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時間的騎行中,不正確的姿勢、動作及部件會引起身體不同部位的不適,當你感覺到疼痛時應引起警覺,找到原因並及時糾正。
1、跟腱
跟腱位於腳腕後部,連線腓骨肌肉和腳後跟,此處疼痛表明你的蹬踏技術有問題。車座太高時你必須用腳尖盡力去踏腳蹬,長時間地過於用力會導致肌腱受損。長途旅行時應嘗試用腳的不同部位進行蹬踏,以免肌腱過於緊張。
2、腳腕
上述的情況也會導致腳腕疼痛,如果你是平足,在鞋裏放一塊整形墊會有說明。如果曲柄和腳踏板彎曲,騎車時腳會前後左右地擺動,這樣也會引起腳腕不適。
3、背部
背部疼痛通常是由不正確的騎姿引起的。騎車時背部應該拱起,髖關節與肩部不應塌陷,這樣顛簸會使背部輕微地再拱起一些,這是無害的。如果背部塌陷,顛簸會使背部更加下陷,會導致嚴重的脊椎疼痛。
許多感覺背部不適的人會將前把改裝得很高,以便能直直地坐著,同時使脊柱保持挺直,這樣是不對的。當你在崎嶇的路面上騎車時,挺直的脊柱沒有緩衝,顛簸會使脊椎關節擠壓在一起,加重背部的疼痛。
4、腳部
腳部不適通常由鞋和襪子引起。太軟的鞋底會使腳部壓力集中,過高的齒數比迫使你用很大的力去踩腳蹬,這些會引起腳疼。好的鞋襪能防止腳部磨傷。
5、手指
長時間的騎行會使手指麻木,應該適當作用中一下。帶雙手套能防止手心被磨傷。
上身不正確的姿勢會引起手部、肩部、肘部的不適。在手心兩塊厚厚的肉墊之間有很重要的神經,避免此處受壓。不要用帶有厚泡沫(海綿)的手套,握車把時泡沫會填滿肉墊之間的間隙擠壓神經。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車座。騎車時手與臂應在一條直線上,手腕放松。
6、膝蓋
膝蓋疼是一種常見現象主要由以下幾方面引起:
•力量不足時用力過猛或使用過高的齒數比騎行
•車座太低致使膝關節過度彎曲
•蹬踏時兩腿左右晃動會使膝關節磨損。騎車時注意膝關節是否在晃動,下意識地改正,使動作順滑。加強大腿肌肉的力量能使蹬踏動作更加穩定。
7、肩部
車座過於前傾使身體的重量壓在上肢,時間久了會使肩部受損。過窄的車把會擠壓肩部和胸部,引起不適。
騎行開始時,應該有一個短暫的騎行熱身,有了騎行熱身之後,騎行中可以避免不少的身體傷害。
許多人認為在鍛煉後體力消耗過大,常常喜歡選擇雞、鴨、魚、肉大吃一頓, 以此進補,恢復體力。
然而,正好相反,有些人非但沒有收到消除疲勞的效果,反而感覺肌肉發脹、關節酸痛、精神疲乏加重。
體力勞動或大運動量後,身體會覺得很疲憊、酸痛,這是因為身體產生了大量乳酸。
而在肌肉酸痛的情況下,如果繼續食用酸性食物比如含有豐富蛋白質和脂肪的魚類、肉類、蛋類、海產類、糧食類、糖類、花生、啤酒等食物,就會增加血液酸化,減緩酸性代謝產物的分解,從而加重疲勞的程度。
其實,這時應該食用堿性食物,比如豆類及豆制品;菠菜、萵筍、蘿卜、土豆、藕、洋蔥、海帶、蘋果等瓜果蔬菜海菜類;牛奶及奶制品類等。
運動中怎樣健康地喝水
運動固然能甩掉一些汗水,減輕一點體重,但要小心身體的水分、電解質就是在這時悄悄流失的
有效地喝水才能讓身體有效吸收,一口氣喝完一杯水.
