求最省力爬坡該看最小齒比(前小後大)。
要改變齒比,就要靠變速器把鏈條「掛」到齒盤上。而變速系統依不同的等級與不同的價位需求有許多不同的設計。自行車騎士透過所謂的「變速把手」(變把)操縱變速。變把的種類從「轉動式」(轉把)到「推拉式」不等,但主要原理卻類似,即藉由變把操縱變速線的鬆緊,帶動變速器移動位置,將鏈條導到不同的齒輪。
較低價位的自行車往往配備「非定位」變速系統,變速的操作有點靠「感覺」,要持續改變變速線鬆緊度直到成功變速。而所謂的「定位」變速系統,則是檔位清楚,打至某個檔位,變速器一定會掛至正確的齒盤,騎士變速的操作較簡單直接。
檔位顯示器,可以標示目前自行車所處於的檔位。有的是標示數字,有的則是標示位置。
那什麼是迴轉速?與變速系統有關係嗎?
所謂迴轉速是指每分鐘踏板轉幾圈,單位是RPM(Revolutions Per Minute)。迴轉速通常在60-80之間的時候踩踏最具效率,但因人、狀況而異,並非絕對。新手建議注意姿勢稍為拉高迴轉,避免氣力不足,姿勢錯誤重踩導致乳酸容易堆積在大腿的肌肉當中。新手最忌重踩,一來肌肉容易疲勞受傷,二來膝蓋也容易受傷。(註:當新手欲重踩維持速度時,因為力氣不足,重踩時容易會將臀部身體傾斜過多(下沉),姿勢變形,使得大腿與小腿在使力時夾角變小,進而增加膝蓋負擔。)
疲勞程度,訓練程度,特別是「新手」在不同迴轉,不同騎姿時動態(kinetic)上的改變,或是過於利用四頭肌等等,甚至是過度用力時使膝蓋「外八」,在在都影響膝蓋受力。建議「新手」應隨時注意姿勢,找出適合個人的轉速,以避免傷害。
而善用變速系統正可以調節踩踏的迴轉速。平地踩踏時,隨著距離拉長疲勞程度漸增,後變可以降檔維持迴轉速固定(速度當然就降低了),以讓心臟與肌肉得到休息。同理,跑山路爬坡時,降低檔位也可讓騎士的迴轉速維持在一定的水準。
理論與原理先講到這邊,接下來我們來談一下實際操作變速器的技巧,我們以27速登山車為例說明,其他速別請類推:
易斷掉
補充:
反向式後變:一般的後變速系統採正向設計,當變速線旋緊時飛輪切換至較大齒盤,也就是降檔,而反向式後變的操作正好相反,利基在於爬坡時的變速較為省力
Mega Range:某些21速自行車機種會配備Shimano Mega Range飛輪,此套飛輪的最後一盤異常大,有利於爬陡坡。但是變檔的綿密性與27速機種仍有一段差距。
Gear Inch:將「踏感」實際量化的數據,與齒比和輪徑有關。
感謝25樓HenryV4兄提供Gear Inch解釋網站與試算軟體網址,有興趣的車友可以下載計算自己愛車的數據,一般數據在40~60的檔位數於一般踩踏重量,低於40是輕踩,高於60是重踩,數據可以說明您的愛車檔位設計是爬坡型(登山車系),還是競速型(公路車系)。
Gear Inch網頁
Gear Inch試算軟體
以下是小弟Fuji Tahoe V登山車,Deore大盤(44/32/22T)、飛輪(11-34T)規格得到的數據:
9 | 8 | 7 | 6 | 5 | 4 | 3 | 2 | 1 | |
3 | 101 | 85 | 74 | 65 | 55 | 48 | 42(不建議) | 37(不建議) | 32(不建議) |
2 | 73(不建議) | 62 | 53 | 47 | 40 | 35 | 31 | 26 | 23(不建議) |
1 | 50(不建議) | 42(不建議) | 37(不建議) | 32 | 27 | 24 | 21 | 18 | 16 |
延伸閱讀:
齒比的秘密
單車騎士必備技巧-變速系統的調整
變速器調整[圖解]
時速 換算成 轉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