汗液中主要的電解質是鈉和氯離子,還有少量的鉀和鈣。長時間的運動下,流失的汗水中夾著鈉的含量最多,而鈉離子和氯離子的流失就無法適時地調節體液與溫度等生理變化,這時光補充水分可能恐怕不足以應付電解質的流失。一味喝太多的白開水,會稀釋血液中的電解質,導致低血鈉症。而運動飲料中不但可以補充水分,裏面更含有鈉、鉀、氯電漿及葡萄糖等,也可以補充流失的電解質等。
據最新的一項調查顯示,目前人們在飲水方面存在著較多誤區。中國醫促會健康飲用水專業委員會教授日前提醒說:
在運動後每15分鐘到半小時,記得要休息一下,並補充水分。一旦嚴重缺水,感到肌肉無力,惡心想嘔吐,可以在飲水中加上半小匙的鹽,以補充流失的鹽分。
飲水的溫度以接近室溫為佳。在激烈運動後喝冰開水,容易刺激呼吸及消化系統,影響身體擴張;而過熱的水,容易灼傷口腔、食道,會造成胃部吸收減緩。
喝水別等口渴時 ,喝水不能太隨意
市售的運動飲料含葡萄糖、電解質及水分,因此也可以作為飲水的替代品,但不宜飲用過多;不運動時,則最好少喝。水分含量高的水果,如西瓜、水梨等也是良好的水分補充輔助來源之一。
其實,對於一般小部分的流汗流失,體內儲存的電解質會自動的釋放到血液中,來維持血液中電解質的恆定,所以一般的短時間運動或流汗後只需補充水分即可。並且除了運動飲料含有電解質之外,一般的水果、果汁也是含糖量相當高的食物,對於運動後的體力恢復及維持電解質的水平也很有說明,也可以讓你在流失汗水後不必拘泥於運動飲料。
喝水5大誤區
一. 是片面強調水中礦物質
礦泉水因含有人體所需要的一些礦物質而深受喜愛。不少消費者認為,礦物質含量越高越好,其實不然。飲用水中應該含有適量、平衡的礦物質,但礦物質含量高並不能完全說明水的活力強。反之,當水中礦物含量超標時,還會危害人體健康。例如,當飲用水中的碘化物含量在0.02毫克/升~0.05毫克/升時對人體有益,大於0.05毫克/升時則會引發碘中毒。
二. 是水越純越好
不少人認為,水越純越好。事實上,長期飲用純淨水會導致身體營養失調。大量飲用純淨水,會帶走人體內的有用的微量元素,從而降低人體免疫力,易引發疾病。由於人體的體液是微堿性的,而純淨水呈弱酸性,如果長期飲用弱酸性的水,體內環境將遭到破壞。此外,長期飲用純淨水還會增加鈣的流失。對於老年人,特別是患有心血管病、糖尿病的老年人和兒童、孕婦更不宜長期飲用。
三. 是喝水僅為解渴
人們通常認為,口渴了才喝水,不渴就不用補充水分。調查顯示,人們喝水時往往忽略了水的營養及保健功能。乾淨、安全、健康的水是最廉價最有效的保健品。水在體內能將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礦物質、無機鹽等營養物質稀釋,這樣才能便於人體吸收。由於一切細胞的新陳代謝都離不開水,只有讓細胞喝足了水,才能促進新陳代謝,提高人體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四. 是飲料等於飲用水
調查顯示,不少年輕人喜歡把飲料當作飲用水。其實,水和飲料在功能上並不能等同。由於飲料中含有糖和蛋白質,又加入了不少香精和色素,飲用後不易使人產生饑餓感。因此用飲料代替飲用水,不但起不到給身體“補水”的作用,還會降低食欲,影響消化和吸收。長期飲用含咖啡因的碳酸性飲料,會導致熱量過剩,刺激血脂上升,增加心血管額外負擔。咖啡因作為一種利尿劑,過量飲用會導致排尿過多,出現人體脫水現象。另外,對兒童來說,碳酸性飲料會破壞牙齒外層的琺琅質,引發齲齒。
五. 是把醫療用水當飲用水
目前在市場上可以看到一些名為“電解水”和“富氧水”的飲用水,嚴格地說,這些都屬於醫療用水,不能作為正常人群的飲用水。電解水就是通過電解作用,把水分解成陽離子水和陰離子的水。陽離子水是醫療用水,必須在醫生指導下飲用;陰離子水則常被用於消毒等方面。富氧水是指在純淨水裏,人為地加入更多的氧氣,這種水中的氧分子到了體內,會破壞細胞的正常分裂作用,加速衰老。
健康小貼士:喝水時間表
專家推薦了一個“喝水行程表”,提供給您以作參考。
※ 6:30經過一整夜的睡眠,身體開始缺水,起床之際先喝250CC的水,可說明腎臟及肝臟解毒。
※ ※ 8:30清晨從起床到辦公室的程序,時間總是特別緊湊,情緒也較緊張,身體無形中會出現脫水現象,所以到了辦公室後,先別急著泡咖啡,給自己一杯至少250CC的水!
※ ※ 11:00在冷氣房裏工作一段時間後,一定得趁起身動動的時候,再給自己一天裏的第三杯水,補充流失的水分,有助於放松緊張的工作情緒!
※ ※ 12:50用完午餐半小時後,喝一些水,可以加強身體的消化功能。
※ ※ 15:00以一杯健康礦泉水代替午茶與咖啡等提神飲料吧!能夠提神醒腦。
※ ※ 17:30下班離開辦公室前,再喝一杯水,增加飽足感,待會吃晚餐時,自然不會暴飲暴食。
※ 22:00睡前1至半小時再喝上一杯水!今天已攝取2000CC水量了。不過別一口氣喝太多,以免晚上上洗手間影響睡眠品質。
兩大特殊補水時間
●生病時便秘的人應特別注意伋取足夠水分,多喝水可以刺激腸的蠕動並軟化大便。
౦ 感冒發燒時多喝水,能促使身體散熱。
౦ 膀胱炎患者要比平常喝更多水,使尿量增多,增加衝洗流通量,緩解炎症。
●運動時
長時間訓練會使身體大量排汗,血漿量下降16%,及時補水能增加血漿量, 減少血流阻力,提高心臟的工作效率和運動持續時間。訓練中身體失去的水分應及時補充。訓練前30分鐘左右適當補水。若訓練中口渴難忍,可在休息時少量補水。進行超大強度訓練時, 除訓練前補足水外,訓練後也應補充水分。
如訓練強度較大,能量消耗多,則要補充含糖量在3%以下的原果汁飲料;熱天鍛煉出汗量大,無機鹽流失,補水應以溫淡鹽水為主;一般情況下主要喝溫開水或礦泉水。
札西得勒 wrote:
運動後不宜吃雞鴨魚肉
許多人認為在鍛煉後體力消耗過大,常常喜歡選擇雞、鴨、魚、肉大吃一頓, 以此進補,恢復體力。
然而,正好相反,有些人非但沒有收到消除疲勞的效果,反而感覺肌肉發脹、關節酸痛、精神疲乏加重。
體力勞動或大運動量後,身體會覺得很疲憊、酸痛,這是因為身體產生了大量乳酸。
而在肌肉酸痛的情況下,如果繼續食用酸性食物比如含有豐富蛋白質和脂肪的魚類、肉類、蛋類、海產類、糧食類、糖類、花生、啤酒等食物,就會增加血液酸化,減緩酸性代謝產物的分解,從而加重疲勞的程度。
其實,這時應該食用堿性食物,比如豆類及豆制品;菠菜、萵筍、蘿卜、土豆、藕、洋蔥、海帶、蘋果等瓜果蔬菜海菜類;牛奶及奶制品類等...(恕刪)
樓主若是轉貼文請註明出處!
運動生理沒有這麼單純,光是上文一些詞句就很不精確,不能拿來作為參考,不同運動量後的補充對應,搞錯了會反效果.

看貼文用詞大多是內地用法,不是想政治化,這樣的轉貼文沒有討論空間,得罪了!